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欲登高望琼楼奈何琼楼皆蝼蚁(噫吁嚱娘子关)(1)

娘子关

娘子关地处太行山中段的崇山峻岭中,是晋冀咽喉要冲,为我国万里长城著名关隘。它位于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东北45公里处的绵山(非介休绵山)山麓,是天下名关之一。怀着对娘子关的向往之情,公元2021年7月27日,我们和刘喜珍、五闺女夫妻一行四人驾车赴娘子关参观游览,亲身领略了娘子关巍峨险峻之雄姿风采。

我欲登高望琼楼奈何琼楼皆蝼蚁(噫吁嚱娘子关)(2)

阳泉市晋剧院演出大型新编历史剧《清明》中介子鹃剧照

史载,娘子关原名苇泽关。《魏书·地形志》载:“石艾县有苇泽关”。原关前悬泉旁建有妒女祠,具体建造时间已无考。但原祠旁内立有妒神碑一通,刊于大唐大历十一年(776年),由河东节度副大使兼太原尹北京留守薛兼训主持建立,游击将军、上柱国、判官李諲撰文《妒神颂并序》。唐时祭奠活动非常盛行,就是在当时,祠内供奉的妒女被尊奉为神——“妒神”。该碑距今已有1245年的历史,至今碑文清晰如初,无论从历史价值,还是书法造诣,都堪称一绝。至民国初年,妒女祠渐渐倾圮,妒神颂碑随即迁藏太原傅公祠,现珍藏于山西艺术博物馆内。唐李諲的《妒神颂序》曰:“河东之美者有妒女祠焉”。在《妒神颂跋》中称:“斯关以娘子关称,因神而名之也。”金代大安二年(1210年,庚午)深秋,农历九月十六,时任平定州刺史,学者赵秉文(1159-1232年)偕友人夜游娘子关瀑布,写下一篇文采飞扬的《游悬泉赋》。文中有“赵子与客游于承天之废关,置酒乎妒女祠之侧。”之句。光绪版《平定州志·舆地·山川》载:“金赵秉文、元吕思诚胥有悬泉赋,碑勒故关隘口。”可见,这篇作品曾被镌刻于娘子关关城附近。元代吕思诚在《土风记》中也提到了这篇作品。吕文曰:“桃水,下入泽发。泽发,一名阜浆,暨悬泉俱在承天军。闲闲有《悬泉赋》”。元好问多年后到此游览,留下了名篇《游承天悬泉》,其中写到:“闲闲老仙仙去久,石壁姓名苔藓滑。此翁可是六一翁,四十三年如电抹”。并注:“闲闲公守平定,以大安庚午来游,迄今壬子四十三年矣!”他望着石壁上的文字遗迹,想起师友的音容笑貌,感慨时光飞逝。明代永乐年间的《永乐大典》书载:“承天镇,在平定州东北九十里,古妒女祠在焉,故俗谓娘子关。”清康熙年间顾祖禹所著《读史方舆纪要》载:“苇泽关即唐承天军,俗名娘子关,以妒女祠得名。”清光绪版《山西通志》载:“苇泽关一名娘子关,盖以妒女祠得名。”

我欲登高望琼楼奈何琼楼皆蝼蚁(噫吁嚱娘子关)(3)

介子推拒受君禄,与介母守山不出,抱树而死

何谓妒女?史载,妒神其神,乃春秋时期晋国介子推之胞妹介山氏。唐《元和郡县图志·河东道广阳县》载:“泽(一作滭)发水,一名阜浆水,亦名妒女泉,源出县东北董卓垒东。今其泉初出,大如车轮,水色青碧。泉傍有祠,土人祀之。妇人袨服靓妆,必兴雷电,故曰妒女。”明代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也说道,凡“妇人服靓妆”经过妒女祠时,“必兴雷电”,大发嫉妒,故为妒女。这里有个故事,说得是春秋时期的公元前636年,晋国献公之子重耳历经19年颠沛流离之苦,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复国执政,是为晋文公。晋文公在犒赏有功之臣时,惟独将与他有割股奉君之恩的介子推给忘了。等想起时,介子推已与其母逃隐定阳(介休古地名)绵山。晋文公追至,欲求不得而下令放火焚山,逼其下山。介子推母子坚守不出,抱树而死。晋文公哀悼介子推,为铭己过、旌善人,号天下以介子推被焚的三月五日为火禁日,禁止烟火,仅食寒食,并从此形成了中国古代著名的节日“寒食节”和清明节。介子推之妹介山氏却以介子推为保全自己名节而要挟晋文公为耻。她不忍寒食陋俗致民间百姓苦不堪言,故而在苇泽关(今名娘子关)冬至起始,日日积薪,到了寒食节这天“积薪自焚”,以身明志,以易其俗,故人称其为“妒女”。因此,在平定地方文化中就有了“百日打柴一日烧”的说法。“妒女焚火”的典故,也成为平定县最著名的民间传说之一,影响之大,既涉及娘子关之名称由来,又涉及清明节的形成。

我欲登高望琼楼奈何琼楼皆蝼蚁(噫吁嚱娘子关)(4)

阳泉市晋剧院演出大型新编历史剧《清明》中介子鹃剧照

当地乡人为纪念介山氏不惜舍生为民请命之壮举,在今娘子关悬泉旁为其建“妒女祠”,并逐渐被奉为妒神。由于建造年代久远,加之娘子关为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战争不断,妒女祠早已毁于战乱之中。据考证,该祠以及介子庙遗址应在娘子关瀑布源泉靠东一带,现今当地村民俗称“庙坪”的地方。七七事变前,庙坪还残存一些破旧房基及石人、石马等庙宇遗迹。今天,邻近娘子关的一些村庄还始终把每年的清明节这一天作为庙会日,估计也与纪念“妒女”有关。

我欲登高望琼楼奈何琼楼皆蝼蚁(噫吁嚱娘子关)(5)

电视剧连续剧《狄仁杰》中唐高宗李治和狄仁杰剧照

《旧唐书》上记载一则逸事:某年,唐高宗李治要到汾阳宫(在今山西奇岚县),途经妒女祠。地方官怕御驾盛装通过,再次引起风雨雷雹之灾,于是准备征调几万民夫要另开御道。幸好随行的官员中有一代名臣狄仁杰,恐地方官员劳民伤财,便进言道:“天子出行,千乘万骑,风伯来清尘,雨师来洒道,何怕妒女?”高宗于是下令停工,称赞狄仁杰是个大丈夫!不过,考虑到“妒女祠”这个名字的确不好听,干脆就改为“娘子庙”,娘子关也由此而得名。

我欲登高望琼楼奈何琼楼皆蝼蚁(噫吁嚱娘子关)(6)

娘子关

成书于北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的《元丰九域志》卷二“真定府”条和卷十“承天军”条载:“建隆元年以娘子关地建承天军,隶府,后废。”建隆元年(960年)是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北宋的第一年。可见,不晚于北宋开国初年就有了“娘子关”这个称谓。曾任平定州刺史的学者赵秉文作于元代大安二年(1210年)的《游悬泉赋》中有“道娘子之关,潘美所以下河东者耶?”之句,这是现在所知文学作品中第一次出现了“娘子关”这个名称。元好问《游承天悬泉》中有“只知晋阳城西天下稀,娘子关头更奇劂”诗句,也提到“娘子关”。不过,该诗写作时间是蒙古宪宗二年(1252年,壬子),比《游悬泉赋》的写作时间要晚42年。乾隆二十九年(1764)编修的《大清一统志》是首次收入“娘子关”这一名称的官修文献。

我欲登高望琼楼奈何琼楼皆蝼蚁(噫吁嚱娘子关)(7)

阳泉市晋剧院演出大型新编历史剧《清明》中介子鹃剧照

阳泉市晋剧院于2012年7月创排的大型新编历史剧《清明》以此为题材,讲述了介子推不贪功名利禄,隐居山中,晋王为使其下山而放火焚山,结果反将介子推烧死山中。晋王万般痛悔,遂昭告天下:冬至伊始,寒食百日!然而,黎民百姓却因百日寒食而导致家破人亡,并欲举事谋反!介子推胞妹介子鹃心痛不已,为兄长之事带来的如此后果深感愧疚,一再赔罪,力止民变!并舍身请命,独闯金鸾,陈述所见,奏请文王收回成命,并以死相谏!终使晋王躬身自省,在子鹃赴死之际,谕旨赶到,规制寒食,立志清明!并授子鹃“妒女”封号,以世代相传……剧情生动感人!该剧一举斩获2014年第十四届山西省戏剧杏花奖“新剧目奖”及其它“七项大奖”。

我欲登高望琼楼奈何琼楼皆蝼蚁(噫吁嚱娘子关)(8)

电视剧《平阳公主》剧照

后世一般认为,娘子关因唐初高祖李渊与嫡妻窦氏(窦皇后)所生的第三女、唐太宗李世明的姐姐、驸马柴绍的妻子平阳公主李秀宁曾率兵设防驻守于此,她的部队当时人称“娘子军”,故得今名。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的《平定州志》载:“娘子关在州东北九十里,即古苇泽关。唐平阳公主驻兵于此,故名。俗传因妒女祠得名者非也。”清光绪八年(1882)的《平定州志》,也完全沿用乾隆《平定州志》的说法。而清光绪版《山西通志》却又采用与其相反的说法,载:“苇泽关一名娘子关,盖以妒女祠得名。”然而由以上一些史料来推断,娘子关得名于妒女祠更可信一些,而得名于平阳公主则是一个美丽的传说罢了。

我欲登高望琼楼奈何琼楼皆蝼蚁(噫吁嚱娘子关)(9)

阳泉市晋剧院大型新编历史剧《清明》中娘子关剧照

娘子关是山西的东大门,是连接山西、河北两省的咽喉之地。得之者,西退可扼守三晋,东进则逐鹿中原,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这座自古以来战火频仍的关隘要冲,两千年来风雨沧桑,历经无数战火洗礼,与嘉峪关、雁门关、剑门关、山海关、平型关、居庸关、友谊关、紫荆关等天下雄关并称中国九大名关。史书所载:娘子关既是“秦晋屏蔽”,也是“京畿藩屏”,它特殊的位置,既守护着现在的京城,也守护着千年前的唐都长安。关前是燕赵古道,过了关便可到太原,从太原南下往西可到长安,因此才有了隋末唐初平阳公主守护苇泽关的战略举措。

我欲登高望琼楼奈何琼楼皆蝼蚁(噫吁嚱娘子关)(10)

古代战役

娘子关历史悠久。它最早是春秋战国时期戎狄部族所建立的中山国一处重要关口,以后多个朝代都曾在此屯驻重兵,也爆发过多次著名战役。秦末韩信灭赵走的是娘子关。隋开皇时曾在此设置苇泽县。唐建国之初,娘子关曾几度易手。唐长庆元年(821年),成德节度使王庭凑叛唐,宰相裴度亲自督师出娘子关讨伐。后来,唐政府吸取“安史之乱”教训,在此设立承天军戍守,修建“承天军城”,防范唐帝国东部的藩镇势力。光化二年(899年),后梁太祖朱温部将葛从周从井陉关攻河东,首战就是打败承天军,攻占娘子关。赵宋时建“承天寨”,防守金辽边患。元末明初,朱元璋的北伐军元帅徐达走井阱,攻取娘子关,与驻守太原的元朝大将王保保的“数十万”铁骑进行了一场决战,彻底击溃了元军最后一支主力。明朝时期,因蒙古残余势力不断骚扰边疆,有出山西进入冀中平原、从而威胁北京的战略意图,边患频繁。明政府于嘉靖二十一年(1542)重修城堡,设立真保镇,管辖的长城北起紫荆关,经倒马关、龙泉关、娘子关、南至故关,全长390公里,专设守备把守。明朝末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长驱直捣北京,走的还是这条路。清代增建“固关营”,分设把总驻守。其后,八国联军侵华,最激烈的战斗也是发生在这里。再到抗日战争时期,娘子关曾再度发挥防守作用。日军沿正太铁路线西犯,把娘子关作为一时的争夺目标。桂系著名将领黄绍竑在此组织了娘子关保卫战(1937年10月11日-1937年11月2日)。这是抗战初期,中国军队为保卫太原,在晋东娘子关地区进行的一次抗击日军的战役,为太原会战重要战役之一。

我欲登高望琼楼奈何琼楼皆蝼蚁(噫吁嚱娘子关)(11)

娘子关战役

1937年10月,国民党军队在太原以北的忻口与日军会战,日军华北方面军为配合忻口方面的进攻作战,以第20师团由石家庄沿正太铁路西进,进入井陉以西要地切断山西交通,以策应第5师团作战。10月12日,驻守雪花山赵寿山部与日军接战。日军于13日攻取了旧关。23日,敌我双方在旧关外、核桃园附近战局成胶着状态。26日,日军反攻娘子关,从北、东两路进入山西。29日,日军占领平定,30日占领阳泉,11月2日占领寿阳,太原随后失陷。

我欲登高望琼楼奈何琼楼皆蝼蚁(噫吁嚱娘子关)(12)

百团大战中,八路军一度攻入娘子关

娘子关战役历时22日,中国军队虽顽强抵抗,但仍无法挽回败局。此战役中,中国军队投入50个团,约10万兵力,共死伤2.7万多人,日军伤亡数千。1940年8月,八路军发起了举世闻名的百团大战,娘子关也曾成为战场。当时,晋察冀军区派10个团兵力击破日军占领的正太线,破坏重点为娘子关至平定路段。8月20日夜,八路军主力一度攻入娘子关,沉重打击了日军的疯狂气焰。

我欲登高望琼楼奈何琼楼皆蝼蚁(噫吁嚱娘子关)(13)

平定县武迓鼓艺术团演出国家重点非遗项目武迓鼓剧目《血战娘子关》剧照

为更好地弘扬红色文化,挖掘地域特色,平定县邀请省市各级专家、民间鼓乐艺人一起,创造了武迓鼓剧目《血战娘子关》。该剧在气势磅礴鼓声中拉开帷幕,鼓声与歌声交相辉映,演绎出我党领导的八路军不畏牺牲,奋力抗击日寇的爱国精神。2017年,该剧目在首届山西艺术节期间举办的第十八届群星奖选拔赛中获得优秀作品奖。2018年,平定县武迓鼓艺术团以百团大战为背景,又打造了新剧目《保卫娘子关》。2019年,《血战娘子关》荣获全国社会文化艺术最高奖——第十八届群星奖。

我欲登高望琼楼奈何琼楼皆蝼蚁(噫吁嚱娘子关)(14)

娘子关南门拱形门洞

娘子关现存关城重建于明代嘉靖时期,后世多次重修。现嵌于娘子关城墙壁之上石碑碑文曰:“崇祯七年分奉文拨定州营中军千总官二员,统领军匠二百名,修筑娘子关二等砖城二十八丈七尺”。 娘子关关城是一座环形的军事防御性建筑,南北长400米,东西宽150米,素以雄关、险道、崇山、秀水闻名于天下。古城堡依山傍水,居高临下,建有东、南两座关门。东关门和南关门之间有一条南北走向且向东折的街道,平面像“7”字。街道两边便是昔日的兵营,今天已成为居民区。东门为一般砖券城门,上有平台城堡城垛,城台门楼高耸,似为检阅兵士和瞭望敌情之用,后来损毁。1986 年,重修娘子关城楼,在东城楼平台城垛上修起了一座单檐歇山顶阁楼。城门洞上嵌有一匾,额题“直隶娘子关”,黑地白字,清晰可辨。南门亦为城砖砌券,拱形门洞上方嵌有一匾,额题“京畿藩屏”,黑地白字四字展示了娘子关的重要性。上建“宿将楼”,原为单檐硬山顶建筑,楼高两层,青石筑砌,坚厚固实。屋面上铺着青瓦,飞檐翘角,画栋雕梁。整个建筑危楼高耸,气宇轩昂,背倚青山,下临桃河,巍然屹立,雄伟壮观。1986 年重修时,南城楼上的单檐硬山顶阁楼改为嵯峨雄伟的重檐歇山顶“宿将楼”。楼上两旁立柱嵌有对联“楼头古戍楼边寨,城外青山城下河”,充分描绘出这座古关名隘的独特风貌和秀丽天成的优美景物。城楼内侧嵌有匾额“宿将楼”黑地白字三字。 此匾书于何时,挂于何时,今已不可考。也有专家考证,“宿将楼”木匾当是清代文物,后在1986年关城修复工程中遗失。“宿将楼”相传为平阳公主聚将御敌之所,也是他们指挥部队行动的场所。楼内有平阳公主彩色塑像,身披戎装,高大威武,英姿飒爽,气度不凡。左右各有一女兵侍卫。这里平日香火很旺,善男信女络绎不绝。

(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