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势恢宏的龙门石窟,自北魏太和年间开始营造,历经400余年开凿时间,是一座现存大小窟龛2345个、各类造像10余万尊的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伴随着窟龛造像的开凿,龙门石窟还给我们留存了2800余块30余万字的造像题记。这些造像题记是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汉文化的完美结合,也是外来佛教艺术与中国本土书法艺术的和谐统一。

魏碑书法技巧图解(当下魏碑书法很受青睐)(1)

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 提起中国佛教艺术,人们便会自然想到中国的三大石窟艺术宝库——敦煌、云冈、龙门。但要论及佛教石窟中的碑刻(造像记)作品,则首推龙门石窟。所以,龙门石窟自古就有“石窟碑林”之称。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以南13公里的伊水两岸,这里两山对峙,形如门阙,由此,在古代被人们称为“伊阙”。公元493年,以鲜卑族为主体的北魏王朝将首都迁到了洛阳,从此龙门石窟在雕刻史上又开始走上了一个新的雕造发展阶段。经过北魏、东魏、北齐、隋、唐、北宋等朝代佛教信徒们的经营,终于造就了至今还保存有已编号的两千三多个窟龛、两千八百多块碑刻题记、近11万(1999年统计为109000多尊)尊造像。龙门石窟这样一个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为我们研究佛教发展史、佛教建筑以及中国古代音乐、书法、服饰、医药、中西交通史等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龙门二十品”是近代著名社会改革家、书法家和学者康有为从龙门近3000品造像记中精选出来的魏体书法,主要是有关龙门石窟中的碑刻书法方面的精品。 在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从汉隶向唐楷发展的过程中,魏碑体书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中间环节。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评价魏碑: “凡魏碑,随取一家,皆足成体,尽合诸家,则为具美。 ”他接着写道: “魏碑无不佳者,虽穷乡儿女造像,而骨血峻宕,拙厚中皆有异态,构字亦紧密非常,岂与晋世皆当书之会邪,何其工也! ”

魏碑书法技巧图解(当下魏碑书法很受青睐)(2)

古阳洞(右下) 在龙门石窟中,宾阳中洞与宾阳南洞洞外中间初唐大书法家褚遂良书丹的《伊阙佛龛之碑》和开元十年补刻的唐大卢舍那像龛主尊座北侧的《大卢舍那像龛记》,分别是初、盛唐时期的楷书代表。东山二莲花洞外南侧岩壁上宋徽宗游龙门记碑,是龙门石窟区仅有的宋代皇帝留下的一块楷书墨迹,惜因自然因素崩毁,仅残余末行几字。而龙门石窟的北魏碑刻是反映中国魏碑体书法的主要代表之一。据统计,分布在龙门西山的北魏雕刻艺术大约占了东西两山全部雕刻的三分之一,主要有古阳洞、宾阳洞、莲花洞、魏字洞、唐字洞、普泰洞、皇甫公洞、慈香窑、路洞等。所谓的“龙门二十品”,就是龙门石窟中著名的二十个北魏造像龛的龛主造像刻记,它在古阳洞中有十九品,在660窟(慈香窑)中保存有一品。诸多学者研究龙门石窟开凿历史年代,大都以古阳洞中的造像记(二十品的内容)纪年为依据,可见古阳洞在龙门石窟中的重要性。

魏碑书法技巧图解(当下魏碑书法很受青睐)(3)

古阳洞主尊背光及龛顶 龙门石窟中的碑刻题记,记载的是佛教信徒们为了某种愿望而出资开龛造像的事迹。古阳洞是龙门石窟群中时代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的一所洞窟,也是保存造像最多、碑刻题记品数最多的一座洞窟。据1997年、2001年两次统计,古阳洞现存造像记741品,占龙门石窟总造像记数的四分之一多,造像题记所记述的内容极为丰富。

魏碑书法技巧图解(当下魏碑书法很受青睐)(4)

古阳洞西壁千佛贤劫造像龛(局部) 古阳洞是由一个纵向长方形的天然溶洞在开龛造像过程中不断扩凿、加工修饰而成的,窟口溶洞由西(正)壁偏下部中间部位继续向深处延伸,主尊位唯上方较高的部位才有适合造像的岩石,因而用片石块砌筑遮掩了溶洞,成为主佛的高台座,本尊释迦牟尼则高高趺坐于台座上,身披“褒衣博带“式袈裟,面相长圆而清秀,显得十分潇洒自如。本尊两旁各有一身头戴花冠、佩戴项圈璎珞的菩萨立像,都是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不久的作品。 在古阳洞的南北两壁上层各排列着整齐的四个大龛,大小基本相等,龛内主尊也都是结跏趺坐式的释迦牟尼佛像。八大龛所保存下来的造像铭记,记载着跟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皇室贵族和洛阳地方官吏的敬佛功德以及他们为孝文帝祈愿的心情。在八大龛的上部直至窟顶部位,分布着密集的圆拱形龛,龛内的主尊多是交脚坐姿的弥勒菩萨像;还有许多千佛小龛,这些小龛也多是皇室显贵们的功德龛,龛外的造像铭记刻着他们为皇帝、为家族、为自己的祈福禳灾所发的誓愿。

魏碑书法技巧图解(当下魏碑书法很受青睐)(5)

比丘尼慈香慧政造像记拓片(二十品之一)北魏神龟三年(520) 新拓 纵38cm 横42cm 位于莲花洞北、老龙窝泉水上方的编号660窟(俗名慈香窑),是一所小型佛殿窟,在窟内倒凹字形基坛上雕着三世佛像与胁侍弟子、菩萨像,窟顶与壁面上浮雕着维摩与文殊菩萨对坐说法,众飞天当空飞舞的场面。“龙门二十品”之一的比丘尼慈香慧政造像记就刻在基坛的西南折弯处。

魏碑书法技巧图解(当下魏碑书法很受青睐)(6)

比丘慧成为亡父始平公造像记 北魏太和廿二年(498)九月十四日纸本墨拓 通高90cm 宽40cm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古往今来,爱好碑刻书法的人士都会有收藏碑刻拓片的雅趣,针对龙门石窟的碑刻而言,收藏家与拓印碑刻的爱好者们也是情有独钟的。上述“龙门二十品”包括被康有为剔除的《优填王造像记》,都是书法鉴赏家与爱好者们经过长时间的品评、选择,最后约定俗成的。龙门石窟大量的北魏造像记,既是重要的历史资料,也是珍贵的书法艺术,其书体被称为魏碑体或龙门体、北体、北碑、伊阙宗等,它是由书法家与刻工共同创造的一种书体。过去的碑拓收集者、临习者及字画商们,每每择其精品拓集,以其所选数而称之为二品、四品、十品、二十品、三十品、五十品、百品乃至千五百品,等等。“龙门二十品”就是在龙门四品和十品的基础上发展和确定的。清末学者黄易收集《始平公》《孙秋生》《魏灵藏》《杨大眼》四品,继之德林又选拓十品,即《高太妃》《侯太妃》《贺兰汗》《慈香》《元燮》《道匠》《尉迟》《高树》《元详》《郑长猷》。以后,人们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一弗》《优填王》《惠感》《法生》《元祐》《解伯达》六品,便约定俗成“龙门二十品”。二十品的名目最早出现于清末学者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和方若的《校碑随笔》中。康有为认为,《优填王》气体卑薄,非北魏刻记,“可谓非种,在必锄之”。于是,方若用《马振拜》一品将《优填王》换掉,更换后的“龙门二十品”被社会公认,通行至今。这二十品在龙门北魏千多品的魏碑刻题记中最为盛名,不愧为龙门魏碑中的佳作和魏碑体书法中的精华。它们长期以来被人们视为魏碑体的法帖模板,不仅为中国人所珍视,而且也享誉海外。

魏碑书法技巧图解(当下魏碑书法很受青睐)(7)

高树(右)、一弗造像龛 北魏(386—557)位于古阳洞北壁上方 旧二十品中的《优填王造像记》位于712窟(莲花洞)北侧偏上、660窟(慈香窑)南侧上方的两优填王造像龛外中间壁面是两造像龛的造像记,站在老龙洞(668窟)口抬头即看到高62cm、宽39cm的一块刻记:“优填王像北龛韩曳云等共造供养。优填王像南龛司徒端等共造供养”,似盛唐楷体,字体端正、飘逸。 令人遗憾的是,1935年,洛阳市郊距龙门石窟一公里多的郜庄村农民拓印者韩和德等人为独霸版权,牟取暴利,深夜架梯对《魏灵藏》及左上方相邻的《解伯达》二品进行大量拓印之后,遂将二品凿毁大部。如今我们到古阳洞看“龙门二十品”,见到的《魏灵藏》《解伯达》二品已是被1935年凿毁后留下的残部了。1935年前的“龙门二十品”拓片目前我国的收藏家也极少有收藏,社会上也很难收集到。

魏碑书法技巧图解(当下魏碑书法很受青睐)(8)

破坏后的魏灵藏薛法绍造像记(下)、解伯达造像记原石现状,1935年被毁

魏碑书法技巧图解(当下魏碑书法很受青睐)(9)

魏灵藏薛法绍造像记 北魏(386—557)纸本墨拓 “空”字未损本 纵75cm 横40cm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魏碑书法技巧图解(当下魏碑书法很受青睐)(10)

魏灵藏薛法绍造像记新拓 龙门魏碑体书法艺术之美,学者们历来喜欢引用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的“魏碑十美”加以说明。“总而言之,皆可谓之龙门体也。”又说:“《慈香造像》龙蟠凤舞,纵横相涉,阖辟相生,真章法之绝轨也。其用笔顿挫沉着,筋血俱露,北碑书无不骨肉停匀,笔锋难验,唯北碑使转斫折,酣纵逸宕,其结体飞扬绵密,在魏碑中可谓奇姿诡态矣。”“《杨大眼》《惠感》《郑长猷》《魏灵藏》波磔极意骏厉,猷是隶笔。”“《郑长猷造像》皆上为汉分之别子(意为旁支),下为真书之鼻祖也。”可见,魏碑体既保留着汉隶的遗风,同时又孕育了唐楷的新体因素。而包世臣、康有为等人则认为应该从魏碑体书法学起,实际上也就是主张从练习“龙门二十品”入手。“北碑当魏世,隶、楷错变,无体不有。综其大致,体庄茂而宕以逸气,力沉着而出以涩笔”。又说:“《杨大眼》若少年偏将,气雄力健。”“《广川王造像》如白门伎乐,装束美丽。”“《元燮造像》如长戟修矛盘马自喜。”“《解伯达造像》雍容文章,踊跃武事。”“《慈香造像》如公孙舞剑,浏亮浑脱。”“《杨大眼》《魏灵藏》《惠感》诸造像,巨刃挥天,大刀斫阵,无不以险劲为主。若不得执笔之势,如何能之?”“靡逸则有《元详造像》,庄茂则有《孙秋生》《太妃侯》《长乐王》。”可以看出,在“龙门二十品”中,“龙门四品”又是魏碑体方笔书法中的佼佼者。

魏碑书法技巧图解(当下魏碑书法很受青睐)(11)

比丘法生造像龛 位于古阳洞南壁第66龛高258cm 宽176cm 深48cm

魏碑书法技巧图解(当下魏碑书法很受青睐)(12)

比丘法生造像记(二十品之一) 北魏景明四年(503)二月一日新拓 纵33cm 横120cm “龙门二十品”还为龙门石窟的开凿年代、补正史书之缺提供了资料,在二十品中所涉及的人物有皇帝、亲王、太妃、武将、洛阳地方官吏、佛教社团、僧人等。碑文中也常出现为皇帝歌功颂德、祈愿“皇道赫宁”“国祚永隆”之辞。在《北海王元详造像记》中记载了魏孝文帝以“亲御六旌,南伐萧逆”为名迁都洛阳的历史事实。在《杨大眼造像记》中记载了这位元魏勇猛战将的功绩。《北海王太妃高氏为孙保造像记》《广川王祖母太妃侯氏为孙息造像记》《北海王元详为母子平安造像记》《广川王祖母太妃侯为亡夫广川王贺兰汗造像记》《比丘法生为孝文帝并北海王母子造像记》《安定王元燮为亡祖考妣等造像记》《齐郡王元祐造像记》,等等,又都是我们研究北魏宗室世袭的宝贵资料。

魏碑书法技巧图解(当下魏碑书法很受青睐)(13)

北海王元详造像记(二十品之一)北魏太和廿二年(496)九月廿三日纸本墨拓 纵77cm 横40cm 2001年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整理收藏洛阳出土的北魏墓志铭拓片,编辑《洛阳出土北魏墓志选编》一书,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书中载有《穆亮》《元详》《元祐》《穆亮妻》《元略》《魏故龙骧将军荆州刺史广川孝王》墓志铭等,较详细地记述其曾祖贺兰汗的历官,这些墓主人在龙门石窟都开龛造像,说明这些人都是忠实的佛教信徒,他们造像的心愿刻记也都选入了“龙门二十品”。墓志铭所记述的功绩、官职内容与魏书、造像记对照,三者基本一致,证实《魏书》所记人物传记之史实的真实性。墓志铭上所有元姓祖籍本是随孝文帝从平城迁到洛阳的,墓志写的籍贯全是洛阳都乡××里,这是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限制大臣、亲属返回平城的实物史料。在龙门石窟的造像记上未发现造像人提及籍贯例,墓志记述是对造像主人物研究的一大补充。 安定王元燮造像是屋形龛,是典型的北魏建筑的立体模型,为研究北魏建筑形式提供了实物资料。

魏碑书法技巧图解(当下魏碑书法很受青睐)(14)

广川王祖母太妃侯造像记龛 位于古阳洞窟顶西南侧 高136cm 宽83cm 深14cm

魏碑书法技巧图解(当下魏碑书法很受青睐)(15)

广川王祖母太妃侯造像记(二十品之一) 北魏景明四年(503)十月七日纸本墨拓 纵24cm 横82cm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

魏碑书法技巧图解(当下魏碑书法很受青睐)(16)

长乐王丘穆陵亮夫人尉迟造像记(二十品之一)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十一月纸本墨拓 纵66cm 横33cm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 “龙门二十品”是龙门北魏碑刻书法中的代表,而二十品所依托的造像窟龛又是北魏晚期佛教造像艺术中的精品,《杨大眼》龛楣中的佛传故事:乘象投胎、逾城出家,因缘故事:阿育王施土和普光佛授记;《魏灵藏》《慈香》两造像龛内的维摩诘、文殊说法等,在龙门石窟造像中都是少有的雕刻。研究魏碑书法艺术、龙门石窟开凿史离不开“龙门二十品”;同样,我们研究龙门石窟北魏晚期造像也离不开二十品所依托的造像艺术。本文参考:龙门石窟研究院刘景龙先生有关著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