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孟晖”,欢迎去豆瓣App关注Ta。

清代,京城曾有新秋时节吃白菜包的习惯。这是一种颇为大众化的食品,用材价廉,简单易作,但却拥有四百多年的历史,而且始终受到宫廷的喜爱,算是经得住时光考验的一款美食。

娃娃菜的美食日记(新秋的白菜包饭)(1)

清石涛绘《白菜圃》图

明代太监刘若愚著有《酌中志》一书,记录了当时宫廷中的诸多生活细节,其中写道,每年农历四月,也就是初夏时节,宫中与民间一样,要吃“包儿饭”,准备多种的熟肉,切成豆子大,此外姜蒜等也都切成豆粒大小,一齐拌到米饭内,再以鲜嫩的大莴苣叶子把拌过的饭包裹起来,娓娓吃掉。

到了清代,吃包儿饭的时节改为初秋,人们约定俗成,以新上市的白菜叶包饭,称为“包”、“菜包”或“白菜包”。有意思的是,满族人把这种菜叶包饭认作本民族的特色食品,并且产生了版本不同的传说。其中一种说法是,努尔哈赤昔日起兵初期,缺乏军粮,就命令士兵们捡拾菜叶,包裹野果野菜充饥,后人便以菜叶包饭来纪念往事,含有忆苦、不忘本之意。不管怎样,据各家记述,清代北京人的白菜包颇为美味,如《王府生活实录》中介绍王府的吃法,是把小肚、酱肘子、香肠等多种熏酱肉食一一切成小丁,另外再备几种当时北京家庭常吃的家常菜,包括炒鸡蛋(叫做“摊黄菜”)、麻豆腐。其中还有一样颇有特色的配菜“炒豆腐松”,是故意把豆腐炒碎,以便包裹。然后,把大白菜一片一片的剥开,切掉菜帮,只留半弧形的嫩叶部分,洗净沥干之后,在叶面上摸一层黄酱(北方流行的黄豆酱),把熟肉丁以及各种炒菜与熟米饭拌匀在一起,再将这混有丰富成分的米饭舀取适量,放到白菜叶上,用叶片包裹起来,即可大快朵颐,名曰“吃包”。

实际上,吃菜包的习惯并不限于北京,东北地区的满族人也喜欢它,而且将之视为本民族的传统食品。到近代,菜叶包饭还扩散成东北汉族农民也熟悉的“农家饭”,如今更进入城市人的日常生活有意思的是,朝鲜食品中也有菜叶包饭,看韩剧时,往往会看到剧中的韩国家庭吃这种食物。朝鲜半岛与东北山水相连,韩式菜包饭,想必与东北菜包有着互相影响的关系吧。随着风土不同,各地菜包饭总会因地制宜,采用本地多产的食材,像东北会用酸菜叶、晒干的白菜叶以及小米、大米合成的二米饭,韩式菜包饭则用鲜紫苏叶或醃紫苏叶、韩式豆瓣酱,于是,虽然制作程式相同,但各地的菜包饭的口感却各有千秋。

据说,晚清名臣岑春煊任两广总督的时候,非常思念京城的白菜包,令庖厨为他精心制作,就此把白菜包引入了广东。不过,广东的巧手厨师们对之加以了改良,用生菜叶代替白菜叶,取消了米饭、酱肉等等,专用炒鸽松做为叶内的包馅,名为“生菜炒鸽松”。品尝生菜炒鸽松的时候,大概很难想到,它竟与四五百年前明代京城中流行的包儿饭有着渊源吧。

我主讲的专栏《吃个宋代冰淇淋》已经在豆瓣时间上线了,我将在这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些中国古代的生活细节,来感受一下古人的精神世界心灵世界是怎么在现实生活中反映出来的。

现在有很多误解,以为古代人的生活是很荒芜的、没有任何物质水平的,认为现在很多基本的享受都是工业革命后西方带给中国的,实际上不是这样的。

在这趟复古之旅中,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些中国古代的生活细节,希望大家能感性的知道古人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感受一下古人的精神世界和心灵世界。

感兴趣的朋友欢迎到这里试听: https://dou.bz/38QHGi

(全文完)

本文作者“孟晖”,目前已发表了68篇原创文字,至今活跃在豆瓣社区。下载豆瓣App搜索用户“孟晖”关注T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