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 ,晚上10点30 当我合上书 ,坐在书桌前,久久不能释怀,到底要经历什么样的世事,到底要怎么样的才华才能写出如此鸿篇巨著。

读红楼梦有感5000字:初读红楼梦有感(1)

前前后后断断续续两个多月读完了这个名著《红楼梦》,以前读不下去的书,直到今天终于读完了第一遍。犹记得上大学的时候,某一天从读书馆借了这本书,已经记不得是什么版本了,回到宿舍,拿了个小凳子坐在宿舍正中央试着读起来,舍友回来看到我在读红楼梦,就一阵调侃:“能读的完吗?”。果不其然真的没有读完,还是中途放弃了。《红楼梦》也许只有到了一定的年龄段,有了一定的生活阅历才能读得下去,才能领会其中的深意。

关于生死

生死,这个沉重的话题,也许早在几百年前曹公就细细地想明白了。茫茫宇宙,我本凡人一个,生命的尽头终归是凡尘,有时候夜里睡不着觉想到人终有一死,人终究要离开这个世界,心里就莫名的心有余悸,甚至于越想越害怕,无法想象另一个世界会是什么样子。

《红楼梦》众多女子的悲惨结局告诉我们,死亡才是生命最终的归宿。曹公用一个个普普通通的人物的命运,无非是告诉我们,人生最后终究是“放下”二字。荣华富贵带不走,亲情爱情在死亡面前也只能“放下看开”。“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关于晴雯

红楼梦看到七十七回,俏晴雯香消玉殒,贾家大厦将倾,一切繁华即将褪去。晴雯,也许是曹公比较喜欢的一个人物,从她的判词就可以看出来,曹公对她的评价是很高的。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曹公用霁月来说明,晴雯这样的女子很难得,她对自己的主子贾宝玉忠心耿耿,或者说他觉得她跟贾宝玉之间就没有主仆关系,而是朋友关系,这种思想在其他丫鬟身上很难存在,作为宝玉房里第二个重要人物,她积极维护这个小圈子,而且眼里揉不得沙子,尽管她有时候说话刻薄,对待其他下人也有时候会冷嘲热讽,但是对自己的朋友确实无微不至的,而且最重要的一点,她没有一点私心,绝不会为了自己做出违心的事情,真性情,不为自己的未来而处心积虑,这也许是贾宝玉在她死后写下深情满满的<芙蓉诔>的原因之一。当书看到这里的时候,突然发现晴雯的很多优点在那个时代是容不下去的,结局也只有早早地离开,这一点曹公自己也是心知肚明。

“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招谁怨?终究还是贾宝玉的老母亲王夫人吧,王夫人撵走晴雯也预示着宝黛是不可能在一起的,王夫人想要的是袭人宝钗之类的。

刚开始读红楼梦觉得袭人体贴周到,端庄贤淑,安分守己,可是跟晴雯比起来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这个心比天高的丫鬟有着一些不一样的地方惹人怜。晴雯的离去也许寄托了曹公对美好脆弱的过往深深的哀悼与追忆,他对晴雯极为生动的刻画描写让人共情,她如飞蛾扑火般去热爱或厌恶什么,耀眼而短暂,美好的人或者物,终究如雨后彩虹一般昙花一现,如过眼烟云般灰飞烟灭。

晴雯之于黛玉 袭人之于宝钗

到底是喜欢黛玉还是喜欢宝钗?

到底是喜欢晴雯还是袭人?

这是读完红楼梦后一个永恒的话题。

曹雪芹用晴雯和袭人,或者说黛玉和宝钗,为我们呈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或者说是处世哲学。人活一世,到底是从心走一遭,还是谨小慎微处心积虑努力奋斗终其一生?

现实中大多数人都会是像袭人宝钗那样,没有人不会为了自己的未来着想,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其实本身没有对与错,无非是不同人面对深处的大环境所做的选择。按部就班,为将来努力奋斗,即使现代人不也是这么过来的吗?从一出生,上学,高中考大学,读完大学直到工作上班,成家立业,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按着这个路子一步步走来。曹公用他书里的描写告诉我们像袭人或者宝钗这样的为人处世和处世哲学才能长久,才能善终,即使你不喜欢即使你有时候会鄙视这种处事方式可是在大环境下确又不得不这样。

关于大观园

曹公在书里为我们描绘了大观园这个乐园,潇湘馆,怡红院,蘅芜苑,稻香村…贾宝玉和众多女子在此饮酒赋诗,赏花游玩,读书写字,这是一个多么惬意的或者说是诗情画意的园子,让人想起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描写的的那个世外桃源。这或许是曹公在向我们展示他心中的理想国吧,在那个污浊肮脏的末世,大观园犹如一缕清风吹来,让人心旷神怡。但是大观园这样的极乐世界结局终究还是人去楼空,偌大的园子逐渐荒芜失去了往日的欢乐气氛,也许曹公在暗示这样的理想世界是不可能存在的,至少在他那个时代是不可能存在的。

关于后四十回

后面四十回是续写的,我不能想象小说还能续写,如果不是本人,别人怎么可能知道作者本人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

读到后面十回晚上睡前都不敢翻开了,都是早上才来读的,感觉都有点《聊斋》的意思了。

读了《红楼梦》,才知道它的版本众多,我读完的这个一百二十回的版本是普及版本,特别适合第一次读,适合通读。另外还有《脂砚斋评石头记》,《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这两本据说适合深入细读,后面准备找个时间把这两本再看看。

关于黛玉

林黛玉,纵有千万无语,也终究文字匮乏,掏不出可以描述的只言片语,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无法表达对你的怜爱之情。

你的才华,你的容貌,你对生命的态度,

你对贾宝玉的爱,那么纯真那么单纯,不掺杂任何瑕疵,不掺杂任何世俗偏见。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相逢何必曾相识,无缘偏又相见,有缘确又心事虚化。宝黛的爱情故事在那个时代终究只能是个悲剧。

白岩松说过,不同的年龄段读《红楼梦》,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也许等到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再来读又会有更多不一样的体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