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一文里曾讲过:“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鲁迅先生认为罗贯中在他所写的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当中,描写诸葛亮是有偏颇的,是一种二极管思维。

罗贯中把诸葛亮写得智慧超于常人,以至于不像人,反而像妖怪。

为什么刘备有了诸葛亮还没有一统天下(诸葛亮为何没有统一三国)(1)

倘若诸葛亮的智慧真的贯通古今,为何没有统一三国?

这个问题令很多历史爱好者百思不得其解,毛主席却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原因,他认为诸葛亮犯的这三个错误很致命。

第一错

战略定位错误

毛泽东同志爱书如痴,手不释卷,一本书往往读个几十遍不在话下。《三国演义》是兵法爱好者的必读书目,毛泽东同志也不例外。

为什么刘备有了诸葛亮还没有一统天下(诸葛亮为何没有统一三国)(2)

他从《三国演义》当中研究谋略、军事兵法、排兵布阵、政治学。

说起来,毛泽东同志相当敬佩诸葛亮。他曾多次在危急时刻对革命同志们讲“要向诸葛先生取经”。

《论持久战》中,他提到了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1965年,毛主席在杭州提过一嘴,“国民党的军官,陆军大学毕业的都不能打仗。黄埔军校只学几个月,出来就能打仗。我们元帅、将军没有几个大学毕业的,我本来也没有读过军事书。读过《左传》《资治通鉴》和《三国演义》。这些书上都讲过打仗,但是打起来一点印象都没有了。我们打仗,一本书也不带只是攻击敌我斗争的形势,分析具体情况”。

《三国演义》启发了毛泽东同志,开拓了他的思路。

为什么刘备有了诸葛亮还没有一统天下(诸葛亮为何没有统一三国)(3)

他非常肯定诸葛亮处理民族关系的一些方针,也很敬佩诸葛亮改进武器的能力。不过他并不认为诸葛亮是十全十美的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谈到诸葛亮的失误中有这么一句“弃荆州而就西蜀,吾知其无能为也”。

毛泽东同志在自己评语下面写下了自己的看法,谈到了为什么诸葛亮不能同意三国的根本原因。

其中第一条就是战略定位失误。

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为什么刘备有了诸葛亮还没有一统天下(诸葛亮为何没有统一三国)(4)

诸葛亮建议先拿下荆州,再拿下益州。

荆州和益州,距离上千里。

古代的交通状况,一旦有一方失守,那么另一方赶不及来救。防守是个很大的难题,而且让兵力分散了。

这样一来相当于把自己的优势兵力分散到了两个距离很远的地方。

如果把兵力集中起来在一个地方,那么就能对敌人进行最大程度的打击。

另外,荆州这一块,东吴的孙权集团也想收入囊中。

为什么刘备有了诸葛亮还没有一统天下(诸葛亮为何没有统一三国)(5)

诸葛亮知道荆州是兵家必争之地,也知道荆州的好处。那其他有谋略之人自然也能看到。

诸葛亮提出与孙权方面合作对抗曹操,只能是权宜之计。

双方合作之后必然会因为荆州而撕破脸,与其如此,不如一开始就去西蜀。

从《隆中对》分析,诸葛亮对孙权和曹操的势力强弱的认识已然明确。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为什么刘备有了诸葛亮还没有一统天下(诸葛亮为何没有统一三国)(6)

“孙权据有江东, 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兵马众多,而且有中央背书。不好惹。

孙权集团在江东的势力已经耕耘了三代人,能人辈出,老百姓愿意依附。是铁板一块,也不好惹。

相比较而言,荆州和益州就好拿下多了。

“荆州……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为什么刘备有了诸葛亮还没有一统天下(诸葛亮为何没有统一三国)(7)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

诸葛亮只看到荆州可以拿下,但是没有考虑到孙权集团对荆州同样渴望。

荆州是必争之地,那么后续,孙权集团和刘备集团分道扬镳拔刀相向就是必然。

倘若孙权和刘备能够通力合作先打击曹操集团,也许刘备还有胜算。不至于落到“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卒”。

第二错

识人不明,用人不当

为什么刘备有了诸葛亮还没有一统天下(诸葛亮为何没有统一三国)(8)

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告知以祸难观其勇,醉之以酒而观其性,临之以利而观其廉,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诸葛亮提炼的这套选拔人才的方法借鉴了《鬼谷子》和姜太公兵书。

客观讲,诸葛亮这套选人标准即使放到现在也不过时。

如果让我这种门外汉点评一二,也看不出门道,我感觉很好啊很厉害,不愧是千古奇才诸葛亮。

毛泽东同志则看出了一点不足,“恰逢乱世,当学曹操唯才是举,需要的是能独当一面的人才,而不是苛求人才身上的缺点”。

为什么刘备有了诸葛亮还没有一统天下(诸葛亮为何没有统一三国)(9)

曹操被称为乱世之枭雄,用人唯才是举,不拘小节,只要能成事儿就行。

诸葛亮这方面则有一点点精神洁癖,如果是太平盛世,是应该选择德才兼备的人才。

但如果是乱世当前,首先考虑的应当是活下去,扩大自己的队伍,做大做强。

而且诸葛亮又不会用人,马谡智谋双全,但不适合上阵打仗。

诸葛亮让马谡上阵杀敌,只能说认识太浅了。

为什么刘备有了诸葛亮还没有一统天下(诸葛亮为何没有统一三国)(10)

刘备去世前叮嘱过诸葛亮,马谡这个人的名声大于真实的才干,不要被表面的假象所迷惑,务必要经过细心的考察才行。

诸葛亮没有把刘备的叮嘱放在心里,不知道是怎么想的。也许在诸葛亮心里,很看好马谡的才干。

在街亭之战中,当时还有吴壹、魏延等大将,但是不知为何诸葛亮破格提拔马谡。

《三国演义》中,挥泪斩马谡是一出重头戏。

为什么刘备有了诸葛亮还没有一统天下(诸葛亮为何没有统一三国)(11)

只不过东晋的史学家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蜀汉当时人才面临枯竭,应该懂得珍惜人才而不是斩杀人才。

即使马谡没有守住街亭,也不完全是他一个人的错,诸葛亮破格提拔识人不明在前。

第三错

过于冒失

毛泽东同志谈到挥泪斩马谡之前的街亭之战,“初战亮宜自临阵”。

他认为诸葛亮作为统帅,应该亲自上场监督战争的进行。

为什么刘备有了诸葛亮还没有一统天下(诸葛亮为何没有统一三国)(12)

马谡之前并没有绝对的单独打赢一场战争的经验,诸葛亮对自己对马谡都太过自信了。

即使他们排兵布阵万无一失,也要堤防有个万一。战场瞬息万变,如果诸葛亮亲临现场,那么遇到意外也可以临场发挥,随机应变。

马谡是一个人才,可惜诸葛亮用错了他。诸葛亮不应该在关键的时候放弃战役的指挥权。

诸葛亮对自己的眼光太过自信,对马谡也太过自信了。

毛泽东同志有一处不明,史料记载,每有出战,诸葛亮都会留在军中进行指挥。但是不知为何,马谡这一战,诸葛亮缺席了。

为什么刘备有了诸葛亮还没有一统天下(诸葛亮为何没有统一三国)(13)

要知道,街亭虽小,却是通往汉中的咽喉要道。

“如果失掉街亭,我军必败。”

曹操拿下街亭就可以占据有利地形,对关中出兵。

刘备集团拿下街亭就可以反攻北伐。

就是这么一场至关紧要的战役,诸葛亮启用了毫无独当一面经验的马谡,并且没有临场督战。此举太过于冒失了。

为什么刘备有了诸葛亮还没有一统天下(诸葛亮为何没有统一三国)(14)

罗贯中在名著里对诸葛亮的失误进行了完美的掩饰,但是只能骗过门外汉,骗不过内行。

《隆中对》有这么一句“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诸葛亮自认自身的才能可以和管仲、乐毅比肩。

管仲和鲍叔牙的友情故事千古流传,管仲的才干则知之甚少。

管仲是奇才,春秋时期已经懂得发动贸易战兵不血刃削弱敌国的力量。

管仲建议齐桓公带头穿“缇”,一种品质高价格昂贵的丝织品。齐桓公带头,王亲贵族纷纷效仿,街头巷尾都在学,变成了一种潮流。

为什么刘备有了诸葛亮还没有一统天下(诸葛亮为何没有统一三国)(15)

老百姓看到了商机,想进入这一行赚大钱。没想到管仲下令,齐国人不允许从事这一行,只允许从别国进货。

鲁国人和梁国人看到了商机,连粮食都不种了,都钻进了这一行。齐国的商贩花高价收购。

第二年,鲁国和梁国出现粮食危机,齐国拒卖粮食给他们。鲁国人和梁国人纷纷逃难到齐国,管仲下令带他们去开荒。

管仲将此举复制到楚国身上,楚国原本气势汹汹不服气。粮食危机爆发后,楚国扛了三年认怂了。

为什么刘备有了诸葛亮还没有一统天下(诸葛亮为何没有统一三国)(16)

管仲在位之时,齐国国力强盛。临终前,为齐桓公分析可用之人,真知灼见,字字珠玑,可惜齐桓公没有听,死状凄惨。

乐毅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大将,带领5个国家的联军攻打齐国,攻下了70多座城池。

诸葛亮自比管仲和乐毅,是想要效仿他的偶像,建功立业。

只不过,诸葛亮既没有管仲的足智多谋、识人之明,军事才干也比不上乐毅。

毛泽东同志指出了诸葛亮不能统一三国的根本原因。

为什么刘备有了诸葛亮还没有一统天下(诸葛亮为何没有统一三国)(17)

毛泽东多次提出同志们要学习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要有这一份精神。

尽信书,不如无书。毛泽东同志从来不搞个人崇拜,即使罗贯中把诸葛亮写得“神乎其神”并且掩盖他的失误,行家里手还是能透过层层迷雾看清掩盖在背后的真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