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炉香》制作虽是天王级的阵容:许鞍华—香港新浪潮代表导演,编剧上海作协主席王安忆,王家卫御用摄影杜可风,世界级水准录音师杜笃之,《末代皇帝》经典配乐师坂本龙一,但仍无法抵挡口碑扑街的命运。《第一炉香》的致命伤看似是选角的失败,其实不然,影片中重点情节的拉垮和台词的直白肤浅更像是撕破原著内核的利器。

第一炉香为何扑街寻情记:第一炉香为何扑街(1)

电影的剧情主干也基本是遵循了原著,马思纯饰演的知识分子家庭出生的葛薇龙因想留在香港念书不得不投靠姑妈梁太太,但梁太太依附权贵,将葛薇龙一枚周旋于上流社会的棋子加以利用。在一次宴会中,马薇龙遇见了彭于晏饰演的风流混血浪子乔琪乔,在情欲与物欲中妥协,嫁给了乔琪乔,成为了“为梁太太弄人,为乔琪乔弄钱”的交际花。

选角的违和感被众人诟病,但影片的核心问题还是主旨的偏离和细节的缺失。

张爱玲原著大多偏爱于探索女性角色沉沦的原因,意在探讨物欲横流的社会是否能左右人物的命运。但《第一炉香》未拍出张爱玲的味道,更偏向于伤痛爱情的青春小说。

第一炉香为何扑街寻情记:第一炉香为何扑街(2)

原著开头一段话【请您寻出家传的霉绿斑斓铜香沪,点上一炉沉香屑,听我说一支战前香港的故事。您这一炉沉香屑点完了,我的故事也该完了。】这是典型的“传奇”体小说的“开场白”的写法,一副“讲故事”的口吻。对读者(听众)的热心远远超过了对“故事”的关心。甚至连“故事”的长度(“一炉香”工夫;类似“一袋烟”工夫的说法),也告诉了读者(听众),仿佛是怕读者(听众)厌倦“故事’,冗长。也许人们更关心“铜香炉”、“沉香屑”。

影片中的开头也是巧妙的,杜可风似乎让影片有了些王家卫的感觉,燃烧地火薪、袅袅青烟,柔而升腾,泯灭后的烟蒂,浮现炉香,缓慢向上的摇镜头,代出“第一炉香”四个字,着实是有一种似有似无之感,甚至超越了原著本身的描写,用意境的方式塑造了一个香港氛围,有些王家卫之感。

原著《第一炉香》中葛薇龙的个体故事是“详前略后“的,堕落前的每个环节步骤每次犹疑选择都有详述细描。张爱玲笔下的葛薇龙其实更似陈白露:她们都是知识份子家庭出身的真正的女学生,而非刚套上学生服的街头卖唱少女。葛薇龙也是因为“家里穷”而不得不向生活腐化的姑母求助的。

第一炉香为何扑街寻情记:第一炉香为何扑街(3)

【她第一次踏足梁太太在香港半山的豪宅后,惊羡之余便有恐惧之感:回头看姑妈的家,依稀还见那黄地红边的窗权,绿玻璃窗里映着海色。那巍巍的白房子,盖着绿色的琉璃瓦,很有点象古代的皇陵……但薇龙到底年轻自信,“只要我行得正,立得正,不怕她不以礼相待。”】这是薇龙进梁家前的第一次选择。张爱玲笔下的女性角色都是聪明的,自我走向沉沦;而影片《第一炉香》葛薇龙却是一个傻白甜,瞪着无辜的大眼睛望向姑妈。

原著小说中最为出彩一段便是葛薇龙看见漂亮衣服的眩晕感,姑母原是香港富豪梁季腾的四姨太,好不容易熬成富婿却已徐娘半老。收留薇龙是为了用这女孩吸引男人。【“薇龙住进梁家当晚便在卧房里发现一大橱“金翠辉煌”的衣服,“她到底不脱孩子气,忍不住锁上了房门,偷偷的一件一件试穿着,却都合身,她突然省悟·····一个女学生哪里用得了这么多?”这个省悟使薇龙“膝盖一软”,“低声道:`这跟长三堂子里买进一个人,有什么分别,?”显然薇龙在那个时刻,已预感到她日后在梁家的角色。是夜她和凤喜一样昏沉不能入睡,梦中也有音乐伴着试衣。“柔滑的软缎,象`蓝色多瑙河,,凉阴阴地匝着人,流遍了全身。”于是,薇龙入睡前对自己说了两遍“看看也好!”】这是她的第二次选择。原著中葛薇龙在理智上一直清醒地看到堕落的危险,反而在梦中,绸缎可以变成音乐匝着她。相比之下,理性的堕落较难原谅,情感的迷失较难逃避。“看看也好”的结果就是薇龙生活方式的改变。电影《第一炉香》中“这跟长三堂子里买进一个人,有什么分别。”却是从丫鬟睨儿口中说出来的,丧失了葛薇龙自我选择的主动性,更像是被动沦为姨妈的棋子。

葛薇龙小心翼翼地看着姑母的眼色应酬男人,被姑母抢去追求者时又心有不甘。不过这些都还只是堕落的准备阶段。最难堪的选择是在被姑母的老相好,汕头搪瓷大王司徒协突然套上一只手镯以后。人物角色完全堕落。

手镯的细节张爱玲写得惊心动魄。【“暴风狂雨之夜,三人同坐一车,梁太笑着给她看司徒协刚送的一只三寸来阔的金刚石手镯—车厢里没有点灯,可是那镯子的灿烁精光,却把梁太太的红指甲都照亮了……筱龙托着梁太太的手,只管啧嘴称赏,不想咯拉一声,司徒协已经探过手来给她戴上了同样的一只金刚石镯子。那过程的迅疾便和侦探出其不意地给犯人套上手烤一般,薇龙叮了一跳,一时说不出话,只管把手去解那镯子,偏偏黑暗中摸不到那镯子的机括。她使劲去抹那镯子,……在梁太劝说下,薇龙一时无法退回这镯子。她当然清楚这镯子的意义:“一晃就是三个月,穿也穿了,吃也吃了,玩也玩了,交际场中,也小小的有了点名了。普通一般女孩子们所憧憬着的一切,都尝试到了。天下有这么便宜的事么?”薇龙知道,“惟一的推却的方法是离开了这里。”薇龙也知道,“三个月的功夫,她对于这里的生活已经上了瘾。她要离开这儿,只能找一个阔人,嫁了他。”】

第一炉香为何扑街寻情记:第一炉香为何扑街(4)

从葛薇龙开始,后来张爱玲笔下有过很多这样的女人,将嫁人作为“职业”和“事业。作家不仅加以嘲讽,也试图给予理解。要嫁人,“找一个有钱的,同时又合意的丈夫,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单找一个有钱的罢,梁太太就是个榜样。”不能说薇龙没作挣扎,她至少拒绝了梁太(也是凤喜)的道路,她宁可在“爱”字上冒险,正是司徒协那副手镯,逼得薇龙迅速改变了对乔琪的态度,从谨慎暗恋,到期待婚嫁。这是第三次,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次选择。

但薇龙很快(约会当晚)发现了乔琪的为人。爱的理想虽崩溃,征服欲却仍在延续膨胀。她想回上海,又生了场病。梁太已将她的生活要求提得那么高,乔琪又已将她的情感自信心压到那么低。回去?还是留下?这是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选择。为了抓住(嫁-给)乔琪,薇龙最终还是需要(而且不断需要)司徒协的“手镯”。从此以后,“薇龙就等于卖给了梁太太和乔琪乔,……不是替乔琪乔弄钱,就是替梁太太弄人。”小说到此为止,再没有继续写交际花薇龙的生活之苦及可能有的悲惨结局。自认为电影中对镯子的还原是较为准确的,但王安忆与许鞍华的结尾扩写便是画蛇添足的。

张爱玲笔下的结尾是极其简短的,“【乔琪乔笑道:那些醉泥鳅,把你当成什么人了?薇龙道:本来嘛,我跟他们有何分别?乔琪乔一只手管住托盘,一只手掩住他的嘴说道:你再胡说——薇龙笑着告饶道:好了好了,我承认为说错了话。怎么没有分别呢?她们不得已,我是自愿的。车过了湾仔,花炮啪啦啪啦炸裂的爆响渐渐低下去了,街头的红绿灯,一个赶一个,在车前玻璃一溜烟就黯然灭去。】

这段描写用灯红酒绿的城市衬托一丝葛薇龙的苦楚与无奈。

《第一炉香》影片结尾““你说一句谎话送我做礼物吧。你不说我替你说:我爱你!”台词尴尬生硬,破坏了原著的美感与淡然的哀愁,更像是妇人的吵闹与聒噪。

抛开演员的不足不谈,整部影片在最难以接受的便是通过台词及人物动作,将聪明伶俐,因欲望的裹挟而自甘沉沦的葛薇龙变成了只因爱情而沦为“社交工具”的傻白少女。尽管局部的色调、拍摄及配乐的精美也无法挽回丧失故事核心的影片。希望我最敬佩的导演许鞍华可以继续在执念中认真打磨自己的作品,尤其在选角和情节设计上要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