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哪怕是与很熟悉、很亲近的好友,也不会口无遮拦瞎开玩笑、瞎挖苦。
2、肯低头
喜欢被尊重是人的本能。
哪怕再没有等级观念、再平易近人的人,在尊重自己的人和跟自己没大没小的人之间,还是会不自觉地偏爱尊重自己的人的,只是有时自己没意识到而已。
因此,在与人、特别是地位高的人交往时,可以适当处于一个相对低的姿态,多给对方以尊重。
比如,上车时让对方先上,宴请时请对方坐C位,开会时等对方先讲话等等。
这么做了后,有两点好处:
1)展现出了尊重,对方更能接受你。
2)展现出了谦逊,对方更愿意帮助你。
不过,低姿态也要有原则,不能变成无原则地奉承巴结,因巴结而结成的关系只会让人瞧不起你或利用你,而不是帮你、提携你。
3、多求助
我们经常会不好意思求人,认为求人是件给别人添麻烦的事。
这种“不好意思”和“怕麻烦别人”其实都是自己臆想出来的,仅仅是你的一种个人反应而已。
恰恰相反,有机会的时候我们要敢于找人求助,因为好关系是麻烦出来的。
通过帮助的过程,双方的接触和了解会更多,也更容易进一步推动关系的加深。
但在找人帮忙时,一定要记得两点:
1)要求助的事在对方的能力范围内,不太费力就能做到。
2)求助前和求助后都要表示诚挚的感谢,不能视为理所应当。
4、先吃亏
当人人都在追求等价交换、甚至是溢价回报的时候,你却愿意吃点亏做交换,这样愿意和你结交的人就会多得多。
比如,在职场中出现了小事故,你可以帮着领导一起担待下来,这样你的领导对你的好感度和信任感就会大大提高。
而且,你的吃亏会让领导对你有所亏欠,这种亏欠总会在一定的时间之后以更大的价值回报,重新回到你的身上的,因为地位高的人能给你提供的价值更大、资源更多。
当然吃亏也要有个度,一定要在自己可承受,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范围内,不能一个亏吃下来连翻本的机会都没了。
毕竟我们吃亏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自己,是以当前的吃亏换取未来更大的回报的。
5、以平等的姿态给人提供帮助
比如,有的领导喜欢表现出自己很有身份地位或有钱;有的领导帮下属指导完某个工作后,总要秀下自己的资历优势。
这些做法其实都会加深下属心中的不平等落差。
一旦彼此之间不平等关系形成,你对别人的帮助就不是在积累信任了,而是在加剧对方的心理生存危机。
一旦你出点什么事,不但得不到任何同情,他可能还会以报复式的心理生存快感看你的热闹。
6、就事论事,不轻易把问题上升到关系冲突
比方说,一个每天配合你工作的同事,原本应在每天下午5点前汇总当天数据给你。
但是最近这几天,即使你已经拼命催他了,他依然拖延至第二天中午才给你。
这种情况下,你很可能会忽视对方真的只是因为最近比较忙,而错误归因为 “这小子是不是对我有什么看法呀”,如此便容易引发关系冲突。
正确的做事应该是:避免错误归因,在选择开口与沉默的之前想清楚,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7、冲突一定要以达成共识收尾
很多时候,冲突都是由于负面事件积累所造成的,所以一旦东窗事发,一方甚至双方总会抑制不住委屈地开始翻旧账。
翻旧账式的冲突原本是为了引起对方的愧疚,达到让对方妥协的目的。
但一旦你主动说了,反而是戳对方的痛处,让对方原本的内疚也消耗殆尽。
所以,每一次冲突最好都以双方共识结尾,明确的共识也相当于给这次冲突画上了句号,避免彼此的负面情绪累积。
如果在达成共识的过程中,理性对话不能顺利进行,先放一边也是一个不错的处理办法。
8、分圈层维护关系
在社会,我们难免会和形形色色的人交往,也会跟他们建立深浅不一的“人脉关系”。
对于这些人,你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方法来维护关系,而要分“亲疏远近”采用不同的维护策略。
① 互利圈
“互利圈”顾名思义,就是以利相交,利尽则散。
这是最外层的人脉圈,它的核心在于你自身价值的高低。
因此,在维护这一层人脉圈的时候,你无需投入很多的精力和感情来维护。
只要尽量保证你自身价值的不断提升,在价值交换时做到等价交换,或者略吃小亏,这个层次的人脉资源会源源不断。
② 人情圈
“人情圈”是内一层的人脉圈,相较“互利圈”简单的以利相交,它增加了不少人情内容。
人情在中国社会中根深蒂固,近二千年封闭的农耕经济为人情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天然的土壤,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一个人的社会关联和社会资本。
比如,即使在今天我们在说一个人不太懂得社会交往的时候,还会说“这个人不懂人情世故”。
其实不仅中国如此,在西方社会人情也是一个有力的人脉构建工具。
比如,罗伯特·西奥迪尼所著的《影响力》中的互惠原理,本质就是一种人情债的投资,通过先给予部分好处后,再索取更大的回报。
“人情圈”的价值交换不同于“互利圈”的等价交换,它往往是不等价交换。
更多类似于《增广贤文·朱子家训》中的“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因此,对“人情圈”的关系维护所耗费的精力要远远多于“互利圈”,你要时不时地往对方的人情账户中追加投资。
比如,逢年过节时的问候,别人生病、失意时的慰问等。
虽然“人情圈”要用心维护,但要注意不要陷入各种随份子的“仪式性人情”以及行贿式的“功利性人情”中。
这两种人情维护方式既无助于构建有效的“人脉关系”,还浪费钱财,甚至还有犯法的风险。
③ 交心圈
最内一层的人脉圈是“交心圈”。
这个圈子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有些人可能终其一生都未能积累到这个圈子的人脉。
“交心圈”里的人脉关系已经脱离了世俗的“利益互换”范畴,它是价值观层面上的共鸣和相互认可。
古往今来,有很多美好的故事阐述了这个圈层的可贵。
比如古代的伯牙和子期、近代的鲁迅和瞿秋白,国外的恩格斯和马克思等。
“交心圈”的关系维护很简单,甚至比“互利圈”还要简单,就是“君子之交淡如水”,不要刻意,随心而为即可。
哪怕平时可能交往很少,但一旦有难,双方必会鼎力相助,甚至能做到“士为知己者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