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风靡网络的漫画《那年那兔那些事儿》推出动画片,越来越多的网友以“兔子”“我兔”指称中国。
中国的图腾不是龙吗?中国的物化形象不是熊猫吗?啥时候变成一只兔子了?事实上,这种网言网语颇具中国元素,首先“兔子”“我兔”是从兔年开始流行起来的;其次,它以“萌萌哒”的姿态展现的不是无厘头,而是对本国历史的尊敬、对爱国主义的认同。
“兔子”也许不一定能准确代表中国形象,但它至少体现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儒雅、温和、与世无争。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她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表现为举世称道,但她始终坚持奉行和平发展的主张。在复杂的国际争端中,在大国间的博弈中,中国的这种温和、儒雅和冷静赢得了很多加分。
也要看到,兔子虽然谨慎,但并不等于没有底线,更不会接受丧失主权尊严的妥协。《那年那兔那些事儿》漫画中涉及到很多历史桥段,比如曾经的屈辱、不平等的政治遭遇等等。“萌萌哒”历史述说,表达的同样是对战争的痛恶、对和平的追寻。它让人们清楚地看到,兔子也不是好惹的,“兔子急了也会咬人”,在大是大非,国家利益面前,它也有捍卫国土、捍卫和平的决绝。
《那年那兔那些事儿》播出后,很快赢得了大量的粉丝。显然,这种爱国主义的网络化表达很受欢迎,能够让人接受,具有广阔的受众市场。这再次证明,即使在互联网时代,核心价值观、社会主旋律并非已经过时,依然是这个社会的精神元气,是人们的价值底座。
现在,网上很多年轻人不按常理出牌,拒绝一本正经的说教。以与“兔斯基”“流氓兔”等动漫形象相仿的形式表达对爱国主义的理解,这不正是年轻一代独特话语体系的典型表现么?在动画片中、在网络社区里一口一个“亲”的兔子,其形象“萌”得可爱,而且三观也很正不是?
可以说,“兔子”“我兔”所代表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情绪与表达方式,既是时代的产物,也是官方话语与网络话语的奇异共振,更是“主旋律”与“萌文化”的自然结合。这种结合能否持续尚待观察,但它引发的参与,形成的时尚潮流却很值得关注。在社会共识越来难越难以达成的今天,“萌萌哒”的表达更容易获得真诚的认同,凝聚起更大的社会公约数。
(李思辉,媒体评论员,海外网特约评论员)
责编:栾雨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