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有一种语言现象,在汝州乃至中原农村广为流传这种语言现象,老百姓一般唤作“顺口溜”何谓“顺口溜”,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指“民间流行的一种口头韵文,句子长短不齐,纯用口语,念起来很顺口”现代也有人把这种语言现象称作“民谣”,这样可能更为贴切一些所谓“民谣”(汝州人称之为“瞎话”),即:来自民间,源于生活,多与社会和农村的生产、生活有关而已知的古代“民谣”,如今谁也不知道传讲了几百年,但从其内容里多少还能着摸出许多古代时期农村农民劳作的一些现已遗失的许多信息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对深入了解和研究古代汝州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以及当时的生产生活和自然环境状况等莫不有很大帮助,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广州民国民谣?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广州民国民谣(即将消失的古老民谣)

广州民国民谣

前言——有一种语言现象,在汝州乃至中原农村广为流传。这种语言现象,老百姓一般唤作“顺口溜”。何谓“顺口溜”,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指“民间流行的一种口头韵文,句子长短不齐,纯用口语,念起来很顺口。”现代也有人把这种语言现象称作“民谣”,这样可能更为贴切一些。所谓“民谣”(汝州人称之为“瞎话”),即:来自民间,源于生活,多与社会和农村的生产、生活有关。而已知的古代“民谣”,如今谁也不知道传讲了几百年,但从其内容里多少还能着摸出许多古代时期农村农民劳作的一些现已遗失的许多信息。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对深入了解和研究古代汝州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以及当时的生产生活和自然环境状况等莫不有很大帮助。

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都还会知道,小时候-过夏天就感觉特别炎热,当时农村没电更没电扇一说,全靠自然风和杷樵扇消汗。晚上听说书、看唱戏的时候一年也碰不到几回。大都是到了晚上喝罢汤(吃晚饭)隔墙邻居们都没事干,几乎都是拿张破苇子凉席出来往大门口平地上一铺,不是仰脸看月亮、数星星,就是两仨人聚在一起捣脚指头玩,或者就是闹着叫老婆们、老头们讲古老的故事,有时候还猜谜破谜、说顺口溜,孩子们都听的是律律有味。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不及时整理并用文字性东西记录下来,唯恐以后再给子孙们讲这些,他(她)们会笑话我们认为是说天书类。

于是,本人把小时候听到过的、从老年人口中传下来的顺口溜,重新整理了以下九则(其中部分内容曾在新浪博客以《【汝州民谣】塔山儿歌》发表)顺口溜,旨在与汝州老乡们分享。

一、《小虫飞、翅膀揸》注:《小虫飞、翅膀揸》,它把远古时期汝州人民劳耕生活情景表现的淋漓尽致。歌中内容丰富,其中包含着相关农具的有:“犁”和“耙”等;农作物的有:“秫秫”、“芝麻”、“棉花”、“鞑瓜蛋”等;演奏音乐乐器的有:“嘡锣”、“布啷鼓”等;衣戴穿着的有:“时洋襟”、“鸭蛋青”、“黑布衫”等;飞禽动物的有:“小虫(雀)”等;家庭人物的有:“公公”、“婆子”、“大姐”、“二姐”、“三姐”和“新媳妇”等;其他人物的有“老婆们”、“走路客”、“花哥哥”等,还有具体地点的有:后“花园”等。这一首顺口溜主要特点是:语句虽长,但内容丰富,说(唱)起来特别顺口,又易记,是古代农村比较流行的一首具有代表意义的顺口溜。大人们都喜欢把它当成故事讲给孩子们听,但如今现在的年轻人基本上已无人会背。

小虫(雀)飞、翅膀揸,

公公犁地婆子耙,

新媳妇跟着打坷垃。

走路客你别笑话,

俺家种的有好庄稼:

高类是秫秫,

低类是芝麻,

不低不高是棉花,

棉花地里还带鞑瓜。

鞑瓜蛋圆不周周,

巴掌打类指甲耦,

耦岀仁我吃娄,

耦岀籽类送朋友。

一送送到花园里,

花园里有个花哥哥。

手里拿着(个)嘡锣,

腰里别着(个)布啷鼓。

走着、敲着、唱着,

大街老婆们都来听:

大姐穿的是时洋襟,

二姐穿的是鸭蛋青,

剩那三姐没啥穿(咋弄?),

就穿她娘的黑布衫!

二、《学堂明月光》(版本一)

注:千百年来,在我国广大人民心中一直有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意识和思想,“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现象历代屡见不鲜。因此,大人们利用多种方式去教育引导自己的孩子去努力读“四书”、念文章,昐望自已的孩子们能够考得“状元郎”,而光宗耀祖。《学堂明月光》即是以前这样一种教育、激励引导孩子们努力学习的一首短且容易记忆的顺口溜,其已统计的有两个版本,但均大同小异。

月亮地、明煌煌,

开开后门洗衣裳。

洗类净、捶类光,

打发哥哥上学堂。

红旗插到咱大门上,

(你)看那排场不排场?

三、《学堂明月光》(版本二)

月亮地、明煌煌,

开开后门洗衣裳。

洗哩净,浆哩光,

打发哥哥上学堂。

读“四书”、念文章,

他年出个状元郎。

红旗插到咱门上,

您看排场不排场?

四、《捣脚指头》—“小脚盘”(版本之一)

注:《捣脚指头》又称“小脚盘”是古代农村比较流行的一首顺口溜,其已统计的有三个版本,但均大同小异。一是从内容中的“葱花芫荽”和“盘葛篓、缠簸萁”、“金筷子、银筷子”,以及“金耳坠、银耳坠”词语上可以看到当时农村老百姓们的日常生活状况,确实简单而又纯朴、实在。二是《捣脚指头》顺口溜是农村孩子们玩耍的一种比较普遍的游戏,即两、仨人就地对脸坐在一起,赤着脚露着脚指头,其中一人用手指捣着背着这首《小脚盘》顺口溜,当最后捣到“缠住小脚你过去”时候的脚就得移开,从而循环进行。就当时来说,有几个人在一起玩着这小脚盘游戏确实就己经很开心啦。

小脚盘、上高南,

高(指:嵩高、嵩山)南高、拿大刀。

大刀快、切莱(音“啦”)菜,

莱菜浓、切棵葱。

葱花芫荽(音:艳岁),

小脚盘跪。

盘葛篓、缠簸萁,

缠住小脚你过去!

金筷子、银筷子,

拿到您家捣(音“刀”)菜吃。

金耳坠、银耳坠,

拿到您家娶媳妇。

盘葛篓、缠簸萁,

缠住小脚你过去!

五、《捣脚指头》—“小脚盘”(版本之二)

小脚盘,上高南。

高南高,拿把刀。

刀老快,切莱菜。

拉莱苦,切豆腐。

豆腐浓(注:不成形之意),切棵葱。

葱老甜,撒把盐。

看你说咸不说咸?

看你舒坦不舒坦?

六、《捣脚指头》—“小脚盘”(版本之三)

盘脚盘,上高南。

高南高,磨大刀。

大刀快,切辣菜,

辣菜浓,切棵葱。

葱老辣,切个瓜,

瓜老甜,抓把麸子撒把盐。

葱花芫荽(音:艳岁),小脚盘跪,

缠葛篓,缠簸萁,缠住小脚爬过去!

七、《日头落、狼下坡》

注:《日头落狼下坡》是古代农村比较流行的一首顺口溜,其内容主要是告诫小孩子们到“日头落”和“晌午头”的时候都要回到家里,不要在外面乱跑,怕“日头落”以后的夜里遇见狼(狼经常岀现在夜里),怕“晌午头”的时候遇见“鬼”(“鬼”一般会在中午地里无人干活的时候岀来开始“鬼推磨”磨面或磨油),意在保护小孩子们的安全。

日头落,狼下坡,

赤肚子孩跑不脱!

晌午头,鬼推油,

推住娃子拾柴火,

推住闺女榨油馍!

八、《夜哭郎》

注:《夜哭郎》是古代农村由于才出生的婴儿整夜哭啼,通常称之谓“睡反觉”,于是婴儿的父母自已或者托知字人用黄纸给书写数张《夜哭郎》歌,在深夜里张帖在村里大街的墙上,或大树上等显眼地方,当第二天早晨起来人们看到后都会自觉地读上三遍,然后婴儿夜里果然就不会哭了,而且睡的很安稳。至今有很多人也不清楚其中原因,但据老年人说很是灵验。

天黄黄,地惶惶,

俺家有个夜哭郎。

行路君子念三遍,

一觉睡到大天亮。

九、《毛老鼠上灯台》

注:《毛老鼠上灯台》,是古代农村大人们都基本知道、且都会背的一首顺口溜。因为以前农村都还没有用上电,更不用说收音机、电视机了,一到晚上孩子们都睡不着觉,个别费气的孩子还光闹人。于是大人们就想着办法,躺在床上钻进被窝里给孩子们讲《毛老鼠上灯台》等顺口溜,一直讲到孩子睡着为止。《毛老鼠上灯台》顺口溜从内容中点点滴滴、从侧面也反映出了古代农村老百姓们的一些生活的场面。此首顺口溜,在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基本上都还能背上来。

毛老鼠,上灯台,

偷油喝,下不来。

叫小妮逮猫类,

出溜跑到南场哩。

南场类有个卖糖类,

啥糖?切糖。

切给老爷尝尝,

粘住老爷嘴,喝口水,

粘住老爷牙,喝口茶。

卖糖类,你走吧,

俺爹出来没好话。

狗尖鞋,猫带花(另一版本:要是俺爹看见娄),

一脚给你踢个仰掰叉!

特别说明:

由于汝州方言很难用汉字准确写出来,故有的只能用白字或同音字代替。

汝州:刘占江 2019·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