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期间,著名导演张艺谋的最新力作《狙击手》正式和大家见面。这部影片还未上映之前,曾公开过多支预告片。在预告片中,志愿军战士在冰天雪地的朝鲜战场,与美军决一死战,包括双方派出神枪手进行捉对厮杀。

尽管《狙击手》的场面不如《长津湖》那么气势恢宏,可是狙击手之间的较量,在某种程度上要比千军万马的大战更具有神秘感。

在《狙击手》还未上映之前,有网友称:张艺谋导演在该片中会设置一个主要角色,其原型可能就是志愿军的神枪手张桃芳。

但看完电影之后,许多观影者认为:片中使用莫辛纳甘步枪击毙美军狙击手的志愿军年轻战士大永,或许就是以张桃芳为原型塑造的角色。

但也有部分网友认为,影片中的大永一角,其原型应该是邹习祥。

那么,《狙击手》里的大永,其历史原型到底是谁呢?在真实历史中,志愿军又是如何培养神枪手的呢?

狙击手原型牺牲了吗(大永的原型到底是谁)(1)

先简单介绍下电影《狙击手》的主要剧情,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结束后,敌我双方处于相互僵持阶段。志愿军五班九名战士接到任务,需要深入敌后营救一名我方侦察员。

美军提前做好准备,派出多位经验丰富的狙击手布置好陷阱,等着五班战士们自投罗网。

《狙击手》还未上映之前,最初的片名叫做《最冷的枪》,有不少网友认为,“最冷的枪”应该代表的是志愿军神枪手张桃芳。

在世界战争史上,出现过很多王牌狙击手。张桃芳作为世界狙击手前十的顶级神枪手,他不靠瞄准镜,而是凭借丰富的对敌经验以及与生俱来的天赋。

张桃芳于1952年8月随二十四军进入朝鲜后,在32天时间里射杀214名敌人。为了消灭他,美军给所有前线部队配发M2HB重机枪,同时安装高倍狙击镜。

这款重机枪有着射程远、射速快的优点。在专业狙击手的操作下,能有效打击远程目标。

1953年4月的某天早上,像往常一样的张桃芳走进交通沟,准备进行今天的狙击任务。刚走进交通沟,一连串大口径子弹就贴着张桃芳的头皮飞过。

作为狙击手的职业敏感,让张桃芳神经陡然紧张起来,他迅速缩回掩体,又试着把脑袋点往外漏,结果又是一连串子弹打来,差点命中张桃芳的脑袋。

狙击手原型牺牲了吗(大永的原型到底是谁)(2)

张桃芳又尝试举帽子,往空中扔小石子,诱导对面敌人开火,对方始终不上当。这时的张桃芳已经清楚,自己暴露了位置,但不知道敌人的具体方位,情况非常不利。

思考了一会,张桃芳放低姿势向另一处狙击台爬去。交通沟与狙击台之间有一小段露天空地,张桃芳猛地一蹿准备越过这段空地,又是一连串点50口径子弹追着张桃芳打来。

此时,张桃芳顺势两手一扬,身子一歪,直直倒在地面上。这个动作,让对方误以为张桃芳已经被击中,倒地身亡,暂时停止了射击。张桃芳赶紧眯缝着眼,利用这短暂的时间找到了敌人埋伏的位置。

说时迟,那时快。对面的狙击手看到张桃芳头脑乱晃,知道他并没有被击中,而是观察敌情,立刻调转枪口准备来一阵点射。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张桃芳站了起来,举枪、瞄准、开火,子弹击中对手,敌人的机枪同时响起,打出来的子弹溅起地上一片尘土。

就这样,张桃芳在绝对被动的情况下,利用0.1秒的时间成功反杀对手。到后来,对面阵地的美军被张桃芳神乎其神地狙击本领弄得神经崩溃,目空无人的美国boy再也不敢在阵地前耀武扬威。

甚至白天都不敢上厕所,只要一听到志愿军阵地有枪声传来,就呼叫密集炮火乱炸一通。

狙击手原型牺牲了吗(大永的原型到底是谁)(3)

1953年5月,张桃芳随部队回国,志愿军总部授予张桃芳“特等功臣”、“二级狙击英雄”称号。军首长皮定钧亲自接见张桃芳,送给他一双高等皮靴以示嘉奖。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由于志愿军后勤保障能力不如美军,志愿军总结出了不少有效的“土办法”培养狙击手。

首先,当时志愿军狙击手们普遍配发的是m1944式莫辛纳甘步骑枪。这种枪重量接近8.2斤,拎起来虽不费力气,但要长时间稳稳地托着这把枪,在几秒钟内迅速转移目标,必须要有稳健的臂力。

想要成为一名百发百中的神枪手,必须要先练臂力。比如张桃芳和邹习祥、高奎等志愿军老兵,起初是在双臂吊沙袋,慢慢增加沙袋重量,天天练习手臂力量。

练好臂力后,向老兵请教正确的狙击姿势,同时要以各种目标为参照物进行射击训练。白天能见度高,对着山上的石头、树叶进行练习。晚上能见度低,借着星光、月光和煤油灯,选择一些更加细小的目标。

当准头和臂力都练好了,还要去战场上进行实战,找找感觉。由于莫辛纳甘没有配备光学瞄准镜,完全依靠枪上的准星还有日常训练时的经验。

根据张桃芳等人总结出的规律:想要在战场上击中移动目标,必须要找好“提前量”。往山下跑的敌人不能瞄准他的头,要先瞄准他的脚。如果速度很快,则瞄准膝盖。往上跑的敌人,要瞄准他的头。跑得快的人,就瞄向他头上十厘米左右的地方。

开枪的一瞬间,通过对距离测算以及目标移动规律,张桃芳就能几乎做到两枪击中一名敌人。

狙击手原型牺牲了吗(大永的原型到底是谁)(4)

冷枪运动中,狙击手们还要和侦察兵相互配合。侦察兵要负责侦察目标,将目标具体坐标和位置反馈给战友,探测出敌军埋下的地雷,

狙击手负责狙杀500米至1000米内的敌人,超过1000米的敌军目标,交给志愿军坦克和炮手进行打击。

总之,志愿军们利用这些简陋的“土方法”练习,就算没有光学瞄准镜和其他先进的瞄准装备与枪械,也取得了平均两发子弹击毙击伤一名敌军,平均每30发炮弹摧毁或击伤一辆坦克,平均每25发炮弹摧毁或击伤一辆汽车的傲人战绩。

截至1953年10月,冷枪冷炮运动共击毙、击伤5.2万名敌军,这样的战果真是堪比三场大规模歼灭战。

如此看来,电影中年轻的志愿军战士大永,也是在我方被动的情况下,使用莫辛纳甘步枪击中对手,不仅掩护队友,同时扭转战局。

所以不少观众认为,虽然张艺谋导演没有明说大永的历史原型到底是谁,但根据情节来看,应该就是以张桃芳为蓝本创造出的角色。

狙击手原型牺牲了吗(大永的原型到底是谁)(5)

冷枪冷炮运动中,志愿军还涌现出了许多神枪手。除了张桃芳,还有邹习祥,同样也是弹无虚发。

2021年初,电视剧《跨过鸭绿江》热播,志愿军神枪手邹习祥成为大家讨论的热门人物。

邹习祥出生于1922年4月,他是贵州遵义市务川自治县人。1951年7月,周其祥被编入志愿军十五军45师135团一营一连,赴朝作战。

1952年4月下旬,志愿军第十五军接过防御五圣山一带防区任务,邹习祥随大部队参加五圣山防御战。

期间,志愿军开展冷枪冷炮运动,邹习祥在三个月时间里,用78发子弹击毙击伤39名美军。他带领一连冷枪小组,在两个月时间里共歼敌300余人。

十五军军史记载,邹习祥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中立下了冷枪击毙203名敌人的战功。

而邹习祥所在的537.7高地北山,被美国兵称之为“狙击兵岭”,写进了美军作战报告里。用一把枪在异国土地上打出一个地名来,邹习祥是解放军战争史上的唯一一例。

要说谁能配得上“最冷的枪”这一称号,其实张桃芳和邹习祥都是。那电影里的大永这一角色,其历史原型不应该是单指某一个人。他既是邹习祥,也是张桃芳,更是千千万万的志愿军英雄。

狙击手原型牺牲了吗(大永的原型到底是谁)(6)

影视作品展现出来的,是每一位参战的志愿军战士,无畏强大敌人的猛烈炮火,誓死保家卫国的可歌可泣的伟大精神。

张艺谋导演之所以会拍摄《狙击手》,主要还是想告诉年轻人,两军对垒时比拼的是勇气与智慧,枪法不是取胜的唯一关键点,更要有杀敌报国的血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