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5月,德国发起法国战役,古德里安的装甲军团闪击西欧。在德国人的闪电攻势下,西欧诸国不堪一击,纷纷败下阵来。不仅荷兰、比利时等低地国家迅速沦陷,就连号称有着世界最强陆军的法国,也是光速投降,仅仅坚持了6个星期便举起了白旗。其中法国的首都巴黎,更是早早地被放弃,未放一枪一弹便拱手让人。

没有什么比法国投降更快(打掉了整整一代人)(1)

二战中光速投降,让法国成为了一个笑话,各种乳法梗层出不穷。尤其是那句“没有人能在法国投降前占领巴黎”,几乎就是堪称《圣经》般的存在。即便在历史上巴黎其实是沦陷于法国投降之前,那也没有人在乎。

关于法国在二战中表现得糟糕,军事上的惨败无疑是直接原因。当时面对德国装甲军团超时代的闪击战术,法军完全拿不出有效的应对办法。事实上不仅仅是法国,在1940年的时候,全世界估计还找不出一支军队来对抗闪击战,连德军自己都没办法。

不过军事上的失败,并不能作为法国投降的全部理由。想想当年被轴心国集团打崩的国家可不止法国一个,像苏联、中国以及英国,都曾面临着军事失败的严峻考验,但是他们都没有选择投降,一直都在坚持抵抗。城市没了那就去农村打,首都沦陷了那就换一个地方继续打,反正就是不做亡国奴。而法国在投降时,还有着建制几乎完整的海军以及广袤的殖民地,远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

没有什么比法国投降更快(打掉了整整一代人)(2)

事实上,当年法国人之所以会投降,其实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厌战情绪。原本从一开始法国人就不想和德国打,他们耗费力气修建马奇诺防线,并对德国在欧洲的一系列侵略行为采取绥靖政策,其目的就是想要告诉德国人,你只要不来打我,随便怎么折腾就行。

而在法国战役惨败之后,法国上下一片哀嚎,厌战情绪进一步高涨。当时的法国不管是高层还是平民,都希望尽快地结束战争,哪怕是投降也都能接受。

法国人之所以会如此惧怕战争,主要是之前在一战中有过类似的经历,并且吃了大亏。

说起一战中的法国,那就是纯纯的大冤种,被人家卖了还得乖乖给人家数钱那种。因为对于法国而言,这场战争本质上属于是一场亏本买卖,付出和收获严重不匹配。

同样是面对德国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法兰西人没有像二战时那样早早地丧失斗志,而是选择了和德国人死磕。从凡尔登到索姆河,法军都是坚守不退,寸土必争,打得非常强硬。而正是靠着法军的这种强硬表现,协约国阵营才能逐渐取得战场上的优势,并拿下战争的最终胜利。

没有什么比法国投降更快(打掉了整整一代人)(3)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法国依靠死磕德国最终赢得了战争,但在这个过程中,法国所付出的代价也是极其巨大的。

法国是一战中伤亡最惨重的国家,伤亡人数总计超过500万人。而500多万人相当于什么概念呢?法国在战前的人口总数还不足4000万,刨去那些老弱妇孺,这几乎是法国整整一代的青壮年。好家伙,就这么短短四年打下来,法国遍地都是孤儿寡母。

除了人员伤亡惨重外,法国的经济方面损失也是相当的大。俗话说得好,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打仗从来都是一个十分烧钱的游戏,生活物资、弹药补给、武器生产,这些都是需要大量的金钱来支撑的。

法国在一战前,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高利贷帝国,家底非常丰厚。当时由于在二次工业革命中表现不佳,法国在工业实力难以和德国、美国这些后起之秀竞争。于是法国资本家们开始另辟蹊径,利用自己老牌列强多年殖民攒下的家底,满世界的对外借贷,以此来收取高额的利息,说白了就是高利贷。

没有什么比法国投降更快(打掉了整整一代人)(4)

截止1914年一战爆发前夕,法国的对外借贷总额已经超过600亿法郎。而法国靠着利息养活的食利阶层,已经超过了500万人。简单来讲,法国每年仅仅是靠着这些借贷回收的利息,就能过得非常滋润。

然而战争爆发之后,这些利息因为战乱大都难以正常收回。比如奥匈帝国因为成了敌人直接拉黑,巴尔干半岛一群自家小弟,实在是不好讨债,至于欠债最多的沙俄,更是因为政府垮台而成了烂账,人家新生的苏俄“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压根就不认这笔钱。

那边贷款利息收不回来,这边打仗又急着要钱,在巨大的战争压力之下,法国不得不大量抛售海外资产和债权。原本丰厚的家底被消耗一空不说,还在外面倒欠了一屁股债。像英美这些国家,不仅是法国的盟友,还是法国的债主。就这样,曾经富得流油的法国就这样被掏空了家底,从大富豪变成了穷光蛋。

屋漏偏逢连夜雨,战争不仅掏空了法国的家底,还重创了法国的经济体系。比如在农业方面,原本法国是欧洲传统的农业强国,粮食自给率一直维持在90%以上。然而战争的爆发,使得法国农业遭受了重创。据统计,法国在战争期间有326万公顷撂荒或毁于战火,358.6万农村劳动力应征入伍,另外还有约400万头农村役畜和大量农用车辆被征用。

没有什么比法国投降更快(打掉了整整一代人)(5)

由于战争带走了大量的生产力资源,法国的农村生产经营条件极端恶劣,农牧业生产也一落千丈。以法国的最主要的粮食小麦为例,1913年法国的小麦产量约为8690万公担,而1919年却下降到了3660万公担。如此大幅度的粮食减产,让法国从未体会过饥荒的法国人第一次需要用配给制度日,而且还得从北美大量进口粮食。

在工业方面,法国最重要的东北部工业基地几乎完整地沦入敌手或成为战区,这使法国东北部工业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另外大量的征兵使得法国青壮年男性劳动力投入的减少,工业生产力进一步降低。在如此多方不利因素的影响下,法国工业出现严重的衰退。

以钢铁为例,产量由战前的468.7万吨下降至1918年的180万吨,直到1919年度工业生产也只有战前的57%。工业上的衰退,直接作用于法国进出口贸易。一方面法国出口竞争力下降,外汇收入减少;另一方面法国的进口需求加大,财政支出增加。简单来讲就是明明赚得更少了,花得却更多了。这种此消彼长的不平衡贸易环境,让法国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

总的来说,这一战给法国造成了人口、粮食以及经济上的诸多困境。而这使得法国人对于战争产生了极大的负面情绪,他们不想看到自己的丈夫儿子在战场上流血牺牲,不想去经历一天饿两顿的艰苦岁月,更不想找工作到处碰壁,一年到头没有收入,生活全靠救济金。

没有什么比法国投降更快(打掉了整整一代人)(6)

当然这些问题并不是无法解决,毕竟法国击败了德国,重回欧洲之巅。按理来说,作为新的欧陆霸主,法国应该就有着在欧陆上的最大话语权。如果操作得当,法国完全可以在后续的恢复发展中,把曾经丢失的东西都给拿回来,甚至于更上一层楼。从这个角度来讲,法国即便是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那也是值得的。

所以在战后的清算中,法国一直都在不遗余力地打压德国,不仅要德国支付巨额的赔款,还想要肢解德国,法国想要以此来确立自己在欧洲的霸权。在法国看来,只要德国翻不起来,那么欧洲就是自己说了算。

然而可惜的是,法国所做的这一切,遭到了英国的阻碍。盎撒人和高卢人从来都不是一条心,虽然英国和法国同在协约国阵营,但他们只是因为利益而暂时捆绑的表面兄弟而已。正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当德意志人强大的时候,盎撒人选择了和高卢人抱团取暖。而当德意志人被击败,协约国的合作也就到头了。

英国是一个海岛国家,位于欧洲大陆的边缘地带,与欧洲大陆若即若离。其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欧洲大陆被一个强国的霸权独自操纵。因为这样整个欧洲大陆的资源将会被逐渐集中于一国之手,这将会催生出一个足以挑战英国海洋霸权的对手,威胁到英国自身的利益和安全。

没有什么比法国投降更快(打掉了整整一代人)(7)

所以在对于欧陆的外交上,英国长期采取着均势政策。所谓均势,就是主要的各大国之间在力量和权势对比上,维持一种大致相当、不相上下的状态,或者是小国联盟、集团的势力足以与大国相抗衡,旗鼓相当。

简单来讲,英国不希望看到一个强大的德国来挑战自己的霸权地位,但同时也不愿看到一个强大的法国来分走自己的蛋糕。只有欧陆诸国势均力敌,互相牵制,互相争夺,这才符合自己的利益。

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英国在一战之后采取了“扶德抑法”的政策,在法国制霸欧洲的道路上各种使绊子。无独有偶,同为盎撒人后裔的美国也是和英国一条心,在欧洲问题上大搞均势策略。

巴黎和会上,法国为了保证自身的安全,先是提出在靠近法国的德国莱茵河西岸地区,建立一个由自己长期控制的缓冲区,以此来获得法德边界上的军事主动权。结果这一提议遭到英美的联手否决。

没有什么比法国投降更快(打掉了整整一代人)(8)

后来法国又找到英美谈条件,希望与两国保持军事上的继续合作。法国当时与英美约定,一旦德国入侵法国,那么英美应当无条件军事支援。然而随着巴黎和会的不欢而散,法国的大国合作计划最终也没能成行。最终法国不得不退而求其次,找到德国周边的一些中小国家结盟,如比利时、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等。

如果单从地缘位置上看,这些国家所结成的包围圈,可以帮助法国对德国进行一定程度的压制。但是从实力角度分析,这些欧陆小国的力量实在有限,其实根本无法对德国造成实际上的威胁。

既然无法壮大自身实力,那就尽力削弱对手。法国在德国战后的赔款问题上,一直都是采取非常强硬的态度,坚决要求德国履行赔款义务,指望利用德国的赔款来补充恢复国内经济所需要的资金,并从经济上削弱德国。而面对法国的追债,德国一直采取的是比较消极的态度,经常以各种理由拖欠。

为了让德国遵守义务,法国联合比利时出兵十万,直取德国经济核心鲁尔工业区,鲁尔危机爆发。

没有什么比法国投降更快(打掉了整整一代人)(9)

鲁尔危机期间,英美出于大陆均势的考虑,再次出手阻挡。当时为了迫使法国就范,英美在金融市场联手抛售法郎,导致法郎大幅度贬值。前面我们提到过,法国战后的财政情况本就非常糟糕,这些被英美这么一搞,无疑是雪上加霜。

最终胳膊拗不过大腿,法国不得不选择妥协,不仅灰溜溜地从鲁尔工业区退兵,还交出了德国战争赔偿的主导权,可以说是赔了夫人又折兵。随后英美借势上马,推出“道威斯计划”,给予了德国大量的贷款援助,一步步将德国从经济崩溃的边缘给拉了回来。

英美在巴黎和会与鲁尔危机中的这两刀,基本上帮助德国抵消了法国的打压,使得法国无法通过打压德国来获取欧洲大陆的霸权。然而英美觉得这还不够,他们需要将德国扶持到一个与法国势均力敌的高度,如此才算是保证大陆的均势。

1925年,在英美的主导下,德国被抬进国联,并取得常任理事国的地位,德国由此摆脱了战败国身份,恢复了欧陆强国地位,而这也意味着法国在欧洲大陆上的优势荡然无存。

没有什么比法国投降更快(打掉了整整一代人)(10)

在英美的一系列操作之下,法国终究是没能独霸欧洲。而且随着德国实力的逐渐恢复,法国不得不再次面临着强邻酣睡卧榻之侧的危险处境。在德国的威胁之下,法国即便是再怎么恼火英美的背刺,却还是不得不选择追随其脚步,高卢人终究还是低了盎撒人一头。

法国在一战中损失巨大,几乎是打没了整整一代人,家底也被消耗一空,但最后的收获却是少的可怜。这几乎就相当于是白忙活一场,自己累死累活的付出所有,结果最后全是为他人做嫁衣,世界秩序依旧是盎撒人在主导。

所以一战时的法国,也被称作是“名义上的战胜国,实际上的战败国。”

对于法国人而言,这样的结果属实是有些难以接受。所以到了二战的时候,许多法国人也想开了。

在他们看来,如果当时选择和德国人死磕,最好的结果无非就是一战重演,把整个法兰西都给打烂,让隔岸观火的英美去享受胜利的果实。替别人白白卖命这种买卖,属实是太不划算,不做也罢。投降虽说听起来不太光彩,但却可以最大限度的保全实力,正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说不定日后还能东山再起,卷土重来。

没有什么比法国投降更快(打掉了整整一代人)(11)

总结来讲,一战法国拼了老命,法国却在英美的阻拦下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索性不陪英美玩了。所以一战的创伤以及战后的失意产生的无力感,是促使法国在二战中选择光速投降的重要原因。

那么在文章的最后我想问一句,你觉得当时法国该不该投降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