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都会有这样一种“印象”:血脂越高,血液就越粘稠;而血液越粘稠,则血栓形成的风险就会越大。因此,血液黏度高就等同于高血脂,血液黏度高也意味着容易“长血栓”。
甚至有不少朋友留言告诉我:他们依靠吃阿司匹林来治疗血液黏度高,预防血栓形成。还有人会到医院通过输液来“稀释血液”,降低血黏度。
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说一说,应该如何正确看待“血黏度”这项指标,以及我们真的有必要吃阿司匹林来进行治疗吗?
血黏度高 成因复杂我们人体的血液当中所含有的成分非常复杂,大到各类血液细胞,比如白细胞、红细胞等;小到各种血液中的分子物质,比如葡萄糖、胆固醇、甘油三酯、纤维蛋白原等。
理论上而言,如果血液当中总体的水分减少了(脱水),或者血液当中某一种或几种成分增加了,这都会使得血液的浓度升高,从而变得“更稠”。
所以,血脂的升高确实可以增加血液黏度,但是,血液黏度高并不能简单地与高血脂划上等号!
比方说,我们因为饮水过少或剧烈运动以后汗水产生过多而出现了脱水的话,血液黏度可以升高;再比如,血液当中的红细胞或血小板数量增多了、血糖水平明显升高了或血液当中出现了某些异常的大分子物质,也都可以导致血液黏度升高。
在临床上,可以引起血液黏度升高的原因非常多,因此,我们很难将这个指标的升高与某一种特定疾病给直接关联起来。
在我国第九版临床医学本科教材《诊断学》上,就专门指出:血液黏度检查的结果往往缺乏特异性的临床意义。
换句话说就是,哪怕抽血检查发现血液黏度高,这并不能帮助医生明确身体当中具体出现了哪一种疾病或问题。
因此,有越来越多的医生都倡议:日常应该少给患者开具血液黏度这类检查,其意义实在是不大。而应该用血糖、血脂等更有临床指导价值的指标来进行替代。
而对于普通人群而言,大家也没有必要太关注“血黏度”这个指标,应该把注意力给集中在血压、血糖、血脂等更为明确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上!
血黏度高 吃阿司匹林?在我之前的视频评论区里,有不少朋友都反映过:他们正在通过吃阿司匹林来治疗血液黏度升高。
事实上,这种做法是值得商榷的!
为了指导大家正确地预防心血管疾病,我国的权威医学组织发布了《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
在这份指南当中,仅建议一类人群吃阿司匹林来预防心血管疾病,这就是年龄在40-70岁、心血管疾病风险高危并且同时合并至少一项风险增强因素的人群。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我们到底需不需要吃阿司匹林,它并不取决于血液黏度有没有升高,而是由总体心血管疾病风险的高低所决定的。
换言之,如果您的血压、血脂、血糖以及血小板相关指标都正常,总体心血管疾病风险并不高的话,哪怕血液黏度升高了,也是完全没有必要吃阿司匹林的!
而想要通过静脉输液来“稀释”血液、降低血黏度,这种做法也是不提倡的!目前没有任何医学证据表明,输液可以对血黏度高的人群产生保护作用或者降低他们的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
血黏度高 怎么办?
这里有朋友会说了:我们的体检套餐里就有这个项目,检查以后发现它确实升高了,但我又做不到视而不见,那应该怎么办呢?
大家如果发现血黏度升高,首先要做的是分析一下可能的原因。
应该先看看体检报告当中血压、血糖、血脂还有血常规检查里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等这些指标是否都正常。
如果您有糖尿病或血脂异常,那血液黏度高大概率是与血糖或血脂的升高有关,后续针对这些疾病进行治疗即可。
而除了这些指标以外,一些不良生活习惯也可能引起血液黏度的升高。比方说,大量吸烟、饮酒;长期精神紧张、心理压力大;睡眠不足、经常熬夜;还有静坐式的生活方式、超重或肥胖等,这些都可能是血液黏度升高的原因。
在日常生活当中,坚持做到戒烟、限制饮酒;保持心情愉悦,减轻心理压力;建立规律的生活习惯,保证睡眠质量;并且定期开展适度的运动锻炼、减轻体重等,这些则都有助于改善血液黏度的升高。
此外,每天多喝白开水或淡茶是比输液更好的补液方式,饮食上也应该尽量保持清淡,要减少食盐、糖、饱和脂肪等食物的摄入,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以及五谷杂粮。
最后,总结一下,血黏度检查的实际临床意义其实不大。发现血黏度升高,并不意味着必须吃阿司匹林,更没有必要去输液。预防心血管疾病,大家还是应该多关注血压、血脂、血糖还有动脉斑块等更为明确的指标。
【参考文献】
1,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0 年12 月第48 卷第1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