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一个人在其一生中,会有两种方式离开这个世界:一次是心脏停止跳动的时候,另一次则是被人遗忘后。

就像刘慈欣在三体中说过的那样,我们生命的历程,如同行走在茫茫草原上,走着走着,所有人都会在一定的时间碰到一面墙。这面墙是暗黑色的,上下无限延伸,左右漫无边际,所有人都无法逾越,无论你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无一例外。

碰到这面墙后,作为自然人的那个躯体将不复存在,我们称其为死亡。

既然生命尽头的那面墙无法避免,那总得在这个世上留下点什么吧,哪怕是留下一个名字,好让后来的人们经常念叨念叨。大多数人都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干的。

青史留名,或许是最好的选择了。然而,鲁迅先生说过,二十四史不过是帝王们的家谱而已,想要在里面占有一席之地,哪怕是短短一行文字,也是绝大多数人可望不可求的事情。

然而也有例外,比如今天要说的那个叫黑肱的人。他不但在历史上留下了名字,还因为他的事迹,给我们创造了一个成语,欲盖弥彰。更重要的一点,书写他的人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圣人孔子,留他名字的那本书,叫《春秋》。

春秋战国时期成语故事短(成语故事欲盖弥彰)(1)

可惜的是,这个叫黑肱的小人物,留下的却不是好名声。他之所以被孔子关注,是因为干的一件缺德事儿。“孔子著春秋,乱臣贼子惧”。圣人记录他的事迹,也是告诫后人:以后可别学他,免得被众人吐出的口水淹死。

黑肱,是春秋时期邾国人。邾国是个小国,紧邻鲁国。黑肱时任邾国大夫,有一块封地,叫滥(今山东滕州)。

鲁昭公三十一年,黑肱突然来到了鲁国,并把自己的封地献给了鲁昭公。为什么他不好好地在邾国当大夫,在自己的封地里好好生活呢?或许是向往鲁国深厚的文化氛围,或许是看不惯邾国贵族们醉生梦死的奢靡作风,或许是已看不到小国继续生存下去的希望。

总之,不知道什么原因,黑肱背判了母国,把本该属于邾国的土地就这么拱手送给了别人。

“冬,黑肱以滥来奔。”孔子只是在春秋里浅淡地记了这么一笔。好像不经意间随手绘出的一小幅山水小品画,看似清清淡淡的笔墨,实际上蕴含着丰富的内容。

孔子是个厚道人,没有揭穿黑肱的真面目。给春秋作注的左传却毫不客气,一针见血地把黑肱送到了历史的审判台上:这个人本来是个小人物,并没有资格被人记住。但鲁国的土地有了变化,这显然是大事,孔子不能不记;这样看来,一个背叛了自己国家的人,即使不是大人物,也会被历史记住,因为他的丑陋行径永远无法掩盖。

左传还告诫世人:“是故君子动则礼,行则思义,不为利回,不为义疚,或求名而不得,或欲盖而名彰”。

君子干什么事都要三思,千万要以仁义道德约束自己。即使这样也可能不会在青史留名,但总不会留下骂名。有些人求名而不得,有些人想把丑行掩盖,却总会让人记住。就像黑肱一样。

这就是成语欲盖弥彰的由来。

文澜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