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绘制技法

山石是山水画中最基本的内容。前人长期观察自然并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总结出山水画的基本绘制技法:勾、皴、擦、点、染。

国画皴法的诀窍(国画9种皴法详细讲解)(1)

勾,用笔以线的表现为主,主要用于轮廓及结构明确处,将物体的外轮廓、主要脉络关系勾勒出来。它起到撑起骨架的作用。

皴,原指人的皮肤开裂的纹理,移用画上,表现山、石、树给人的感觉,又体现对象的质性(刚或柔,如对土山以披麻皴表现土质之柔)。整体概括为三种:线皴(以披麻为主)、面皴(以斧劈为主)和点皴(以豆瓣、雨点为主)。

擦,运用擦笔须不见笔,显出的墨色“松”而“毛”,可达到苍茫的效果。它的作用是补勾、皴的不足,或使皴笔浑成,增加过渡墨迹。

点,也称点苔,它可用于表现草苔之类的附生于石、树上的小植物,或远山(远景)的小树;或提醒画面,使之更趋精神。

染的作用在山水画中主要是丰润笔墨、统一画面、调合气韵。

国画皴法的诀窍(国画9种皴法详细讲解)(2)

①勾 ②皴 ③擦 ④点 ⑤染

皴法是中国画的表现技法之一,是古代画家在艺术实践中,根据各种山石的不同地质结构和树木表皮的状态,加以概括而创造出来的表现程式。皴法的种类都是以各自的形状而命名的,有披麻皴、解锁皴、折带皴、牛毛皴、米点皴、雨点皴、豆瓣皴、刮铁皴、钉头皴、斧劈皴等。

国画皴法的诀窍(国画9种皴法详细讲解)(3)

《仿王蒙山水图轴》清·王原祁

斧劈皴

斧劈皴是最能体现山石的坚硬质感,其用笔如斧劈木之痕,特别是花岗石或人工爆破后的山岩,多呈此状。分为大斧劈和小斧劈,属于面皴。

斧劈皴源于五代,盛行于唐宋,南宋的山水画家将斧劈皴用于水墨山水,表现出水墨苍劲的 风格。画斧劈皴常用中锋勾勒山石轮廓,然后以侧锋横刮之笔画出皱纹,再用淡墨渲染。

披麻皴

披麻皴是表现土山外观的主要方法,皴的笔法如开的麻披状,呈长线条,表现山石的明暗凹凸,充实结构和脉胳的体积感。多用来画我国南方的山水。

卷云皴

卷云皴又叫云头皴,运笔多屈曲迂回,向中心环抱,犹如云彩一般,因此得名。这种皴法由北宋山水画家郭熙首用,而郭熙的《早春图》就是采用卷云皴绘制的。卷云皴法,用含蓄的圆笔中锋,以湿笔皴出山石轮廓,凹处以片状或卷曲之笔密皴,中侧锋并用。

国画皴法的诀窍(国画9种皴法详细讲解)(4)

《早春图》宋·郭熙

豆瓣皴

豆瓣皴是点皴的变体,形如大小相间的豆瓣,聚散有致,因此而得名。豆瓣皴笔需蘸淡墨后把笔锋按扁,擦写出上圆下齐的点,墨色逐渐加深。层次不宜过多,两三层即可。皴画时,不能填满,要适当留白,以体现山石的受光面。关仝的《山溪待渡图》透露了这种皴法的排列样式,特点是大小间错的豆瓣形状,聚散有致。

国画皴法的诀窍(国画9种皴法详细讲解)(5)

《溪山行旅图》(局部)宋·关仝

荷叶皴

荷叶皴因皴笔从峰头向下,其皴法结构主体形如荷叶的筋脉而得名。荷叶皴常用来表现坚硬的石质山峰经自然剥蚀后,岩石出现的深刻的裂纹。荷叶皴外轮廓亦柔亦刚;柔美的用于表现江南土质山脉经雨水冲刷所形成的肌理效果,刚劲的用于表现北方的高山峻峰。元代赵孟頫以“复古”来改变南宋画院的弊习,山水常以荷叶皴表现,代表作品《鹊华秋色图》等,作品中山峰的最高处为起点,一线垂直而下,然后左右延伸支线,以此表现山脉的起伏变化。

国画皴法的诀窍(国画9种皴法详细讲解)(6)

《鹊华秋色图》(局部)元·赵孟頫

折带皴

折带皴因画出的墨线如“折带”,故名。绘制时用侧锋笔向右行,再转折横刮,向左行可逆锋向前,再转折向下。折带皴常用于表现方解石和水层岩的结构。用“渴笔”(笔头水分很少)画出,虚灵秀峭,极有艺术魅力。

刮铁皴

刮铁皴和斧劈皴一样都是面皴法,由宋代李唐首创。刮铁皴的特点是:形态伟岸端正,骨体方硬,石纹横向切割,皴笔沿横线自上而下,似用锐器在铁板上刮行,由此得名。与斧劈皴相比,刮铁皴用墨含水量较少,笔触以竖向为主,用笔沉着有力,适合表现石质坚硬的山石。

国画皴法的诀窍(国画9种皴法详细讲解)(7)

《横塘图》明·文征明

米点皴

米点皴是米芾、米友仁父子从董源的米点皴变化而来的,用饱含水墨的横点,密集点山,泼墨、破墨、积墨并用,常用于表现江南水乡初雨后云雾变幻、烟树迷茫的景象。

牛毛皴

牛毛皴是元代画家王蒙从“披麻皴”和“解索皴”变化而来一种皴法,这种皴法细若盘丝,厚若牛毛,因此得名。牛毛皴适合表现江南山川植被茂密、郁郁苍苍的景象。王蒙的《夏山高隐图》、《青卞隐居图》、《夏日山居图》就是牛毛皴的典范作品。

国画皴法的诀窍(国画9种皴法详细讲解)(8)

《夏日高隐图》元·王蒙

(素材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学习更多绘画知识,关注头条号:绘画视界。一直是你绘画路上的良师益友,简单而有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