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事不过三。

语文10条文学常识(大语文学习常用俗语11)(1)

“事不过三”是个俗语,把“三”当作大限,意指如诺一而再,再而三(重复做某些错事),,是不会再等待、原谅。

这是中国人的约定俗成,喜欢将“三”做个关卡。

此习使用颇广,以字以例:三人为“众”(注意此字并非现今的简体字,古已有之)、三木为“森”、三水为“淼”……以“三”做界,区分单个的人和群众、单个的树木和森林、单个的水流和浩淼泽国……以词为例:三思、再三、三伏、三军、三鲜、三藏、三只手、三不管、三家村、三级跳、孟母三迁、三从四德、三长两短、三姑六婆、三缄其口、三顾茅庐、三朝元老、三教九流、三头六臂、三生有幸、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能写出上百强调“三”地大界词语,改二显少,变四嫌多。

早在春秋时代,孔夫子便在《论语》中引述“吾日三省吾身”,说每日三次详查自己过失,定三做适当界数;孔圣人还有句名言是“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将三人做限。二人的话,另人必是师有点牵强,超过三人不足以说明师之广泛存在,故有三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可称自己老师。细琢磨,教人谦恭尊重他人很有道理。

“事不过三”至今被人常挂嘴边。朋友三次失约或三度恶语相向,大概可说明他不看重你的约会或不再是挚友了。

102.三生有幸。

语文10条文学常识(大语文学习常用俗语11)(2)

人们结识了一位好友,常说“真是三生有幸啊!”强调认识对方实在荣幸之至,把此事比喻成有特殊的缘分。从字面上可以知道,它美言自己与对方有着三世的幸运奇缘,为什么不说两世四世呢?成语中“三生”有一段趣闻。

据《传灯录》记载的一个传奇说,唐代有位高僧名为圆泽,他有个好友叫李源善,二人一起在外旅游之时,突然见到一个妇女正在河边打水,圆泽停住脚步对李源善说:“没办法了,我一直相避开这女人,现在避不开了。我见到她后,自己就要死了。”李源善看了看那个妇人,是个怀孕的女子,没什么特别,为什么看到她之后,圆泽和尚就要圆寂(僧侣死亡称为圆寂)呢?圆泽接着说:“这女人怀孕已经三年,专等我去投胎托生。你三日之后去这女人家看望我就是了,她的新生儿子如果对你一笑,那就是我圆泽了。你记住再过十三年的中秋夜,你到杭州天竺寺去找我,我们可以再次见面。”说完,圆泽回寺坐化。

过了三日,李源善去拜访那们妇人,他半信半疑地想,这就是好友圆泽的母亲吗?

待真的见到她刚刚诞下孩子,又见那初生婴儿违反常规地对自己一笑之后,他相信了。

十三年后的中秋夜,李源善再去杭州天竺寺,刚到庙门就听到一个十多岁的牧童唱歌,他深信不疑这真是三生的缘分。

103.书到用时方恨少。

语文10条文学常识(大语文学习常用俗语11)(3)

“书到用时方恨少”是个十分富于哲理的俗语。此语常是结束了学生时代的人们发出的慨叹,特别是工作时用到了某些似曾学过的东西,却早已经送还给老师了。人的惰性在于感慨虽我,却不做改进,所以,常听“书到用时方恨少”,却不用之时不肯学,难道要感慨一辈子吗?

香港是个商业社会,凡事讲求实际。所以,人们在权衡该不该学的时候,也“实际”的很,投入的金钱和精力思虑再三;教育机构也被表面的“实际”蒙住了眼睛,欠缺长远安排,多只是权宜打算。

以中文为例,没有人说不该学,但是,“实际”是学生及其家长、教师及其领导,都没给予充分重视。你可以看到成千上万的青年人,在进修或是补习英文、日文(近年加上了普通话)、数学、电脑……惟独中文课程不须进修。这是对“中文水平太低”这一认知的绝妙讽刺。为什么呢?还是谈谈那个“实际”问题。如果政府部门招工时带头,在招聘广告言明:用标准中文书写一篇自己的工作志愿和打算。中文补习班会如雨后春笋般设立起来,香港的中文水平提高有望了。

书到用时方恨少,社会有责任告诉人们中文有用啊!对一个中国人来说,中文差劲,严格说简直无法理解中国事物,也无法享受高素质的文化生活,只懂看漫画玩Line,行吗?

104.一问三不知。

俗语常说“一问三不知”,当然大家都明白,它是说什么也不知道。人们办事情最怕碰到一问三不知的工作人员,他(或她)不给任何指引,不做任何说明,像个不停播放“不知道”的录音机,让人如入五里雾而无所适从。

“一问三不知”是怎么来的呢?为什么没说一问四不知呢?这“三不知”指的是哪三件不知道的事呢?为什么它可代表所有的事全然不明呢?它本来是出自《左传》,据记载,晋国的荀瑶率领军队攻打郑国时,荀文子认为,不可轻举妄动,他说道:“君子之谋也,始衷(即‘中’字,三代‘衷’字有“中心”一解)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这段记载在古书中首先提出了“三不知”的说法。荀文子说话的大意是,仁人君子的进攻谋略,是开始、中间和最后终结(即“始衷终”)都弄得了如指掌明白清楚才进攻。现在我们这三部分都不知道,不是很难吗?

所以,从这段话可以理解,“三不知”指的是开始、中间、结局都全然不知。

明朝人姚福在《清溪暇笔》一书中的说法也印证道:“俗谓忙遽曰不知,即始中终三者,皆不能知也。其言盖本《左传》。”

“一问三不知”是指事情从始对终三阶段全不知晓,囊括了世间万事的来龙去脉,加则累赘减又不足。刚刚好呢!

105.快刀斩乱麻。

语文10条文学常识(大语文学习常用俗语11)(4)

“快”字虽然简单易认,常说常用,但是,它所有的意思却不一定人人皆知。

不信吗?我们粤语常说“呢把刀好利”,在正式中文中说“这把刀很快”,“快”字代表了锋利。

再进一步说,标题上写的“快刀斩乱麻”,是所有中国人都会用的一句俗语,不过,有趣的是如果做不求甚解的理解,虽意思并无大的扭曲,但“快”字解释出入甚大,大大影响此语的准确程度。

很多人讲成“很快地用刀斩乱麻”,这是不明“快”有锋利词义;正确的解释应当是“锋利之刀猛斩杂乱之麻”。此俗语比喻办事果断干脆不拖泥带水,若速度虽快却拿了钝刀,怎么斩杂乱之麻呢?所以,关键之词“快刀”是指锋利之刀,不可解错。

快慢之“快”,除了有“锋利”词义之外,还可解成称心、喜欢、开心、爽快。比如,快乐、快感、快活、快意、大快人心等。

人们常说“快人快语”,是指爽快之人说出爽快之话了;“不吐不快”当然指的不是呕吐和快慢问题,是说不吐露便不快乐,意指要尽快说出;“快婿”是形容如意美好的佳婿,可千万别理解成快乐的或是跑得快的女婿呀!旧时有“捕快”一说,是执行缉捕的差役。

“外快”是大家喜用的另一个常用词,指正式工作以外的收入。此处的“快”本从快慰而来,指额外的快事呢!

106.新官上任三把火。

俗语说“新官上任三把火”,是讲新上任的官员,开始履新有些劲头,必先做两三件于百姓有益之事。其含意是指事后是否还会不断做好事则难说了,此乃人们的经验之谈。这里的“三把火”是比喻,讲开头前三件事,多像烧起火来那么壮观布引人注目,轰轰烈烈且有声有色。

这是从古代县令上任常做之事,编出的俗语。

县官们上任接班,必做之事很多:要拜庙上香,地方的孔庙、关帝庙、文昌庙、城隍庙必拜,以显示自己尊儒崇道,连地方神都十分恭敬;要清仓盘库、粮库、物料库核对清楚;要巡查监狱,要视察城防;要对簿点卯,即对照簿册记载的官员侍从等花名册一一查对;要传考生童,就是将本地的学生集中,做一次自己亲自出题的考试,了解沉重情况;要拜访乡绅,当然依次是本县的皇亲国戚、与自己同级的卸任官员直至豪门大户了。

最后,则是新县贴出告示,说明自己从何月何日开始接受诉讼。

做上边这一系列事情时,新官必然会选择出某两三件事情,别出心裁地指手划脚一番,敢就是烧出“三把火”了。常见的如庙宇残破要拨款大修啦、城防不坚固要为防盗修城墙建苑垒啦、学生质素不高要请外地名师啦等等。这些谁也会烧的“三把火”后,才见新官有否真功夫呢!

107.无事不登三宝殿。

俗语说“无事不登三宝殿”,比喻没有事不会登门造访,只要登门,必是有事相求。比如,“他是无事不登三宝殿的,今天突然跑去见从无来往的哥哥,准是有要事!”到底“三宝殿”所指何物呢?

佛教指佛、法、僧为三宝。以佛讲法,僧保守之,此三者有互相联系的神圣关系。通俗些说,佛指大知大觉之人;法即是佛所说的教义;僧指继承和宣扬教义之人。三宝所在之殿当然就是三宝殿了,即佛教信徒登场做法事的地点“大雄宝殿”;佛家珍藏经书、经典之所“藏经楼”;还有僧人“燕息(即和尚等出家人睡觉之意)”的“宁静禅房”。这三处地方,是清静高洁的佛教重地,不可随意乱闯,这是中国这个具有浓重佛教传统国家的习俗。

顺便说一下,现在佛教寺庙殿堂都成了旅游团队必去的地方,领队导游举着小旗,吆喝着游客,边吃边玩边说笑,已严重亵渎了神佛殿堂,当属乱闯三宝殿之列。即使参观佛殿,亦应谦恭谨慎为好。

照礼教说,发生了什么事才应去三宝殿呢?初一、十五拜佛颂经当然要去;新年、节日祈福祭天必定要去;战争、灾荒、婚丧、生日、病痛……常要求神拜佛肯定要去;法事、仪式、招魂必要拜佛上香、请僧人出庙,也必然要去;躯体康复、考试中举、生儿育女因许愿还愿也要去宝殿……可见,无事的话,谁会去“三宝殿”骚扰呢?

108.棋走一步错。

俗话说:“棋走一步错——满盘皆输。”此语本指下棋,把最关键的一步走错之后,可能会使整盘棋输掉。当然,任何人下棋也不可能一步不错,这俗语指的“一步”是最关键的一步错棋。现在,此语常用来说人的生活、工作、若在最关键的地方做错,或是本来非关键的地方,因屡屡出错而成了关键所在,会像输棋一样前途尽毁!这俗语的“一步”,学问很大。

青少年被诱接近甚至参加黑社会;他人怂恿下吸食了毒品;在商店偷拿东西;帮助恶人打架斗殴……当然都是错棋。但是,也许还不到俗语所说最关键的那“一步”,因此,改过自新绝不会“满盘皆输”。如果加入了黑社会不能自拔,也不想自拔;吸毒成瘾还不肯戒掉;偷东西愈偷愈烈已立志偷它一世;帮助恶人打杀自认这是“英雄本色”,杀了人都觉得无所谓……那是走出了最关键的“一步”不可挽回的错着了!

真正下棋的错误,同棋艺有关,若对奕对手是个下棋冠军,可能我们自己走错棋,事先不知;生活中的错着,常自身知晓,却固执己见偏走不可。谁能说不知道偷、抢、吸、毒、贪污腐化、械斗甚至杀人是坏事?

最近被判死刑的杀人海盗之一,当初曾是内地三好沉重,还有个美丽的爱侣,多次哭着要他给她一个温暖安全的家……但这死囚一错再错,终于走出了死有余辜的最后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