今天,小琦和大家聊聊人教版七年级上第六单元课外诵读古诗——《夜雨寄北》,作者是晚唐的李商隐。

李商隐,晚唐著名的大诗人,与杜牧并称“小李杜”。正式资料就说这些吧,说点野史吧。李商隐曾自称与唐朝的皇族同宗,还真有人考证过,据说李商隐确实是唐代皇族的远房宗室,但是没有历史文献证明此事。估计李商隐和唐朝皇室的这种血缘关系也就算是八杆子打不着的远方亲戚了吧。李商隐在诗歌和文章中数次申明自己的皇族宗室身份,不过这没有给他带来任何实际的利益。

李商隐雨夜写下的一首诗 品读李商隐夜雨寄北(1)

李商隐

说完作者,说说这首历史上颇有争议的《夜雨寄北》吧。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敲黑板,开始讲知识点喽!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这里泛指巴蜀一带。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咋样,学到知识没有!赶紧掏出小本本,记好了,以后用得上哈。

李商隐雨夜写下的一首诗 品读李商隐夜雨寄北(2)

何当共剪西窗烛

好了,重点名词就解释了,咱们再来看看这首诗到底说了点啥吧!

君问归期未有期

你问我啥时候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来啊!

巴山夜雨涨秋池

我能告诉你的就是,现在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涨满了秋天的河池。何当共剪西窗烛

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一齐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烛花。

却话巴山夜雨时

那时我再对你说说,今晚在巴山作客听着绵绵夜雨,我是多么寂寞,多么想念你!

这首诗选自《玉溪生诗》卷三,是李商隐留滞巴蜀(今四川省)时寄怀长安亲友之作。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夜雨寄北》。

前面小琦说这是首争议颇大的诗,为啥这么说呢?现在就说说哈。

在南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里,这首诗的题目为《夜雨寄内》,意思是诗是寄给妻子的。他们认为,李商隐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赴东川节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而王氏是在这一年的夏秋之交病故,李商隐过了几个月才得知妻子的死讯,所以才写了这首诗。

而现在,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

不过小琦还是认为这首诗是李商隐写给正妻王氏的。为啥呢?大伙想啊,共剪西窗烛,都俩人一起用剪刀剪烛花了,这要是和友人一起?咦,细思极恐,画面太美不敢看啊!

李商隐雨夜写下的一首诗 品读李商隐夜雨寄北(3)

夜雨寄北

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语言朴实,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

第一句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

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其构思之奇,真有点出人意外。然而设身处地,又觉得情真意切,字字如从肺腑中自然流出。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好啦,这首《夜雨寄北》就先说到这吧,不足之处,欢迎大家评论补充。挖个小坑吧,说了小李杜,大李杜指的是谁呢?同样欢迎留言回答~

文/古韵琦谈

品味诗词曲文意蕴,融于生活点滴

���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