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教师报】读了《中国教师报》8月24日3版《莫让“等”字伤了孩子上进的心》一文,深有感触该文作者曾受邀到某校观摩一次规格高、规模大的期末少先队活动,在为优秀少先队员颁奖环节,主持人用一个“等”字略去了众多学生的姓名,本该隆重的颁奖仪式仅5分钟,而成倍的时间留给了各级领导讲话作者非常敏锐地捕捉到“等”字背后存在有违教育规律的杂音,并表达了“等”字可能“伤了孩子上进的心”的担忧,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看到等字你想到了谁?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看到等字你想到了谁(再谈等字背后的隐忧)

看到等字你想到了谁

来源:【中国教师报】

读了《中国教师报》8月24日3版《莫让“等”字伤了孩子上进的心》一文,深有感触。该文作者曾受邀到某校观摩一次规格高、规模大的期末少先队活动,在为优秀少先队员颁奖环节,主持人用一个“等”字略去了众多学生的姓名,本该隆重的颁奖仪式仅5分钟,而成倍的时间留给了各级领导讲话。作者非常敏锐地捕捉到“等”字背后存在有违教育规律的杂音,并表达了“等”字可能“伤了孩子上进的心”的担忧。

我对此表示认同,而且认为“等”字折射出的教育观念错位更加令人忧虑。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学校一切教育活动的安排都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主角,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目标。

在期末少先队活动中,学校安排了对优秀少先队员的表彰,学生应当仁不让地成为活动的“主角”,无论在时长还是内容安排上,都应该让学生得到充分展示。而一个“等”字,让本该是优秀少年露脸的舞台,却被领导讲话所挤占;本该展现榜样风采、激发学习动力的活动,变成了宣传学校成绩甚至会议组织能力的秀场。

如此一来,本该作为“主角”获得表彰、接受教育的学生,倒成了烘托氛围、渲染情绪的“道具”。

平心而论,在我们的教育生活中,这种把学生当“道具”的场景其实并不鲜见。如果按“道具”发挥的作用来分类,大致可分为3类。

第一类是把学生作为“渲染”氛围的道具,比如各类颁奖活动;第二类是把学生作为“跨界”的道具,比如有些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活动,本该由其他部门向家长或家庭传达信息提出要求,却要学生通过“小手拉大手”完成;第三类是学生作为“道具”“配合”教师,比如教师参加优质课比赛前,让学生反复排练,这个时候学生已经不再是接受教育的主体,而是成为了“配合”表演、成就教师的“道具”。

学校的一切活动都应围绕学生的成长而展开,所有这些“渲染”“跨界”“配合”都是学生不能承受之重。要使教育活动回归本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错位,我认为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严格活动审批,凡是需要学生“出镜”的活动,无论校内还是校外,都要严格履行审批手续,除了合规性审核,还要进行目的性审核,要看看该项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不是为了培养学生、发展学生。同时,还要评估“产出比”,即学生获得的成长与投入的时间和精力相比,是否划算。

二是严格执行“进校园”统筹审批制度,坚决杜绝与教育教学无关的社会性事务进入校园,建立畅通的投诉渠道,及时进行检查处理。

三是转变评价观念,各类教育教学活动评比,不应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师表现上,应该把学生的反应作为重要参数,因为教师的方法、策略、手段是否恰当和高效,只能通过学生的成长、进步来体现。当评价指向转向学生,教师就不会追求“小手如林”“对答如流”的“人造景观”,而是潜心于真实的教育教学。

一切为了学生,理应是教育者的初心和本分。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时刻检视自己,常常扪心自问:我们的所作所为,是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吗?

(作者单位系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教育局)

本文来自【中国教师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