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八戒真实存在的吗 被人误读了500年的猪八戒(1)

唐僧取经,是中国最经典的传奇。

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也因为《西游记》,成为经典的文学形象。

尤其是猪八戒,相貌丑陋、好吃懒做、贪图女色,还时不时搞下分裂,简直就是除妖怪之外,最让人厌恶、痛恨的“大反派”。

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我看未必。

猪八戒真实存在的吗 被人误读了500年的猪八戒(2)

1

固然,猪八戒好吃懒做、贪图女色,爱占小便宜,还意志不坚定。

但吴承恩写猪八戒,显然不仅仅是为了给我们展现这样一个让人生厌的角色。

一个最明显的证据,就在于老猪手上拿的武器——九齿钉耙。

吴承恩写武器,可不是随便写的,而是有着深刻的寓意。

比如孙悟空的如意金箍棒,原是太上老君冶炼的神铁,后被大禹借走治水,后 作为定海神针,放置在东海。该棒重达13500斤,随咒语可大可小,非一般的神器。

13500斤,对应人“一昼夜有13500息(呼吸)”;可大可小,反映了孙悟空的神通广大、变化无穷;定海神针,则代表着安定天下之意。

可见,小小金箍棒,却是吴承恩给予孙悟空最大的寄托。

那么,九齿钉耙有何寓意呢?

首先,它也是太上老君炼制的,用神冰铁亲自锤炼,自然也非一般神器。更重要的是,它实在不是一种武器,而是一种农具。

老猪为何要用农具作为武器?吴承恩的寓意很明显:猪八戒就代表着农民阶层。

在中国古代,人有三教九流之分,要笼统划分阶层的话,大约可分为官、士、农、工等四个阶层。这在《西游记》唐僧师徒四人中,似乎可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

唐僧是领导者,自然属于官的阶层,也是权威、皇权的象征;

孙悟空是中流砥柱,自然是士的阶层,也是军队、武力的象征;

沙和尚排行最低,任劳任怨,又没多少话语权,应属于工的阶层,实际上他也沉默寡言,手艺倒很不错,沿途的缝缝补补不就是他来做的吗?

至于猪八戒,自然是农的阶层。

既然是农,就要体现农民的特点和本色。

有人会说,好吃懒做的猪八戒怎么能代表朴实、勤劳的农民呢?我觉得,这是对猪八戒和农民的误解。

首先,猪八戒并非一味的好吃懒做,他只是嘴上说说,该化缘的时候还不是去化缘了,该牵马的还不是去牵了,该打妖的时候还不是去打了。况且,猪八戒也自有纯朴、憨厚之特点,比如他在高老庄;也有机智、勇敢的特点,比如他在花果山请孙悟空,比如他在流沙河降服沙僧。

其次,再看农民。农民应该是中国文化的底色,毕竟,我们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农民的长处自然无需多言,勤劳、质朴、诚信,吃苦耐劳、勤俭持家等等,这些都代表着中国优良的文化传统。但,不是说农民没有缺点,比如贪图小便宜、善使小心眼。

猪八戒真实存在的吗 被人误读了500年的猪八戒(3)

2

在佛教思想中,人之所以产生痛苦与不安,源自个体的人与宇宙万物之间的三重矛盾。

第一,人生短暂与宇宙永恒的矛盾,既生与死的矛盾;第二,个体认知和实践的有限性与宇宙时空的无限性的矛盾;第三,生命与万物、主体与客体的矛盾,及其引发的物我、有无、善恶、苦乐等一些列差别对立。

佛教的终极目的,就是通过修行,让众生找出自己的本性,通过对本性的超越,解决上述三重矛盾,从而达到佛的境界。

在学佛、向佛的过程中,《西游记》中的师徒四人,就代表了四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和精神——

唐僧代表了恒心。他无论遭遇什么样的挫折,向佛之心永恒不变;

他的三个徒弟则分别代表了贪、嗔、痴。

比如孙悟空就代表了嗔。他神通广大,但脾气也不小,动不动就打打杀杀,甚至对师父唐僧也曾下过杀念,所以取名悟空,就是要他知道一切无常,万法皆空的道理。

而沙和尚则代表痴,是生性憨厚的老实人,因为不明白佛法,在流沙河以吃人为生,造下来哦杀生吃肉的罪业,取名悟净,就是要他修净行,做到慈悲不杀,才能修成正果。

猪八戒呢?则代表贪。他贪财、贪色、贪名、贪利、贪吃、贪睡……所以,取名八戒,意识是只有受戒才能熄灭贪欲,才能获得智慧,所以取名悟能。

同时,吴承恩创造猪八戒这样一个喜剧人物,实际上也让他发挥诙谐、搞笑的功能,以平衡整部作品的庄严肃穆的宗教气氛。

猪八戒丑陋无比又反以为美、蠢笨无能又自作聪明、憨厚老实又爱耍小心眼,虽然是一个僧人,却一路上积攒私房钱,动不动就说要分家,自己回到高老庄,具有小市民气的喜剧色彩。

他屡次被大师兄戏弄,却能笑对人生;他屡次遭遇奚落,却能坦然面对,他狡黠却不奸诈,贪小利而不忘大义,顽皮活泼、轻视礼仪、又热爱生活,充满乐天精神,有一种摆脱一切束缚的无牵无挂的天真。

可以说,从喜剧美学角度看,猪八戒的喜剧形象,是其他的艺术形象所不能替代的。

猪八戒真实存在的吗 被人误读了500年的猪八戒(4)

3

也许,更重要的一点,吴承恩想借猪八戒的形象,说明这样一个道理——

你可能位高权重,你可能叱咤风云,你可能呼风唤雨,你可能风华绝代,但这又有什么呢?当一切随风而逝,你不仅变得一无所有,反而更加不堪时,你该如何面对?

猪八戒对待人生、对待生活的态度,也许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答案。

那就是——所有的成功,都会消失,而不如意则是人生之常态。即便如此,你也应该像老猪一样笑看人生、笑对磨难。

何以见得?

我们不得不说猪八戒的前世今生。

根据《西游记》中记载,猪八戒原是天庭中统领十万天河水兵的天蓬大元帅,由于在蟠桃会上喝酒醉后调戏月宫美貌仙女嫦娥,打了两千锤后被贬下凡,又投错胎变成猪模样,入赘高老庄。

当天蓬大元帅的风光,是用一首诗来展现的——

自小生来心性拙,贪闲爱懒无休歇。

不曾养性与修真,混沌迷心熬日月。

忽然闲里遇真仙,就把寒温坐下说。

听言意转要修行,闻语心回求妙诀。

有缘立地拜为师,指示天关并地阙。

得传九转大还丹,工夫昼夜无时辍。

三花聚顶得归根,五气朝元通透彻。

功圆形满却飞升,天仙对对来迎接。

敕封元帅管天河,总督水兵称宪节。

同样的,老猪被贬下凡间的缘由,也由诗句来呈现——

那时酒醉意昏沉,东倒西歪乱撒泼。

逞雄撞入广寒宫,风流仙子来相接。

见他容貌挟人魂,旧日凡心难得灭。

全无上下失尊卑,扯住嫦娥要陪歇。

再三再四不依从,东躲西藏心不悦。

色胆如天叫似雷,险些震倒天关阙。

纠察灵官奏玉皇,那日吾当命运拙。

广寒围困不通风,进退无门难得脱。

却被诸神拿住我,酒在心头还不怯。

押赴灵霄见玉皇,依律问成该处决。

多亏太白李金星,出班俯囟亲言说。

改刑重责二千锤,肉绽皮开骨将折。

放生遭贬出天关,福陵山下图家业。

我因有罪错投胎,俗名唤做猪刚鬣。

可见,在成为猪八戒之前,老猪实在有过极其辉煌的过往,不仅位列仙班,还是天蓬大元帅,掌管十万天河水兵,真可谓除托塔李天王之外的第二猛将。

并且,他之所以被贬下凡间,调戏嫦娥的借口也存疑。从诗中可以看出,“再三再四不依从,东躲西藏心不悦”,不一定代表嫦娥不情愿,否则她完全可以报警,可以找其他天神来帮忙,东躲西藏却有些“躲猫猫”的意味了。同时,他“逞雄撞入广寒宫”时,如果嫦娥无意,也坚决不会“风流仙子来相接”。

由此可见,老猪的被贬下凡,是否真的是因为调戏嫦娥,也未为可知。

但他为此像孙悟空那样大闹天宫了吗?没有。

他为此像祥林嫂那样见人就诉苦了吗?没有。

他接受了命运的安排,并以乐天的精神,面对命运给予自己的厄运和磨难。

执与不执,是禅宗的重要命题。

所谓“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禅宗所有的修行,原本目的就是要消除心中执念,超越心性,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消除痛苦和烦恼的根源。

从这个方面讲,猪八戒才是代表了真正的禅宗思想。

猪八戒真实存在的吗 被人误读了500年的猪八戒(5)

4

猪八戒最终修成正果,被奉为净坛使者。

关于猪八戒的人物原型,鲁迅认为是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演变而来,比如干宝《搜神记》中“猪臂金铃”的故事。旷源在《闲话猪八戒》中则进一步补充了这个论点,他认为《搜神记》中“安阳亭书生”中母猪精更接近猪八戒。

但实际上,在中国三国时期,确实有一名高僧叫朱八戒。

他原名朱士行,法号八戒。嘉平二年(250年),印度高僧到洛阳译经,在白马寺设戒坛,朱士行率先登坛受戒,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汉族僧人,也是第一位西行取经的僧人。

且说朱士行出家受戒后,就在洛阳钻研、讲解《小品般若》。可讲着讲着,问题来了:不少地方自己都看不懂,怎么讲给信众听呢?为何看不懂?原来当初翻译的人领会不透彻,为了图方便,把很多难懂的经文都删掉了。

正在困惑中的朱士行听说,在西域有完备的《大品波若经》,遂决心西行取经。

公元260年,57岁的朱士行从长安西北的雍州出发,穿越流沙的沙漠,最终抵达今新疆和田一带,果然得到了《大品波若经》。正当他兴致勃勃,决定把经带回洛阳时,麻烦来了。

原来,当地的小乘佛教信徒,将属于大乘佛教的《大品波若经》污蔑为外道经典,并禀告国王说,“如果允许他们把《大品波若经》运送出国,大法势必断灭,这将是大王的罪过。”

国王一听,吓得不轻,哪里肯让朱士行将经书运回洛阳。无奈,朱士行只好滞留在当地,而让弟子10人前来,把经书运走。即便如此,他还是费了不少周折,才终于说服国王放行。

就这样,耗费了20多年,《大品波若经》终于被运到国内,而朱士行则终生留在了西域,以80岁高龄终老。

虽然,此朱八戒非彼猪八戒。朱士行也绝非《西游记》猪八戒的原型。但毕竟有一位法号八戒的高僧,在1000多年前就曾西天取经,说来也算佛门一段美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