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老龙门阵全集(广安龙门阵之261)(1)

六.轶闻趣事

1.何鲁三冷蒋介石

被称为中国革命文化先躯的鲁迅先生,曾经写有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希望文艺工作者将此作为座佑铭。这两句诗用在数学大师、教育家何鲁身上,再贴切不过了。何鲁先生3次冷对蒋介石的高风傲骨和刚正不阿的精神,在当时的数学界、教育界传为佳话。

1933年,何鲁因事回到四川省广安县城南郊何家山,县人闻知,将他请到广安中学堂讲学。一些地方知名人士和军政要员陪同前往。不少群众听到消息也跑去旁听。何鲁用浅显的道理,生动有趣地教育中学生,从小立下大志,学以报国。一阵掌声后,突然有人站起来问:“何教授,你见多识广,请谈谈对当今时政的看法”。何鲁不加考虑便高声地回道:“有人说现在太黑暗,伸手不见五指。我说这不完全对,今天就很明朗,要不然大家怎么能够看清那些祸国殃民之辈的罪行呢?”

当时四川军阀割据,战乱频繁,又遇百年大旱,已是灾民遍处。占据广安的二十军军长杨森,又将中共地下党员金化新、刘汉民、段乾迪、刘力特等革命者杀害不久,广安城乡还被一片恐怖笼罩着。何鲁针贬时弊的言辞传到杨森耳中,那不是会遭杀身之祸?坐在何鲁身旁的教育局长王制,听何鲁如此说,为其安全捏着一把汗,怕何鲁引来麻烦,急忙用手肘碰碰何鲁,又指指坐在另一旁的县长刘元祥,同时眨眨眼睛,示意何鲁谈话不要太直露。可何鲁不但没有听从朋友的劝告,反而站起身来,伸出手指,一一列举国民政府和地方军阀横征暴敛内战不休的事实。何鲁时而慷慨激昂,说得唾沫横飞;时而愤愤不平,青筋直跳;时而言辞幽默,笑声震天。何鲁说出了许多人不敢说的话,叫人听得心荡神怡,台下不时响起阵阵掌声。刘元祥坐在何鲁旁边,脸红一阵白一阵,如坐针毯般终于忍不住,气得灰溜溜地离座而去。

1935年,蒋介石的势力统治四川不久,特务头子康泽奉蒋介石之命,带着心腹和记者等人来到何鲁所在的重庆大学,名为看望何鲁,实是想探何鲁对蒋介石的态度,还想利用何鲁之口粉饰太平。康泽先夸何鲁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为中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后又说蒋介石很关心何鲁,特叫他前来看望,还问何鲁有无需要蒋介石帮他解决的事,显得十分体贴人的样子。何鲁看穿了康泽的来意,听后淡淡地笑笑说:“我一不能带兵打仗,二不能为他出谋献策,不值得他这样关心。我一个教书的,也没有他要解决的问题。”搞得康泽十分尴尬。有记者问:“中央军入川以来,你认为哪些地方比刘湘时期好?”何鲁两手一摊说:“好?我们四川如水愈深,如火愈热,何好之有?”康泽气得身子发抖,可他还是忍着直问道:“何以见得?”何鲁理直理直气壮地答:“修路建房,大兴土木,劳民伤财,一也;征粮收税超过刘湘,二也;往日我当面指责刘湘,说他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大养其兵,对老百姓剥削过甚,把天府之国的四川搞得民穷财尽,谁知现在尤有过之而无不及。”康泽无言以对,气得站起身来向记者挥手,悻悻而去。记者们如丧家之犬纷纷逃离。

1936年暑假,中国科学界知名人士聚集庐山开会,正在庐山避暑的蒋介石,为了笼络人心,收买高级知识分子,叫人拿着他的手谕,邀请到会的所有人员前去赴宴。在一般人看来,能做蒋介石的客人,这是莫大的荣光,既可作为以后向人炫耀的资本,又能借此讨得蒋介石的欢心,还会得到委员长的重视而步步高升,飞黄腾达。这真是盼都盼不来的好事,可何鲁却拒绝道:“我不吃奉谕饭,我也不会去。”有朋友劝他:“我们还是随大流吧。你要是不去,有人告到蒋委员长那儿,就得罪了他。蒋某人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这后果可要想好哟。”何鲁淡然一笑:“不就是吃一颗子儿吗?有何了不起。”朋友只得叹息着摇摇头走了。

国民党迁都重庆后的一天,陈立夫以教育部长的身份亲到重庆大学,说何鲁知识渊博,在教育界和数学界有很高的威望,又是重庆大学校长,委员长很是赏识和器重,特叫他前来接何鲁到委员长那儿去,将有要事相商。何鲁摇摇头道:“惭愧得很,何鲁不学无术,陈部长过奖了。何鲁只知12345,不懂治国大计。我又是一个教书匠,整天与学生打交道,哪有资格去见委员长?为了不耽搁他的宝贵时间,我还是不去了好。”这时正好有人来找何鲁,他便抱拳在胸:“对不起了陈部长,我还有要事急着处理,。”说后匆匆而去,之后就把陈立夫凉在了那儿。陈立夫将脚一顿,说了一句四川话:“这个倔老夫子,直不识抬举!”事后,何鲁对人说:“陈立夫要我去给蒋介石‘排朝’,我以不够格推辞了。我想,给蒋介石排朝要花鼻梁才行。我鼻梁不花,所以不能去。”朋友为他担心:“你前两次对蒋介石的冷淡态度,他放你过去了,这一次你要多加小心哟。”何鲁笑笑说:“他要找借口整我还不容易?你放心,我等着,无非是个死。”

何鲁一次次冷对蒋介石,源于他始终保持爱国知识分子的气质和高尚品格。

何鲁于1894年出生在四川省广安县城南何家山一户殷实的家庭。1903年,报考成都机械学堂时,因作文一气呵成,口试对答如流,被誉为神童。3年学满,他被保送到南洋公学堂(上海交通大学前身),后转入复旦大学,1912年公费留学法国里昂大学,因数学成绩优异,曾轰动一时,获数学硕士学位。1919年回国,先后在东南大学、大同大学、中国公学、中山大学、云南大学、安徽大学、重庆大学等处任教授、教务长、校长等职.。何鲁除教学之外,潜心研究学问,有《二次方程式详论》、《代数》、《行列试论》、《微分学》、《变分法》、《纯粹数矩阵论》、《虚数详论》、《爱因斯坦学说概述》等著作,被誉为数学大师。他长期在数学领域中遨游,把钻研数学当成了自己一生的第一,养成了勇往直前,刚正不阿,不畏权贵的性格。因而他敢于对蒋介石一次次冷对,置自己的安危于不顾。

蒋介石迫于何鲁在中国教育界的威望和社会舆论的压力,最终没有对何鲁下手。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铁骨铮铮的数学家和教育家,却像鲁迅先生所称道的对人民群众鞠躬尽瘁的“牛”一般,给学生付出了满腔的关爱。不管是当教师或领导,他都时时处处为学生着想,给学生一个成才的条件。在云南高等师范任教时,何鲁发现才华出众的严济慈家境贫寒,便主动将其留在家中食宿,并鼓励他报考官费留法深造。何鲁是严济慈成功道路上的第一位良师。

在重庆大学时,国民政府将华罗庚写的《堆累数数论》交何鲁审阅、校勘。何鲁冒着炎热,挤时审读,看到精深处,十分兴奋,拍案叫绝。审稿后主动为其作序,并向教育部推荐给予奖励。一次,有位失学青年慕名前去向担任重庆大学校长的何鲁求助,他便把这位学生安排在自己创办的私立载英中学免费就读,还帮其交纳伙食费,直到大学毕业。这位失学青年因感念他的无私相助,刻苦努力,最后成为一名教授和学者。

何鲁爱憎分明,对在水深火热中的劳动人民所受的压迫和剥削常常鸣不平,他曾在故乡广安所写的《重九登高》一诗中道:“风雨重阳天放晴,登高不觉一身轻。万春桥下千寻瀑,流向人间诉不平。”

解放后,何鲁先后担任重庆大学校长、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南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数学理事会理事等职,为数学和中国的教育事业作出显著贡献。

何鲁热爱新社会,曾在《怀仁堂见毛主席》一诗中写道:“掌声雷动满天红,万众欢呼毛泽东。六亿人民齐奋起,和平永奠乐无穷。”1973年,何鲁在北京病逝。(原载《四川统一战线》2004年7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