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作为四大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有其自身的优越性在里面。中华文化的内涵丰富而庞杂,上到天文地理,下到鸡毛蒜皮,雅到阳春白雪,俗到下里巴人。

它以诸多载体呈现在我们面前,带我们领略不一样的文化风味,而对联就是其中的载体之一。对联对仗严谨,格式工整,从内容到形式都有自己的要求。

古代一些喜欢附庸风雅的人,就喜欢把对对联作为日常的消遣,还有些人认为一个人的才华从对对联上就能体现。因此,古代一些女子招亲时,喜欢把对联作为其中一项考题,来考察自己未来夫君的文采如何。

饱汉不知饿汉饥搞笑下句(饱汉不知饿汉饥)(1)

源远流长的对联文化

对联最早起源于桃符,是人们为了驱除厉鬼,而将茶神、郁垒的名字写在桃木上,并悬挂于门上来趋吉避凶。后来桃符上开始出现联语,人们就将它称为对联。

对联作为一种对偶文学,要求极为严谨,是古代朱门大户们的娱乐工具。从时间上来追溯,对联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从催生因素上来看,对联受骈赋、律诗等文学内容的影响。

对联在宋朝发迹,但此时的对联文献由于不受重视,并没有得到良好的保存。此时对联以桃符的形态展现,并且在形式上以五言、七言为主,具有诗句和摘句的特点。

对联在明朝得以发展,文人队伍的壮大,使得创作对联的群体也随之壮大,大量的文人把对联作为情感宣泄的工具,此时对联同诗词一样,是标准的文学样式。

饱汉不知饿汉饥搞笑下句(饱汉不知饿汉饥)(2)

对联在清朝时日渐完善,在清初时,对联带有明显的祈神求福色彩,此时的八股文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对联。清中期时,对联达到鼎盛时期,成为社会文化交流的主要工具。

对联在各个朝代汲取养分,完善和发展自身,展现出独属于自身的风采魅力。发展到后期时,对联已经不再局限于高门大户,而成为普通百姓也喜闻乐见的文学样式。

飞入寻常百姓家后,对联展现出勃勃生机,它不在刻板的要求形式格律,而是转为更开放的形势,成为平民百姓也可创作的日常文学样式。

饱汉不知饿汉饥搞笑下句(饱汉不知饿汉饥)(3)

雅可上科举,俗可达招亲

对联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一些重要节日时,古代的一些文人骚客就会用做对联的方式来表达自身的心情或志愿。尤其是对联发展成熟后的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对联高手。

如我们认识的李渔、俞樾、袁枚、吴汝纶、吴梅村、梁启超等,都是“作对”高手,尤其是梁启超,他的“能招过客饮文字,闲看儿童捉柳花”、“岂有雄心骋老骥,不妨余兴看游猪”等对联。

至今还为人们津津乐道,古人不止在一些佳节中喜作对,甚至在古代科举考试中都有“试帖诗”这一环节。“试帖诗”又称“赋得体”,始于唐玄宗时期,以古人的诗句或成语为题。

它冠以“赋得”二字,并用四韵、六韵,以及少数的八韵为韵脚,来测试考生水平的考试项目。“试帖诗”的格式尤为严谨,内容上大多直接或间接的歌颂当朝皇帝的丰功伟绩。

饱汉不知饿汉饥搞笑下句(饱汉不知饿汉饥)(4)

日渐发展后,对联不再局限于节日、科考能严肃场合,在一些日常场合中也多有出现。古时一些颇有资产的人家,因为无子等原因,便想招上门女婿。

一些有才无门的清苦书生为了改善生活,对自己的求学生涯有帮助,便会选择加入求亲队伍。但求亲的书生过多后,女方也会定制一套自己的标准,来为自己挑选佳婿。

而“对联”这种轻松便捷的文学形式,便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所以一些大家小姐在招亲时,便喜欢出半幅对联让众人回答,凭此来择佳婿。

饱汉不知饿汉饥搞笑下句(饱汉不知饿汉饥)(5)

才女出上联征婚,无奈嫁给乞丐

相传古代有一位才女,她不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非要用对对子的方法寻一良婿。其实她曾经经历过一段婚姻,但因为意外,年纪轻轻便成了一个寡妇。

可是,因为她自身有些才华,她便不甘心草草嫁人,左思右想后便想出了用对对子招亲的方法。此话一出,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便纷纷赶来看才女出的对子。

这个才女也不负众望,写下一联:“饱汉不知饿汉饥”后,扬言谁能对出此对,她便嫁给谁。见识短浅的才女,以为自己出了个绝世难对,便志得意满地等待学富五车的佳婿出现。

但现实给了她当头棒喝!就在众人陷入沉默,试图对上才女的对子时,一个乞丐从人群中站了出来。才女见邋里邋遢的乞丐很是嫌弃,看笑话的众人也不相信,这么个平平无奇的乞丐,真的能对上才女出的对子。

饱汉不知饿汉饥搞笑下句(饱汉不知饿汉饥)(6)

只是,乞丐不受众人影响,自顾自地问才女;“你说的可是真的,只要能对出对子,不论是谁你都会嫁给他吗?”才女已然夸下海口,况且她也不相信这个乞丐,能对上她出的对子。

于是乎,才女便一脸高傲地说;“那是自然”,得到肯定回答后,乞丐放心地说出了自己的答案:“身在福中不知福。”此对一出,众人皆被这个邋里邋遢的乞丐震惊到了。

他们没想到这个乞丐还真有点东西,而才女也被乞丐地回答搞蒙了,她志大才疏的行为,让自己自食了恶果。可前面海口已夸下,容不得她反悔,就这样迫不得已的才女嫁给了自己看不上的乞丐。

有些人看到才女的故事后,可能不相信,觉得不就是一个对联吗,既然看不上乞丐,为什么不反悔,还要嫁给不喜欢的人。但是大家要知道,在古代信用可是很重要的。

饱汉不知饿汉饥搞笑下句(饱汉不知饿汉饥)(7)

才女既然夸下海口,就要想到后果,虽然结果出乎她的意外,但也需要她来承受。况且才女出对子的意图就是招个读书人,在物质匮乏的古代,有书读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乞丐回答上了才女的对联,说明他也是读过书的,只不过外形上和才女预想的有些差距罢了。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