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小三线的新一代

(原名:回不去的小三线)

原文撰写者、图片提供者:秋风

文字编辑:路岐

上海支援三线建设有多少人(上海后方基地管理局)(1)

毛泽东说:“三线建设要抓紧”。

在当时“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到三线”党中央毛主席的战略方针指导下,在安徽省皖南山区的宁国县霞西乡这样一个偏远的山村里,建立起了一个上海后方军工厂:上海联合机械厂,代号为:526厂;生产任务是:木柄手榴弹。

我的父母,是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浙江医学院毕业的大学生。他们是如何进入安徽上海小三线厂的,具体情况,他们都没怎么跟我说过。从我记事起,我们家分别在浙江、安徽、上海呆过。其中,在安徽呆的时间是算最长的。也就是从我大概3、4岁开始,一直到我15、16岁左右时离开。

上海支援三线建设有多少人(上海后方基地管理局)(2)

上海支援三线建设有多少人(上海后方基地管理局)(3)

上海支援三线建设有多少人(上海后方基地管理局)(4)

上海支援三线建设有多少人(上海后方基地管理局)(5)

以上四张照片,都是现在拍的山村照。

这里,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小山村。除了经济条件很差之外,其他还算好的。我的整个青春岁月,也都是在这个小乡村里度过的。这里有很多的欢乐,也有很多少年时的烦恼。

上海支援三线建设有多少人(上海后方基地管理局)(6)

上海支援三线建设有多少人(上海后方基地管理局)(7)

上面两张都是当时拍摄的照片,反映出当时的面貌。整个生活区的背景,因照片有点老旧了。

这个上海小三线厂整个生活区,都是从山区里开垦出来的。工厂更是在更深的山沟里建造。因为军工产业不许拍照,所以,没有拍照留下记录。这点是可惜了。我也没有听到自己的同学朋友那里,有拍过这里厂区的照片。

上海支援三线建设有多少人(上海后方基地管理局)(8)

当时大家都是医生,医务室完全都是白手起家搞起来的。

父母是医生,我爸是外科,专门做手术等。所以,往往大人们会吓唬小孩:你再不听话,就把你拎到邱医生那去。小孩听了,一般立马就不哭了;我妈是妇产科。所以,厂里有很多小孩,都是她接生的。在这个厂里的人(我们一般都叫厂里)都知道。一方面这里地方不大,另一方面看过的厂里职工无数。

二、岁月静好

在七十年代,我们当时厂里的设备条件,都是远远超过当地的。医院、学校、食堂、大礼堂、蓝球场等,一应俱全。除了银行没有,与教学质量还跟不上上海之外,其他的都好像跟上海基本上是同步的,基本上涵盖了吃、穿、用等一切设施。这里,也如大多数上海小三线工厂一样,完全是独立于地方,独立存在于这个世外桃源。

上海支援三线建设有多少人(上海后方基地管理局)(9)

这是厂里的菜场。

上海支援三线建设有多少人(上海后方基地管理局)(10)

这是当时的消防所。后面的两幢大楼,就是家属生活楼。我家住在右手边大楼的最高一层第二间。基本保持原貌。

上海支援三线建设有多少人(上海后方基地管理局)(11)

上海支援三线建设有多少人(上海后方基地管理局)(12)

上面两张照片,就是当地人当时住这样的房子。

当地人的生活,可以说是非常贫苦落后的。记得当时有人跟我说,当地老百姓看到我们的汽车,居然割了草去喂给它吃。可见这里有多么落后。直到我们上一代人在这个茫茫的大山里,建立起了工厂厂房、家属区、医院、学校等设施,他们也渐渐地开化了。

但是,我们跟当地人之间,无形中划了一道线。我们把当地人叫:“乡下人”。当地人就把我们叫做:“上海佬”。那时,完全跟旧上海的社会,那时叫美国人“美国佬”一样。这样的称呼,虽然有贬意,但却透露出一些羡慕。那就是,当地人羡慕我们上海人优越的生活设施,甚至当地的女青年,都希望能嫁给我们工厂里小青工为荣。不过,确实当时有年轻工人,娶了当地女孩子做老婆的。这也是当时历史背景所造成的。

国家针对上海小三线厂,都有特别的照顾。物资供应,都比较好。逢如年过节,就有带鱼、黄花鱼等,都会发放职工。在我的印像中,每缝过年过节,总是有不少福利发给职工的。厂里有不少职工和大中专学生,是来自上海、杭州、沈阳、哈尔滨等大城市的。所以,常常能趁探亲的机会,带回不少新鲜的东西。我记得那时,我妈和同事阿姨们,都喜欢漂亮的毛线、衣服,还有孩子们喜爱的大白兔奶糖等物资,都会跟大城市同步流行。

上海支援三线建设有多少人(上海后方基地管理局)(13)

阿姨们在下班时,都在一起研究结毛线的技术。

上海支援三线建设有多少人(上海后方基地管理局)(14)

这是当时我们小朋友最喜欢吃的大白兔奶糖。

上海支援三线建设有多少人(上海后方基地管理局)(15)

这也是当时我们小朋友最喜欢吃的零食:盐津枣。

我从幼儿园开始到初中,都是在厂属子弟学校就读。所以,我和我的同学们,从幼儿园开始,就是同学。因此,同学、发小、朋友这些概念,也几乎是等同的。同学的父母,很可能当年也是同学。因为大家都是同样的背景,同样的生活。那时,大家的物质条件,也都差 不 多。

那时候,对孩子的“教育”,也还不是一个负担。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还是都挺重视的。厂里的医务室,定期有医生来教室,给孩子们打预防针;学校也会定期组织春游秋游,定期搞文艺汇演。

上海支援三线建设有多少人(上海后方基地管理局)(16)

这是厂小学校组织的春游活动的集体照。

上海支援三线建设有多少人(上海后方基地管理局)(17)

这是我们厂小学的毕业照。

上海支援三线建设有多少人(上海后方基地管理局)(18)

这是厂小学组织到宁国县烈士陵园进行清明扫墓集体照。

上海支援三线建设有多少人(上海后方基地管理局)(19)

这是厂小学校组织的又一次春游活动的集体照。

上海支援三线建设有多少人(上海后方基地管理局)(20)

父母都在厂里上班。所以,大家上班是同事,下班又是邻居。因此,邻里关系和职场关系,几乎是无异的。而这样的工厂家属区里,是没有任何秘密的。谁家在晚饭时吵架,第二天午饭前,可能就全厂都知道了;谁家的孩子,下午被老师批评了。到晚上回家,就等着家长的挨打吧。平时如果同学之间打架骂人,就会被人告状。那样,也就等着晚上被父母打屁股吧。我当时最害怕的,就是被人告状,晚上被父亲挨打(因为当时我确实很顽皮)。

上海支援三线建设有多少人(上海后方基地管理局)(21)

那时,我们家已经有电视机了。

我记得:那时,我们家已经有电视机了。那时盛行的《上海滩》、《霍元甲》、《排球女将》、《少林寺》等一大批热门的电影、电视剧,就是在厂里看的。那时流行歌曲,比如:邓丽君、张行等人的歌曲,也都是在厂里听到的。

上海支援三线建设有多少人(上海后方基地管理局)(22)

上海支援三线建设有多少人(上海后方基地管理局)(23)

上海支援三线建设有多少人(上海后方基地管理局)(24)

那时在暑假里,我们小朋友最喜欢的室外游泳池:杨门口大河浜。

三、回上海

这样岁月静好的日子,大概过了有十多年。一方面,我面临考高中(厂里的学校,当时还没高中);另一方面, 19851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和安徽省人民政府,签署了《关于上海在皖南小三线调整和交接的协议》,决定将上海小三线企业的财产,无偿地移交给安徽省。而工厂企业的职工,也被逐步安排回沪参加联营建设。

当时,我们听到可以回上海的消息后,是无比的兴奋的。这毕竟是回大上海啊,心里都急着最好马上开始回到上海去。接下去来,就是各家有各家的路子,各家有各家的计划。于是,家属区里,各家逐步、分批地返回了上海。厂区内的氛围,也日渐凋零,广播也不再响起,也不再有工会的活动,露天电影更是停止放映了,工厂也就成了空厂房。

如今,我的同学,现在都分散在上海、全国、甚至国外,各自发展得都不错。

四、回不去的三线

人是很奇怪的动物。当年,谁都急着想立即离开那里;如今,却时时都在梦里想起,经常都会想着再去看一下。我的同学们,也都回去探望过。现在厂区里,犹如停留在70年代。这里已是一片灰蒙蒙的颜色,门窗多数是锈迹斑驳的。但是,这一点,并不阻碍我们对小三线的思念。

上海支援三线建设有多少人(上海后方基地管理局)(25)

上海支援三线建设有多少人(上海后方基地管理局)(26)

上海支援三线建设有多少人(上海后方基地管理局)(27)

以上这四张照片都是同学们回去探望联合机械厂时所拍的照片。

五、我是哪里人

小三线人,长期处在熟人的社会里。跟着国家的计划走,已形成了最简单和最淳朴的相处之道。据我见到过的小三线人,大多数都是比较纯朴、厚道。这些,也都是历史环境所造成的。我在碰到朋友问起我的籍贯时,经常会犹豫半天。对于一般朋友,我会说:我是上海人,因为不想多解释。而对于熟一点的朋友,我会说:我是浙江人。但是,我如果碰到同样是小三线人,我就会很激动地说:我是小三线人。确实,我有时做梦,还是在皖南山沟里爬山,还是在小河里游游,还是在跟同学们戏闹。似乎我从未走出过大山一样的感觉。但是,真的要我再回到小时候的小三线厂里去,那是永远都无法实现的梦想了。

现在,我以此文,来记录我们小三线一代逝去的青春。同时,也希望能将它转发到上海小三线的朋友圈里,企盼能找到我儿时的玩伴,他们是:马俊、彭军等人。

《我们是小三线的新一代》全文介绍结束。非常感谢朋友们的热情观看。谢谢,再见!路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