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发表于 2019 年 3 月 20 日

2015 年,我正式告别了坚守四年多的 Windows Phone 平台。当我将 SIM 卡从 Lumia 930 中取出时,那一刻的心情,既冷静,又无奈。

后来,我便接连体验了 OnePlus、New Moto X、Nexus 6 等 Android 手机,这些产品我每一款都会将其作为主力机使用至少一个月,少数特别让我感到满意的产品则会使用数月甚至半年以上。

iphone那些年的逆袭之路(我用iPhone当主力机的这些日子)(1)

在将 Android 作为主力机的同时,我还会随身携带一部 iPhone 6s Plus,可是就当时而言,iOS 的体验尚不足以吸引我将其作为主力机。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我没有进行尝试。iPhone 8 推出时,我就曾经将它作为主力机使用了一个多月。iPhone 8 拥有不少让我特别爱不释手的体验,例如那块令人无可挑剔的 LCD 屏幕,行云流水般的操作,真实细腻的触感反馈等等。

iphone那些年的逆袭之路(我用iPhone当主力机的这些日子)(2)

这些堪称顶级的体验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同时也是我在 Android 手机上难以感受到的。可惜的是,2017 年刚好是全面屏全面爆发的一年,已经从 Galaxy S8 身上领略了全面屏魅力的我已经难以再接受 iPhone 8 的形态,于是没多久后我又重新回到了全面屏全面绽放的 Android 平台。

谈到平台,我最想表达的是我从来不属于某个平台的坚定支持者,我所选择的始终是自己感兴趣的产品,而不是平台,哪怕是八年前选择了 Windows Phone,也是因为系统的某些体验深深吸引了我,才使得我愿意去包容它的硬伤。而一旦这些极具魅力的体验不复存在,我自然也会选择离开。

智能手机的世界拥有无穷的魅力,它已经不再只是我们通讯的工具,而是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此重要的生活必须品,一旦我们坚持站队某个平台或某个品牌,便无法感受到这个世界的独特魅力。

或许正是如此,当全面屏的 iPhone X 出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我完全被它所散发出来的魅力牢牢吸引住。

这就是我想要的手机。

于是,iPhone X 顺利成为了我的主力机。尽管它存在发热严重、拍照容易过曝之类的不完美,但是它给我留下的整体印象却是相当美妙的。尤其是搭配 Apple Watch Series 3 之后,我觉得自己仿佛被卷进了「漩涡」一样,深陷 Apple 生态难以自拔。

这一用,就足足用了长达九个月。

iphone那些年的逆袭之路(我用iPhone当主力机的这些日子)(3)

在 iPhone XS Max 上手体验文的结尾,我特别分享了这段长达九个多月,使用 iPhone X 作为主力机的感受,一句话概括就是:

「Apple 总能够在每一处你我所在意的产品细节上创造出令人折服的用户体验,将产品应有的样子摆在我们面前。」

众所周知,智能手机是一个同质化非常严重的行业,尤其是硬件方面,A 旗舰和 S 旗舰在核心体验方面或许是不相上下的,可是在产品细节上却未必如此。假如我们只是关注屏幕、拍照、性能或工艺的表现,那么便会发现旗舰手机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最后就会导致我们在选购时很容易迷失方向。

相似的参数表背后究竟有何不同?

现在,我已经完全不关心旗舰手机的屏幕、拍照、性能或工艺的表现,原因是我觉得如果品牌连这些核心体验都做不好,那么产品根本配不上「旗舰」的身份。反倒是核心体验之外的产品细节,才是我最为关心的。

举个例子,我现在是将 iPhone XS Max 作为主力机,它的信号缺陷给日常使用造成了困扰,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然而我并不会因此而完全否定这款产品,毕竟它仅仅只是在少数情况下会令人感到苦恼,是完全可以接受和容忍的,但是我想强调一点,面对这类影响体验的产品缺陷,我愿意包容的前提是它具备了我所想要的产品细节,以及足够让我抵消不满情绪的绝佳核心体验。

阅机无数的我已经无比清楚自己选择一部智能手机的需求,同时我对于智能手机的要求也在逐渐变得苛刻,我想说的是,我要的不是一部能用或者够用的手机,而是希望这部手机能够尽可能多的满足我内心想要追求的极致体验。

这些体验在大家眼里或许并不重要,可是站在我自己的角度却是极为重要,正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例如,我对于智能手机的输入体验要求较多,这是因为我之前深度体验过 Windows Phone,它的输入法太令人印象深刻,以致于我现在对虚拟全键盘的输入响应尤其挑剔。并且,我特别喜欢物理全键盘的敲击快感,也很怀念当年诺基亚 N9 的 Meego 系统输入法的触感反馈,这也成为了我目前选择输入法的重要标准。

我还希望这款输入法的全键盘布局没有分词键,而是采用大写键,不然我会果断弃用,因为我经常需要同时混输中英文大小写,分词键只会严重降低我的输入效率。最后,为了确保输入效率最大化,输入法还必须要有自定义短语,即文本替换的功能,并且还要支持云同步,方便我跨设备同步。

以上便是我对输入法的基本要求,任何一项缺失我都会浑身不自在,因此单就触感反馈这一项我就可以筛选掉绝大部分智能手机,原因很简单,当我体验了 iPhone 优秀的「触感引擎」技术后,我就不可能再用回其它触感表现糟糕的产品。

iphone那些年的逆袭之路(我用iPhone当主力机的这些日子)(4)

不得不说,Apple 对于触觉这项体验的重视程度使得我尤其喜欢使用 iPhone 进行输入,正如我现在双手捧着 iPhone XS Max 在「iA Writer」写下这些文字一样,我很享受这种愉悦的敲击感。唯一感到遗憾的是,iOS 系统输入法不支持触感反馈,这导致我不得不选择第三方输入法。

◎ 如果你对触觉这个话题感兴趣,可以留意我分享的这篇文章:这一次,我们来深入聊聊线性马达和智能手机的触觉反馈

此外,Apple 从 iPhone X 开始便加入了 120Hz 触控采样率,这也是一项令人着迷的体验,这使得我在滑动其它手机的时候很容易就产生落差,因为两者的跟手度真的会有明显差距,所以每当我离开了这项体验后,便会觉得缺了点什么。

再比如它的扬声器,玩手游的时候我干脆连耳机都可以不用戴了,那种感觉真的特别好。

不过,这些硬件层面的产品细节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并不是 iPhone 最吸引我的原因,要说 iPhone 之所以能够顺利成为我的主力机,iOS 12 才是真正的决定性因素。

iphone那些年的逆袭之路(我用iPhone当主力机的这些日子)(5)

去年参加完 WWDC 18 大会后,我第一时间就刷了 iOS 12 开发者预览版,仔细算下来已经用了有 9 个多月的时间。不得不说这次升级真的极为给力,尽管它不可避免有些小问题,也有一些功能还不够完善,但是这并不妨碍我给它一个极高的评价:

iOS 12 是迄今为止最让我满意的 iOS 版本。

我最早是从 iPhone 3GS 开始接触 iOS 系统,当时还是拟物化时代,喜欢扁平化风格的我发现 iOS 完全不是我的菜。

直到 Apple 宣布推出扁平化的 iOS 7 系统,我才重新关注起 iOS 平台。至今我仍然记得很清楚,第一次体验 iOS 7 Beta 1 时感觉就像在用 Android,当时的 Android 就是各种卡顿,这让我很不爽,不得不换成「只剩下流畅」这一优点的 Windows Phone 平台。

后来随着一个又一个 Beta 测试版的迭代,iOS 7 的流畅性和稳定性有了巨大的提升,当我最终更新完正式版后,我发现手中的 iPhone 焕然一新,无论是视觉还是功能,它是如此的优秀。可惜自那之后 iOS 就再也没有让我如此兴奋过,直到 iOS 12 的诞生。

在体验 iPhone X 时我已经觉得它特别快了,没想到的是升级到 iOS 12 后它变得更快了,这让我有种说不出的畅快感,并且它从第一个 Beta 测试版开始就相对稳定,也特别快,这使得我非常放心的将 Beta 版作为日常使用,一直持续到正式版的更新。

可以这么说,iOS 12 让我完全找回了当年体验 iOS 7 的兴奋感,这种无比满足的感觉也使得我更加离不开手中的这部 iPhone,从 iOS 11 升级到 iOS 12 真的就像是换了部新 iPhone 一样,它的改变实在太大,正如 Apple 所说的,软件和硬件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协同工作效率,这使得 iOS 12 的响应速度、流畅性等方面实现了全面的进化。

Apple 的研发实力果然深不可测。

那么,iOS 究竟好在哪里呢?我想,对于从未体验过 iPhone 的用户而言,这可能并不能很好的理解,毕竟 iOS 的许多功能其它平台也有,那么到底区别是什么?这里我举两个例子,这两个例子恰好是我将 iPhone 作为主力机期间感受最深刻的其中两项体验。

1、关于分享:如果你身边经常联系的人是使用 iPhone 或 Mac,那么你会发现「隔空投送」这个功能简直是神器,它不像发送微信,直接省去了保存照片的过程,接收的过程中照片直接就导入图库。

今年 1 月初我去美国参加 CES,顺便还去逛了大峡谷等景点,也拿相机帮同行的几位朋友拍了照片,拍完后自然就需要分享,刚好他们又都是 iPhone 用户,那么「隔空投送」就可以派上用场,我完全不用加他们为微信好友,毕竟不见得所有人都希望加好友传照片。

iphone那些年的逆袭之路(我用iPhone当主力机的这些日子)(6)

我的家人也是用 iPhone,每当我有照片想要和她分享时便会使用「隔空投送」功能。同时,有时候我还会用「隔空投送」进行跨设备传输,将 iPhone 的照片导入到 iPad Pro 上修图。

2、关于家庭:Apple ID 的「家人共享」也是典型的好例子,我的家人刚好就在用 Apple 设备,我所购买的付费 app、我所订阅的 Apple Music 和 iCoud 存储空间都可以和家人共享。

iphone那些年的逆袭之路(我用iPhone当主力机的这些日子)(7)

对于那些有小孩的家庭,甚至还可以通过「屏幕使用时间」限制儿童使用 iPhone 或 iPad 的时间,无需应用内置防沉迷系统。

只是一个简单的「隔空投送」功能,在 Apple 设备中却变得如此的易用和好用,这其实就可以极大提升日常生活中的分享效率。而「家庭共享」功能则使得我更加愿意在 App Store 购买付费应用,也更加愿意支持 Apple 所提供的服务。

有的朋友可能会说,这些体验之所以如此便利是因为它拥有一个体量足够大的用户基础,诚然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可是你想过没有,其它平台同样也拥有足够大的体量,却做不出如此便利的功能,这也是相当值得深思的。

事实上,这恰好也是 Apple 生态的最大魅力。

如此吸引人的体验,我觉得它是很难用文字去形容的,更多是需要用户自己去亲自体验,融入其中。就拿我自己为例,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很清楚这种魅力,可我也是持续了很多年之后才真正融入进这个生态。

突然想起来,去年 6 月参加某个活动时,我和一位使用 Pixel 2 XL 的媒体人面对面聊天,不经意就提到了 Apple 生态,对方就坦言自己在还能控制住的情况下,不想轻易进入 Apple 生态,不然就会陷进去,因为他的身边已经有很多典型的例子。

iphone那些年的逆袭之路(我用iPhone当主力机的这些日子)(8)

这个问题在我看来,无论是陷进去后回不去,还是弃坑脱坑,不外乎还是「体验」决定了一切。我的身边也有很多例子,大家会一边使用 iPhone,也会同时使用 Android。就像我现在这样,将 iPhone XS Max 作为主力机的同时依然还是会随身携带一部 Android 手机,我很享受这样的感觉,想用哪部就用哪部。

当然了,作为主力机的 iPhone XS Max 肯定在使用强度上会有明显的不同。毕竟,当你想要一部采用顶级屏幕、搭载强大性能、拥有超强拍照,并且还要在产品细节下足功夫,在系统层面上又要保持易用和好用,这样的手机,大概也就只有 iPhone 是最佳选择了。

这不,我用 iPhone 当主力机的这些日子,确实是省心了不少。只不过我还是想多说一句,不见得所有人的内心都是追求省心,自然而然,他们也就会找到更适合自己的爱机。

设备是服务于人的。

选择手机,永远不要随波而流,要知道它已经不是一件通讯工具,而是一件私人物品,甚至从某种角度来看,它还代表着你生命中的缩影。

◎ 希望这篇文章对于尚未体验过 iPhone 的用户或多或少产生一些帮助,这不是什么体验文,只是想跟你分享一个过程,一些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