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耿仁国

我的家乡在阳谷县十五里元镇十里井村,是鲁西平原一个只有400多人的小村庄,坐落在昔日武松打虎景阳冈的西边,村前有一条浅浅的小河,春夏时节,流水潺潺。儿时的记忆里,一块块胶泥总是那么亲切、迷人。

胶泥是一种坚硬、细腻又有韧性的泥土,金黄的颜色,如同古铜,发出金属的光泽。对于大人,它的作用不亚于水泥,可以铺在水池子底部防止渗水,对于小孩子,它就是我们童年的欢乐。

因为胶泥并不是随处都有,而是散乱地分布在沟渠底部,春暖花开时,父辈人在春水未来之前,相继到干涸的沟渠去挖胶泥,就像勘探宝矿的矿工,用铁锨寻出矿脉,找出具体位置,一锨一锨挖出,用手推车推到家中使用。这个时候,我们小孩子最开心了。我和小伙伴也挖来一块块胶泥,来到村东小桥上,在光滑的石板上使劲地摔,因为胶泥有一个特性,就是越摔越软,等把它摔软了,就用它做各种游戏……

我记得当时最爱做一种叫“摔啊呜”的游戏:每人拿一大块摔软了的胶泥,在光滑的石板上,捏成小碗的形状,想方设法把底弄得特薄,用足力气往石板上扣。只听“啪”的一声,小碗底上破了一个大窟窿,让对方出泥给补上,然后再让对方摔,如此循环,往往能玩得如痴如醉,等家中大人们骂着喊吃饭时,才恋恋不舍地回家。

有时,我们还用胶泥捏各种东西,小鸟、小乌龟、小兔等,最常见的是小壶。大大的肚子,中间是空的,上边再盖上盖。尽管我们的手工水平都很拙劣,但都把它们奉为至宝,放在阴凉处晾干,拿出来和小伙伴们联合搞个展览,很有成就感。

寻找儿时的童趣 下河摸鱼(人文齐鲁摔啊呜)(1)

我们最爱玩的游戏还有印泥模。泥模是陶土烧制而成,又叫花模、胶模、瓦模。三厘米宽四厘米长,顶部加一个小半圆弧,比火柴盒略大,其他形状的也有。图案更是五花八门,大多是动物、植物,也有卡通人物的,如孙悟空、猪八戒、哪吒等。图案很简单,像现在的简笔画,烧制的也很粗糙,但在我眼里那都是很精美的图画。因为线条多是凸出的,所以当我们把摔熟的胶泥按上去时,就会出现凹的图案,把胶泥按满整个模内,然后再慢慢地把印好的泥模轻轻地从模内取出来,一个泥模就印好了。

那时我有200多个泥模,大多是在串乡货郎的小推车上买的,也有母亲用家里的破烂或者鸡蛋换的。母亲不惜用维持生计的鸡蛋给我换泥模的往事,至今想起来,还觉得愧疚,也从内心很感念母亲,是她让我的童年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其他小伙伴也有不少泥模,我们就交换着玩,有时印泥模玩一个下午都不觉累。

寻找儿时的童趣 下河摸鱼(人文齐鲁摔啊呜)(2)

我们村西北角有棵高大的梧桐树,二爷爷在那里摆了一个小摊,卖些瓜子和糖块之类的零食,夏天到了还卖西瓜。他手艺很巧,会用胶泥捏“泥咕咕”,并且吹得悦耳动听。我们带了胶泥叫他去捏,他很喜欢我们这些小孩子,总是很认真地捏,先捏出大大的肚子,细细的扁嘴,然后用苇篾捅出几个眼来,拿在嘴上一吹,就能连贯地吹出好听的曲子来。他高兴的时候,我们这些小孩子还会得到一把瓜子或者一块西瓜的奖赏……现在才知道,二爷爷捏的“泥咕咕”,就是我们当地申遗成功的“阳谷哨”的前身。前年,八十高龄的二爷爷还参加了县电视台的一个访谈节目,“泥咕咕”吹出的美妙乐音,使我仿佛又回到了难忘的童年时代……

时光荏苒,玩胶泥的岁月已经远逝,现在的孩子更不知道胶泥是何物。然今天想起与胶泥交织在一起的童年,有快乐,有亲情,有甜蜜,回味无穷。

(壹点号 人文齐鲁)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