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锋 

中锋又称正锋,是书法各种书体的基本笔法。写字时将毛笔的主锋毫尖,保持在字的笔画中间。

篆书大盂鼎教学(大盂鼎的八种笔法)(1)

”字,《说文》:于,於也,象气之舒也。“于”字甲骨文金文或从“弓”,作“

篆书大盂鼎教学(大盂鼎的八种笔法)(2)

”。作篆先写两横,藏锋入笔,中锋行笔,收笔平出,后写竖弯钩,笔法与两横画相同。

篆书大盂鼎教学(大盂鼎的八种笔法)(3)

”字在这里实际上是天干地支中的“酉”,《说文》:酉,酒也。八月黍成,可为酿酒。甲骨文作“酉”与金文相同。象酒尊形,与“酒”一字,作篆先写一横,再写三竖,最后写下部构建,均为中锋用笔。

篆书大盂鼎教学(大盂鼎的八种笔法)(4)

”字,《说文》:嗣,诸侯嗣国也。由三部分组成,右“司”部省略了“口”,作篆先写左部的“口”,再写“口”下之“册”,最后写无口之“司”。注意三个部分的位置,要协调准确为宜,笔法以中锋为主。

 裹 锋 

裹锋,即书写时笔锋凝聚,而保持圆锥状的一种笔法。在用裹锋笔法完成所书线条之后,笔锋呈现出绞拧的形态。这是与中锋的区别之处。这种笔法的书写效果是线条凝炼遒劲,极富弹力且立体感强。

篆书大盂鼎教学(大盂鼎的八种笔法)(5)

”字,《说文》:異,分也。高鸿缙认为,象人戴由(竹器)而以手扶翼之形。“異”即“翼”之本字。《大盂鼎》铭中“翼”为辅助之意。作篆先写“由”,再写环抱之形的两手,最后写“人”字两笔,笔法以裹锋为主,辅以中锋连接。注意上部构件的空间分割,以匀称协调,尊重原帖字为要。

篆书大盂鼎教学(大盂鼎的八种笔法)(6)

”字,《说文》:雩,夏祭,樂于赤帝,以祈甘雨也。甲骨文,金文同,作篆先写上部分“雨”字,再写下部“于”。主要笔画以裹锋之法。短竖,点等笔画自酌处理。上下结之字需注意上下部件的位置安排,使之协调统一。

篆书大盂鼎教学(大盂鼎的八种笔法)(7)

”字,《说文》:即,即事业。从艮卩声,作篆先写右部“艮”,此部分由上下两个弧形组成。注意上下两弧上大下小,象装食物之器具。后写右“卩”象人形。此字形态为左低右高,需注意左右部首位置安排,以裹锋笔法成之。

 方 笔 

再说方笔,即是起笔、收笔之处,呈显出带有方形的棱角。方笔有二法。其一是康有为《广艺舟双辑》所言:方笔用翻,不翻则滞。其二是切锋。即是写横画露锋竖下笔,调转笔锋或绞转或裹锋或平铺,提锋而行。

一人”二字在《大盂鼎》铭中为合文。作篆先写“一”,笔法用中锋、裹锋皆可,与上述“亖”字相同。“人”字起笔切锋,呈方形,调整笔锋,中锋右行,至转角处,折笔左下方挫锋而收。最后补“人”的捺笔。

”字,《说文》:亖,阴数也,四分之形。甲骨文与金文同,均为四个横画。作篆四笔起笔或切锋,或翻笔。收笔皆为尖收,求得四笔一致即可,下笔以裹锋、中锋皆宜。

”字,《说文》:千,十百也。千为大数,造字之术穷,故以人代表之。一千作“千”,二千在此基础上增加一横,以此类推至六千。合书不便,乃为二字。作篆先写“人”,写法与“一人”之“人”相同,最后补一笔横即可。

 圆 笔 

然后是圆笔,起笔、收笔之处呈圆劲状态。用笔方法是藏锋逆入。与主、副毫绞在一起之后提笔而行。圆笔多用裹锋为妙。

篆书大盂鼎教学(大盂鼎的八种笔法)(8)

”字,《说文》:若,擇菜也,从草、右。右,首页、一曰:杜若,香艸(音草)。甲骨、金文形相同,金文或增“口”。作篆先写中间弧,再写两侧之手,最后以曲线连接而成。此字由多曲线与弧组成,多用圆转笔法,起、行、收笔随势而定,以求线的圆活、遒劲为妙。

篆书大盂鼎教学(大盂鼎的八种笔法)(9)

”字,《说文》:畺,界也。从畕从三。其界画也。疆,或从疆土。作篆先写左部“弓”字,再写中间横画,最后写上下两个“田”字。“弓”字书写有难度。注意两个弧笔连接点不宜生硬,可借助中间的横画使其圆融,无孤露之感。

”字,《说文》:顯,頭明视也。从頁㬎声。林义光认为“顯”字象人在日下视絲之形。此字由“日”、“絲”、“頁”三部分成。作篆先写“日”再写“絲”,最后写“頁”。注意“頁”之人首与“日”、“絲”有穿插之势,因此在书写时要考虑三个部分的位置安排,用笔之法按前面所述为之。

 阔 笔 

阔笔,也称肥笔。即是中锋写完的点或横或捺等笔画,再补笔成为点团或刀笔形状。是否将“阔笔”,作为调整通篇节奏来处理,那么阔笔就显得有意义了。

”字,《说文》: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天”的第一笔横画由两笔写成点团形状,第二笔可写成“大”字的“人”,按帖上撇与捺的上部以阔笔成之,最后补大字的一横,分左右两笔完成。

篆书大盂鼎教学(大盂鼎的八种笔法)(10)

”字,《说文》王,天下所归也。董仲舒认为:古之造文者,三书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孔子曰:一贯三为王。作篆前两横画均可露锋入笔,中锋行笔,收笔平出,竖笔行至末端,为了与阔笔相融,应适当在竖画两侧补笔。第三横阔笔,以露锋竖下笔迅疾转锋平铺,加厚线型至收锋,向上提锋收笔。如果不够厚重,再补笔完成。

篆书大盂鼎教学(大盂鼎的八种笔法)(11)

”字,《说文》:正,是也。从止,一以止。正字,甲骨文作“

篆书大盂鼎教学(大盂鼎的八种笔法)(12)

”“

篆书大盂鼎教学(大盂鼎的八种笔法)(13)

”等形。林义光以为“正”字本义为“正鹄”。罗振玉认为“正”是“征”的初文。《大盂鼎》铭“正”字用为整治之意。作篆第一笔横画由两笔完成点团状,“止”字可按帖之形三笔完成即可。

篆书大盂鼎教学(大盂鼎的八种笔法)(14)

”字,《说文》:有,不宜有也。容庚以为:有,从又持肉會意。《大盂鼎》铭中“有”字通“佑”,匍有四方,即敷佑四方。“有”字第一笔一横写成由右向左下方平挫的弧形线,第二笔才是“有”字的主笔捺。以中锋完成的捺之后,再补笔成为阔笔之形态,最后写肉月。

 转 锋 

再说转锋,有二义。一是与折相对而言,圆笔多用之。书写时笔锋圆转运行。二是字中转角曲折之处,也称圆转。

篆书大盂鼎教学(大盂鼎的八种笔法)(15)

”字,《说文》:卣,气行貌。有资料以为非也。“卣”乃尊属,即器皿。《大盂鼎》铭意为酒器。“易女鬯一卣”此字由两条弧线组成。书写时注意线条的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做到圆转自如。

篆书大盂鼎教学(大盂鼎的八种笔法)(16)

”字,《说文》:辭,诉也。从

篆书大盂鼎教学(大盂鼎的八种笔法)(17)

从辛。籀文从司。《大盂鼎》铭通“治”,意为治理。作篆应注意圆转之处,左部上下两手及中间笔法圆活与婉转。《大盂鼎》中“辭”有二字,一字“司”为圆转。

篆书大盂鼎教学(大盂鼎的八种笔法)(18)

”字,《说文》:阳,之變也。象其屈曲究尽之形。《大盂鼎》铭用于月份之属。作篆时要考虑到这两条曲线的起承转合交叉等转折时的弧度的控制。正如前贤所言,转不欲滞,滞则不遒。

 换 锋 

换锋也称换笔心,笔心即主毫、主锋。就是临摹或创作遇到转折之处要换笔,在行笔过程之中改变主锋的方向,或下或左或右。将笔锋稍提起,随即调整方向顺势按下笔锋继续运行。

”字,《说文》:宗,尊祖廟也。从“宀”从示。李孝定认为:示象神主。“宀”象宗廟。“宗”即藏主之地也。《大盂鼎》铭意为西周都城。“宀”音武延切,俗称“宝盖”。作篆时“宀”由四笔完成。前两笔起笔向左至转角处改变主锋方向,提锋向下行笔,收笔平出即可,后两笔向右起,收、行同左,最后写“示”。

篆书大盂鼎教学(大盂鼎的八种笔法)(19)

”字,《说文》:禀,赐穀也。从㐭从禾。简化字从㐭从示。《大盂鼎》铭假为禀承之意。作篆先写“宀”,笔法从“宗”,注意后写“宀”的部件,要求协调对称。

篆书大盂鼎教学(大盂鼎的八种笔法)(20)

”字,《说文》:宝,珍也。从宀、从王、从贝,缶声。由四个部件组成。《大盂鼎》铭中意为宝鼎,书写“宀”时,与前三字有所区别。故书写“宀”时,不必提锋转向,而是收锋,按原帖之形书写,将内部的三个部件的位置安排妥当。

 挫 锋 

最后是挫锋,指运笔时突然改变方向的动作。一般是转角或折笔之处。使笔锋转动。继而变换方向或下或左右挫锋而出。挫锋应与衄锋配合使用。

篆书大盂鼎教学(大盂鼎的八种笔法)(21)

”字,《说文》:月,阙也,大隂之精。象形。甲骨文“月”字象月缺之形,“月”与“夕”同形。金文亦然。《大盂鼎》铭月为计时单位,古人以月相之变化,即月亮的盈亏周期为一个月。此“月”露锋起笔,中锋向右行至转角处,以圆转取势,转笔下行至右下角,捻管向左挫出。挫锋贵在把握分寸,做到无太过,无不及。

篆书大盂鼎教学(大盂鼎的八种笔法)(22)

”字,《说文》:夕,莫也。从月半见。甲骨文与“月”同形。陈煒湛谓此类现象为“異字同形”。《大盂鼎》铭意为晚上,“夙文召我一人”。此字书写方法与“月”基本相同,参照其笔法即可。

篆书大盂鼎教学(大盂鼎的八种笔法)(23)

”字,《说文》:乍,止也。金文多用为“作”字 。《大盂鼎》铭意为建立。“作”字书写的主笔是竖折。藏锋竖下笔,行笔转折处捻管向右挫出,收笔平出。主笔完成之后再补其他三笔。这种用笔的线条遒劲而富有弹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