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懂得平衡欲望与人生的关系,才能具备获得幸福的能力。

庄子说人生缺陷(庄子人生的祸患)(1)

世俗之人常纠结这样一个问题:很多智慧都告诉我们不要追求物质,但是我们的生活却需要物质作为基础,那么我们如何平衡物质和欲望的矛盾呢?

在这一个问题中,存在着我们对于物质和欲望的误解,对待物质的态度是去除基本生活之外的妄念,而不是所有追求物质的欲望。

因为欲望是自己的本源情绪,人的七情六欲包含了“贪、嗔、痴、慢、疑”,一个人即便有神仙般的能力也不可能将自己本性的欲望情感去除。

而我们应该控制的,是本性之外过度贪图物质的想法和妄念。

没有任何一个圣人会告诉你物质不重要,但是他们所阐述的智慧,是物质只是人生的基础,而非人生的主宰。

人要在自己满足了基本的生活之后,就要收敛自己对于物质的追求,否则自己就会沦为欲望的傀儡。

庄子说人生缺陷(庄子人生的祸患)(2)

《道德经》中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当一个人受到五色、五音、五味的诱惑之后,内心早已混乱发狂,这样的不理智给自己带来的只是灾祸,所以平衡物质和欲望之间最好的法则就是适度。

正如朱熹所说的“存天理,去人欲”。

“天理”是我们的自然情感,但是“人欲”却是超出天理之外的妄念,而我们的责任就是保留合理的,去除过度的。

《庄子》之中有这样一篇故事,是通过“无足”与“知和”两人的对话来阐述的智慧。

“无足”认为追逐名利是人的天性,他主张通过追求名利来满足自己的人生需求,而知和代表的则是道家的观点,强调顺应自然,知足常乐的道理,不要被名利所拖累,同时也指出了不知足所带来的祸患和恶果。

知和认为:一个人不懂得知足,不但得不到身心的快乐,不能享受有生之年的福气,还会惹祸上身。

庄子说人生缺陷(庄子人生的祸患)(3)

庄子这一篇文章中的两个人名就是很好的隐喻。

“无足”隐喻不知满足,“知和”代表的就是懂得知足。

无足跟知和说:“人们没有不喜欢名声,不追求利益的,他富有,人们就归属他,服从他,尊崇他,受人尊宠,也能长寿安乐和心情愉悦,你居然对此不感兴趣,是才智不足,还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还是遵循你固有的行为准则,不愿如此?”

而知和听了之后,则站在大道的角度,阐述了欲望对于自身造成的危害,认为不如抛开欲望,知足常乐才能免于祸患。

知和说了这样一段话:“富有的人耳朵谋求乐声,嘴巴贪图肉食美味,因而触发了欲念,遗忘了事业,真可以说迷乱极了;深深陷入愤怒的盛气中,像背负着重荷爬行在山坡上,真可以说是痛苦极了;贪求财物而招惹怨恨,贪求权势而倾尽心力,安静闲居就沉浸于嗜欲,体态丰盈光泽就盛气凌人,真可以说有病了;为了贪图富有追求私利,获取财物的时候堆的像齐耳的高墙也不知满足,而且越贪婪越不知羞,真可以说是耻辱;财物团结而没有用处,念念不忘却不愿割舍,满心的焦虑与烦恼,忧愁极了;在家还要担心窃贼的危害,在外还要担心盗贼的危害而不敢行走,真是畏惧极了。”

庄子说人生缺陷(庄子人生的祸患)(4)

知和阐述了六种情况,都是因欲望导致的祸害,所有超出世俗生活的贪欲给自己带来的都是痛苦。

因过多的贪欲主宰自身时,对内,会因为五色五味五音挑起的贪欲而生出欲望,满足不了欲望时会产生焦虑和烦躁的痛苦,而对外,则因为过度贪求欲望不知收敛的行为惹致灾祸。

所以一个人的智慧就是平衡欲望和物质之间的关系,让欲望适度之后,就顺应自然,将人生的幸福愉悦寄托在心灵与感情上,而不是一味的贪图物质。

明白了这个道理,才能在人生中更好的追求物质,才能具备获得幸福的能力。

文|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