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茅盾原先的笔名是矛盾,关于后来才改为茅盾,这其中大有来头。
他是二十世纪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誉的文学家、文学评论家、社会活动家,又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是中国革命文艺奠基人,我国现代文学巨匠。
1981年3月14日,茅盾将稿费25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和社会文学的繁荣,该奖项是中国最高荣誉的文学奖之一。
1. 笔名由来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武汉的汪精卫和南京的蒋介石实行了宁汉合流,对革命人士大肆屠杀,国内形势急转直下,非常险恶。
沈雁冰由于参加革命活动,不得不离开武汉,最后到了上海,住在景云里。恰好,这时鲁迅和叶圣陶也住在这里。沈雁冰不便出门,又没有工作,生活上便出现了问题,一时无以为生,于是就动手写起小说来。听从朋友的劝告,花了四个星期写成了他的名作《幻灭》。
他把写好的小说手稿给叶圣陶看,叶圣陶看后非常高兴,就决定在《小说月报》上发表。可当时,他正被蒋介石政府通缉,如果用真名,将会给叶圣陶招来麻烦,所以他写了个笔名“矛盾”。当时看到这篇作品的叶圣陶认为这是个哲学名词,不像一个人的名字,就自作主张在“矛”字上加了一个草字头,改作“茅盾”。沈雁冰对这一改动也很满意,以后就一直沿用这个笔名了。
关于先前的笔名矛盾,沈雁冰后来在他写的其中一文中有说道:“为什么要取‘矛盾’二字为笔名?好像是随手招来,然而也不尽然。‘五四’以后,能接触的人和事一天一天多而且复杂,同时也逐渐理解到那时成为流行语的‘矛盾’一词的实际。
1927年上半年我在武汉又经历了较前更深更广的生活,不但看到了更多的革命与反革命的矛盾,也看到了革命阵营内部的矛盾,尤其是清楚地认识到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这大变动时代的矛盾。而且,自然也不会看到我自己的生活上、思想中也有很大矛盾。但是,那时候,我又看到有不少人们思想上实在有矛盾,甚至言行有矛盾,却又自以为自己没有矛盾,常常侃侃而谈,教训别人——我对这样的人就不大能理解,也有点觉得这也是‘掩耳盗铃’之一类表现。大概是带点嘲讽别人也嘲笑自己的文人积习罢,于是我取了‘矛盾’二字作为笔名但后来还是带了草字头出现,那是我所料不到的。”
2. 茅盾文学奖
1981年3月14日,茅盾先生自知病将不久于人世,将25万元稿费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每四年评选一次,这一奖项随后成为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奖项。
1982年,首届茅盾文学奖颁奖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或许因为文学追求“不落俗套”,对于关乎“人间烟火”的奖金问题鲜少被关注。
茅盾文学奖到底给每位作家发多少奖金?发了这么多年为什么还没发完?还能再发多少年?在仔细考究后,我们发现其中别具奥秘。1981年,根据茅盾先生遗愿,将其25万元稿费捐献出来,设立了茅盾文学奖,当时决定由巴金担任评委会主任。此奖项的设立旨在推出和褒奖长篇小说作家和作品。当时规定每三年评选一次,参与首评而未获奖的作品,在下一届以至将来历届评选中仍可获奖。首届评选在1982年确定,评选范围限于1977年至1981年的长篇小说。“茅盾文学奖”是中国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文学奖,是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奖项之一。
在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81年,茅盾先生捐的25万元可谓一笔天价巨款。据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钟伟教授的研究测算,1981年的1万元相当于今天的255万元,这就意味着茅盾先生的25万在今天相当于6375万元。
最初的茅奖奖金由这25万元产生的利息支付,可谓绰绰有余。茅盾文学奖奖章那么,每位作家能获得多少奖金呢?最初的两届资料已暂不可考,目前所能见的,是1988年,路遥凭借《平凡的世界》在第三届茅奖评选中斩获一席,当时中国刚经历过迅速的经济发展,货币一度贬值,路遥当年所获的奖金是5000元,折合成今天的价值约为17万。这对于当时的路遥而言,仍是杯水车薪,路遥的胞弟王天乐在《苦难是他永恒的伴侣》一书中回忆道:“路遥在电话上告诉我,去领奖还是没有钱,路费是借到了,但到北京得请客,还要买100套《平凡的世界》送人,让我再想一下办法。”
当时,一套《平凡的世界》共需26.95元,如此算来,买完100套书及往返陕西和北京的车票后,路遥的奖金确实所剩无几。随后的几届,伴随经济迅速发展,茅盾文学奖奖金也加码到5万元,但或许只是4年之差,奖金的区异令人咋舌。这就不得不提2011年,彼时,由于李嘉诚先生的慷慨捐助,茅奖的奖金从5万提升至50万,此举使茅奖成功登顶中国奖金最高的文学奖项。
3. 一段鲜为人知的恋情
茅盾和夫人孔德沚自小定亲。茅盾是学贯中西举世闻名的文学巨匠,而他的妻子当初却是一个目不识丁孤陋寡闻的女子。当时在很多人看来这极不般配的两个人,不仅携手走完了他们那漫长的人生旅程,而且感情还非常之深。可以说,茅盾先生和孔德沚的爱情,可以作为他们那一辈文人的光辉典范。
1916年春节,20岁的茅盾从上海回到故乡与幼年定下亲的孔德沚正式成婚。孔德沚是旧式女子,而茅盾却是接受过新思想洗礼的男子,因此,这段婚姻对于最初的茅盾而言是一场不得已的“将就”。然而,新婚第二天,就发生了一件让陈爱珠母子倍感吃惊的事。原来,他们心里想,孔家的小姐虽然没上过学,但总该识些字的,谁知陈爱珠一问新娘子,才知道她只认得一个“孔”字和从1到10的数字。他不仅没有嫌弃妻子,还引经据典给她取了个名字———孔德沚。半个月后,沈德鸿留下孔德沚在家陪伴母亲,自己回到了上海。
孔德沚聪明好学,在陈爱珠的帮助下,学习进步很快。陈爱珠见媳妇学习的欲望如此强烈,便决定让她到上海儿子身边,以便儿子好好地教她。1921年春天,陈爱珠带着孔德沚从乌镇来到了上海。妻子到了上海后,茅盾看到妻子进步神速开心不已,两人的感情也随之升温。不久后两人的孩子出生。1927年上半年,蒋介石、汪精卫先后背叛革命,血腥镇压共产党员,革命遭到严重挫折。后来茅盾病倒了,加之当时国内形势紧张,他不得不听从朋友陈望道德建议,去日本修养。也正是这一趟出行,开始了茅盾的婚外情。
因为都是单独来到陌生地,两人关系密切并产生了感情,在这种情形下茅盾和秦德君同居了。被感情冲昏头脑的茅盾带着秦德君迁居了京都,在好友杨贤江帮助下,他们还找到了一间适合创作的寓所。此后,两人在这里开始了共同创作。就在茅盾创作进入最佳状态时,秦德君怀孕了。她返回上海进行人流。茅盾选择让她流产的理由是:他可以接受两人秘密偷情,但不能接受他的孩子没有名分地出世。
对于茅盾的这一理由,秦德君竟听从了。实际上,茅盾的这一说法的真实意思再明确不过了:我只想偷情,不想负责。只可惜,当局的秦德君竟不知。人流后不久,因为牵挂茅盾,秦德君很快便从上海返回了日本。消息传到上海,孔德沚起先不相信,后经证实,便大哭一场。婆婆劝她:“茅盾会回心转意的。”
然后孔德沚便遵照婆婆的指示找到了茅盾好友叶圣陶和郑振铎,孔与他们商议后,叶圣陶决定从从茅盾的稿费中划出一部分交给孔德沚,让其养家,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遵照婆婆的指示,对于丈夫提出的离婚要求,孔德沚的态度和婆婆出奇地一致:致死不离婚!
最后,婆婆又给茅盾写了一封信,叙述了自己怎样在父亲死后含辛茹苦养大他的种种,搞的茅盾打开信后,泪流满面。
陷入妻子、情人、母亲三个女人中的茅盾真的很矛盾,结果这时候秦德君又开始污蔑孔德沚,还被婆婆给破解了了。
最终1930年,茅盾和秦德君一起回到上海,便分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