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宋朝,绝大部分人第一印象肯定是积贫积弱,第二印象就是词曲歌赋。宋朝在军事上轮番遭受周边强敌蹂躏,庞大帝国虚弱不堪,就连徽钦二帝都被金国掳掠到偏远的苦寒之地。

这些不假,但是不够全面,就像是村里的媒婆给你介绍对象时,都只说对方的优点而人为忽略对方缺点,就像是现在的新闻媒体大多喜欢报道事故消息,排除普通人的平常生活一样。

宋朝是历史上最软弱的王朝吗(宋朝真的是积贫积弱吗)(1)

关于宋朝积贫积弱、花钱买和平的印象,最主要的“功劳”应该归属于历史课本中(教科书)对王安石变法之前宋朝面临诸多困境的描写。当时的宋朝(北宋中期)的确是积贫积弱,对西夏的战争屡战屡败,军队臃肿不能用。教科书的阐述并没有错,只是它没有告诉我们后来情况发展如何,以至于造成我们学习这段历史时,容易产生“宋朝积贫积弱,空有文艺,不懂军事带来一系列屈辱”局部印象和固有偏见。真实的宋朝,准确地说是北宋,也有高光时刻,也有雄起的时候。

这个高光时刻和雄起的时候就是宋神宗至宋徽宗,时间跨度长达50年,标志性节点包括王安石变法、王韶上《平戎策》、收复青羌唐地区、大败西夏军队、设立陇右都护府等历史事件。

这当中,设立陇右都护府是宋朝鼎盛的巅峰时刻,最主要发起者和推动者是王安石、王韶。

王安石及变法大家都很熟悉了,就不需要我赘述。但是,王安石变法在军事方面(对西夏战争)的具体成果历史课本上就淡化处理,这个成果就是宋朝的高光时刻,具体执行人就是王韶。

宋朝是历史上最软弱的王朝吗(宋朝真的是积贫积弱吗)(2)

那么,这个王韶又是何许人也?

王韶籍贯江西江州,嘉佑二年进士,原本只是新安主簿、建昌军司理参军一类末流小官,仕途并不顺利。不久,王韶就离开官场,以散官身份游历关中和陕西一带,广泛采集西北边境风土民情,绘制沿途地形地貌和军事战略要冲,积累了大量第一手资料,这为以后反击西夏、收复青羌唐地区奠定了重要基础,一份“分割吐蕃诸部,断西夏右臂,恢复河西走廊”的伟大构想初步成型。

宋神宗熙宁元年,即开始亲近变法派的代表人物王安石。

王韶得知“天子智勇,有志于天下”,喜出望外的他立即奋笔疾书,向宋神宗献上了《平戎策》三篇。这里的“戎”就是西戎,包括吐蕃诸部、羌族、西夏,主要目标就是西夏,解除宋朝西北部威胁。《平戎策》约万言,核心观点是“欲取西夏,先复河湟,则夏人有腹背受敌之忧”,建议分步实施,首先收复河湟、河西走廊地区的吐蕃诸部和其他依附于西夏的部落,“以绝西夏右臂”。

河湟、河西走廊自汉朝就有大量汉人长期在此定居,唐朝更是上演了一出“大唐安西孤军守护故土数十年”的慷慨悲歌,当地汉人多心向宋朝。不仅如此,这里还有良田万顷,是通往西域诸国必经之路,经济地位突出,军事方面重要程度不言而喻。曾经驰骋青藏高原二百年的强大吐蕃分裂成了十几个部落,有些部落对宋朝持有好感,正是联合、分化、瓦解的最好时机。

宋朝是历史上最软弱的王朝吗(宋朝真的是积贫积弱吗)(3)

《平戎策》战略上无疑是正确的,但是也谈不上有多高明,主要在于其执行方式和策略,所以人选就非常重要。王韶凭借《平戎策》得到了宋神宗和王安石的赞扬,传宋神宗“览而奇之,召问方略”,王安石也“称为奇策而听之”。王韶平定西北方略终于得到了最高领导层的重视。

作为长期留意西北事态、思考解决办法的王韶,无疑是经略西北的最佳人选。

王韶被任命为秦凤路经略安抚司,负责筹备收复河湟、青唐事宜,第一期的主要目标就是陇右熙河地区。不久,王安石特设了一个更高级别机构兆河安抚司,王韶被任命为最高长官。

宋朝是历史上最软弱的王朝吗(宋朝真的是积贫积弱吗)(4)

此举,旨在确保《平戎策》构想能得到更好的贯彻和实施。

熙宁四年,王韶出使吐蕃,成功招抚了俞龙珂部十二万口,附近其他吐蕃部落纷纷归附。吐蕃大将穆尔、结舒克巴等实权派人物受到西夏影响,集结大军对抗宋朝,战争已不可避免。

熙宁五年七月,王韶率军击败了吐蕃大将蒙罗角、抹耳水巴等部,不久又击败羌人军队,一战收降二万人马,基本稳定局势。宋神宗大喜,诏以古渭寨设立通远军,任命王韶为知军。

休整半年,王韶又率军攻取了河州。羌族首领木征逃走,宋朝收复了战略要地熙河。

经过战斗,王韶率领宋军以绝对优势相继收复河湟、青唐地区。九月,熙河地区的主要城镇和交通要道全部落入宋军之手,战前的预定目标全部达成。这次军事行动中,王韶率军跋涉一千八百多里,如同风卷残云,收复熙、河、洮、岷、叠、宕六州之地,拓地两千多里,剪除了西夏与吐蕃的联系,开始对西夏形成东、南、西三面合围有利态势,彻底扭转此前对西夏被动局面。

宋朝是历史上最软弱的王朝吗(宋朝真的是积贫积弱吗)(5)

在收复青羌唐的战斗中,北宋西军在王韶的指挥下,战功卓著,华丽转身,实力得到极大扩充和增强,成长为一支精锐的边防力量,此后与西夏的军事对抗中一直处于上风。

宋军数十年来屡战屡败的阴霾和屈辱一扫而光,全国上下空前自信,朝廷扬眉吐气。

战争的天平发生根本性逆转,宋军的巅峰时刻,给了宋朝延续三百二十年年的底蕴。

这是自唐朝安史之乱、吐蕃侵占陇右后,中原王朝300年来再次控制这一区域,打通丝绸之路,王韶因此战之功劳被北宋朝廷授予左谏议大夫、端明殿学士,从一名小官跃升成为名将。

西军成为宋朝的干城和支柱,是对付西夏和周边势力的利器,收复和占领了很多被西夏侵占的土地。遗憾的是,王安石变法失败后,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为讨好西夏,割让宋军好不容易夺回来的米脂、浮图、葭芦、安疆给西夏,宋军从刚刚占领的河湟、青唐和河西走廊撤回了。

宋朝是历史上最软弱的王朝吗(宋朝真的是积贫积弱吗)(6)

宋哲宗元祐七年,西夏军队数十万人进攻木波镇,被章楶击败。第二年,宋军再次击败了西夏。此后数年,西夏集结大军进攻绥德、麟州,都被宋军击败。

宋哲宗恢复熙宁、元丰拓边政策,再次大举对西夏用兵,他同意章楶的建议,在胡芦河川修筑数十座城堡,在石门峡江口好水川南边筑起平夏城和灵平寨,即“据形胜以逼(西)夏”。

章楶率领宋军攻入西夏,接连夺取了会州、盐州、兰州等地,拓边一千余里。

不久,西夏梁太后与皇帝李乾顺亲率举国之兵40万大军,号称150万,意图夺取平夏城,宋军只有数万,但他们毫不畏惧。西夏军队连续攻城十三个昼夜竟不克,死伤数万人。

战斗中西夏军队的战车被狂风吹断。梁太后见取胜无望,认为是上天的旨意,于是她以刀剺面,惭哭而还,这是宋夏两国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西夏刚撤退,宋军就主动出城追击,活捉西夏猛将统军嵬名阿埋、西寿监军妹勒都逋等人,史诗记载“尽俘其家,虏馘三千余、牛羊十万”。

西夏再也没有资格成为宋朝战略上的敌人。

两次大规模用兵,王韶、章楶等都是当世名将,累计击破敌军上百万众,两次河湟开边,拓地三千里,打得西夏几乎亡国。宋哲宗元符二年,宋军重新进入湟水流域,攻占了邈川、宗哥等战略要地。元符三年,即公元1100年,宋朝在此地设立湟州都护府。但由于湟水流域吐蕃部族反抗激烈,宋军于建中靖国元年撤离了湟水流域。只能说,宋朝实在是作,反复实在太多。

宋朝是历史上最软弱的王朝吗(宋朝真的是积贫积弱吗)(7)

宋徽宗崇宁二年,宋朝由恢复了西部开疆拓边行动,童贯被任命为为监军,宋军成功夺取此前得而复失的地区,继续向西收复凉州、瓜州、沙洲河西走廊和西域之地,最远到达楼兰、于阗等地,已靠近唐朝安西都护府。这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宋军拓边达三千多里,对西夏形成了三面包围的格局和战略态势,不出意外的话,西夏灭亡已成定局,诸羌、吐蕃都受到沉重打击。

宋徽宗崇宁三年(1103年),宋朝在新占领之地鄯州设立了陇右都护府。这是宋军到达的最远区域和宋朝统治势力的极限,三百年来中原王朝势力再次到达这里,这是宋朝疆域最为广阔的时候。虽然陇右都护府无论从存在时间长短、范围、规模、职能、威慑力和辐射区域无法与汉唐相提并论,但这毕竟是宋朝强盛的表现,宋朝对周边民族政权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不再被动挨打。

历史并不是静态的,宋朝也不是一直积贫积弱,对外战争屡战屡败和委屈求和,也有高歌猛进的豪迈时分、开疆拓土时意气风发和扫灭强敌的一往无前。曾经强大的吐蕃在唐朝后期分裂,却被“虚弱”的宋朝收服了。这样的宋朝,你能说不行吗?能设立都护府的王朝都不会太弱。

宋朝是历史上最软弱的王朝吗(宋朝真的是积贫积弱吗)(8)

没有想到吧,宋朝的全盛是宋徽宗中前期,著名的《清明上河图》就是这个时候创作的。陇右都护府及其所在的河西走廊、河湟、青唐、凉州、关陕地区一直到南宋绍兴二年还一直在宋朝手里。直到张浚在富平大败,宋军不得已从关中退往四川,西夏再次侵入河西走廊,陇右都护府名存实亡,不久撤销,宋朝最终失去了这些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