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邦林
【作者简介】陈邦林,四川省散文学会、游仙区作家协会会员,喜欢文字,小说、散文、诗歌等作品散见多种媒体,有散文、诗歌作品获奖。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陕西十大怪中有“姑娘不对外”的说法,大概的意思就是本地姑娘不对外地出嫁,那么,陕西的姑娘为什么不愿外嫁?有什么历史渊源?陕西女子到底如何?今天,他们的这一习俗是否得以改观?面对这一连串的问题,我们不妨慢慢道来。
——三秦自古胭脂红
或许是三秦这片土地上皇室贵胄多的缘故吧,陕西自古盛产美女。四大美女之一的貂婵便是陕北米脂人,即米脂的婆姨。其沉鱼落燕的美貌,委实给陕西的女子争了脸面,民间就有“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之说法。
周朝时期的褒姒是陕西汉中人,虽说留下了“烽火戏诸侯”的典故,但她那凄婉忧伤的故事,实在让人同情。
历史上,陕西的才女、史学家班昭(49~约120),其兄班固死时,所撰《汉书》尚未完稿。班昭和马续奉和帝之命,分别续补了八表及天文志。因其文史兼通,才华出众,深得和帝及邓太后恩宠,常被召入宫中,为皇后诸贵人讲学,为人所称道。
(班昭)
才女薛涛琴棋书画无有不精,留下名满天下的“薛涛笺”。据史载,薛涛字洪度,长安人。随父宦居蜀中,自幼聪颖好学,才智出众。父丧后,因家贫,十五岁编入乐籍。她能诗善文,又谙练音律,得当时西川节度使韦皋的赏识,能出入官府,曾做过校书郎,时称女校书。她留诗五百首,著名诗人元稹、白居易、令狐楚、裴度、杜牧、刘禹锡、张籍等对她十分推崇,并写诗互相唱和。
(薛涛)
奇女子苏蕙把自己对夫君的思念表达得那样完美、典雅,充分显示陕西女子的灵秀聪颖之气。
苏蕙字若兰,是陈留县令苏道质的三姑娘。她从小天资聪慧,三岁学字,五岁学诗,七岁学画,九岁学绣,十二岁学织锦。及笄之年,已是姿容美艳的书香闺秀,提亲的人络绎不绝,但所言皆属庸碌之辈,无一被苏蕙看上。十六岁那年,跟随父亲游览周原名刹阿育王寺,在寺西池畔看到有位英俊少年仰身搭弓射箭,弦响箭出,飞鸟应声落地;俯身射水,水面飘出带矢游鱼,真是箭不虚发。池岸有一出鞘宝剑,寒光闪亮,压着几卷经书。她顿生仰慕之情,攀谈中,知少年即是窦滔。遂于前秦建元十四年(374)结为夫妻。
(苏蕙)
窦滔后因被奸臣忌功嫉能,谗言陷害,被判罪徒放流沙(今新疆白龙滩沙漠一带),临别时,他们在阿育王寺北城门外海誓山盟,挥泪告别。苏蕙表白对窦滔的忠贞不渝的爱情,等他回来团圆,海枯石烂不变心,誓死不改嫁。窦滔后被苻坚起用为安南将军,随其子尚书令苻丕攻占东普襄阳。窦滔宠爱一歌舞妓赵阳台,此事被留在家乡的苏蕙得知,悲愤哀怜,月夜空帐,孤寂怨恨,吟诵成诗七千余首,情丝绵绵织绣成八百余字的锦绣回文图,名曰《璇玑图》,寄于负心的窦滔。窦滔读到这些情意真挚悲切的诗文,良心发现,痛恨行为之不检,遣离赵阳台归关中,具备车舆迎接苏蕙到襄阳,从此夫妻情好如初。
(张馨予版梁红玉)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在非常时刻,陕西女子中也不乏英杰,宋代名将韩世忠夫人梁红玉,擂鼓破金军,至今在民间广为流传。
另一位巾帼英雄花木兰,也是被认定是延安女子的。至今,延安的万花山下,还有这位女英雄的陵墓和她曾经跑马射箭的演武场。这位代父从军的奇女子,把忠孝等大义气节发挥得淋漓尽致。
(花木兰)
《陌上桑》中的罗敷,大概是关中人,其实,她不过就是一位让那些挑担的、走路的、耕地的人都驻足侧目、都沉浸在忘情忘神状态的村姑罢了,那外在于内在之美,无不让人称颂。
——十三省的女儿呀,唯有那蓝花花好
“五谷里那个田苗子,惟有高粱高;一十三省的女儿呀,唯有那蓝花花好。”这句民歌是对陕北女子的赞美。而今,我们来看看现实中的陕西女子。
记得前段时间网络上流传着一段顺口溜:“西安女子嘴巴好,伶牙俐齿多逍遥。延安女子心肠好,家里再穷不会跑。汉中女子气质好,水多皮嫩不出老。咸阳女子素质好,不会围着老公吵。临潼女子思想好,宁愿自己三班倒。安康女子身材好,出水芙蓉不显老。渭南女子水色好,晚上羞得象小鸟。宝鸡女子眼神好,没得钱来你别找。榆林女子手艺好,缝衣补裤手最巧。铜川女子教养好,贤良淑德起得早。商洛女子能力好,精打细算天天跑。”
(长安水边多丽人)
自古道“长安水边多丽人”。如今,陕西依然美女如云。这里的女人吐蕊怒放红似火,有国色天香的风姿;这里的女子安静恬淡,柔媚可人,举首投足都能明白地显出气质来,让你感到一种真情与气韵的随意流露;这里的女人爱美,懂得美在自然和气质,稍稍装扮一下便能自成一格,并不显山露水,但山水之韵均在;这里的女人气若幽兰,徐徐地袭来,沁入你的心脾肺,让你忘她不得。
“秦中自古帝王都”。陕西的女子在浓得化不开的古雅之风熏陶下,出落而成,娴雅优容。她们知书达理,安娴不迫,举止从容,进退得当。
有人说,陕南的女子得山水之灵气,灵秀万端。“陕南的姑娘一枝花”——生长在陕南山区的姑娘像花朵一样美丽。
有人说,陕西女子温婉多情,娇柔多眉,不拘小节;也有人说陕西女娃豪爽大气,那么,到底陕西女子是怎么样的?
我说,陕西女子是传统的国画,颇具传统国画的神韵,初看平平淡淡,但运笔用墨颇显功底,意蕴悠远,读之愈久,则愈见其风韵。他们不仅心灵,而且手巧。
(长安水边多丽人)
在关中,有一句民间俗语说得好:“东湖柳、女人手”。这就是赞美他们那双巧夺天工的手。关中女性在农闲时,把麦杆泡软,编草帽、编蒲篮、编草垫,白生生的如玉的麦杆,在她们的手里流出,出息成一件件的工艺品。
而陕北女性,几乎个个是剪纸的高手。她们一把剪刀,剪出了生命的最本质的欢乐与忧愁,剪出了最大胆最热烈的想象。凭借着一把剪刀,他们有的人就代表中国妇女,走向世界艺术的殿堂。
还有那闻名中外的陕西民间布贴画、蜡染、泥塑、刺绣多出自陕西女子之手。
陕西的女子爱得深沉、含蓄。“荞面饸饹羊腥汤,死死活活相跟上”。陕西女子的爱情,也有这里民俗风情厚重的特色。在著名导演吴天明摄制的电影《人生》中,陕北姑娘巧珍站在村口,把玩着长长的辫梢坦荡地唱出“一对对毛眼眼望哥哥”,荡气回肠,所传递出来的柔情,决不亚于“梁祝”。
陕西女子的美,在于“清水初芙蓉,天然去雕饰”。第三届CCTV电视模特大赛上有这么一个镜头,一个陕西的选手这样说,“我追求时尚,我喜欢模特这个职业,站到这个舞台上,大家就像是看到了美丽的西北,因为我代表西北。”就是这么平淡、没有一丝虚情假意的修饰,但她的真诚赢得了评委和观众的一致好评。
其实,陕西分为陕南、陕北、关中三大片,其中数关中地区土地肥沃,而自古这里就粮食充足,不需要太多的艰辛就可以收获充足的粮食,所以,关中的男人相对来说比较闲适,素有“八百里秦川养了一群懒汉”之笑谈。而陕西的女人却是极其本分和勤快的,他们很小就会做女工,印象最深的就是绣鞋垫,情窦初开的少女会用彩色的丝线一针一线的在上面锈上鸳鸯、莲花以及可以代表自己相思和祝福的图送给自己的心上人。
陕西女人非常注重自家的灶台,有句俗语说得好:“看这个女人勤快不勤快,看看她家的灶台就知道。”
——姑娘好啊不对外
陕西民间皮影戏《迎亲》讲的是:“长安建都十几代,人杰地灵春常在,风调雨顺生活好,陕西姑娘不对外”的故事,它表现的是陕西人嫁姑娘的一个场景。
古老的习俗:千百年来,陕西人习惯就近嫁女,自家的姑娘一般都会嫁到本村或者邻村,几乎没人会把姑娘嫁到陕西以外的地方。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陕西人特有的婚俗观念和婚俗习惯――姑娘不对外。
原因之一:说起来很奇怪.陕西人非常的恋家,女儿家绝对是不愿意远嫁的。过去,孩子的婚姻往往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老人认为嫁给本村小伙知根知底,不会吃亏上当。那时候老人都是这思想,把娃放到跟前,地里都有农活,相互能帮上,娃儿在身边也可以给自己防老,关键时能照顾得上。
原因之二:八百里秦川,土地肥沃,千百年来是风调雨顺,很少有大的灾荒,吃饭一般不存在问题。而解放前,陕西周边的地区时常发生灾荒。外来的流民、难民进入陕西,那些灾荒难民一进入陕西,陕西老百姓就觉得:哎呦,这个外地人就是这么生活的呀,这么不稳定的呀?我们怎么放心把姑娘嫁到他那地方去呢。所以,自古陕西衣食无忧,很少有天灾人祸,父母怎么会把姑娘嫁到外地去受苦呢。
此外,陕西又是帝王建都之地,相对于外地,陕西人骨子里有天然的自豪感。而交通、通讯等因素也制约了陕西人与外界的交流,在这种情况下,有些陕西人就把自己给封闭起来了。
说起陕西的这个习俗,不由得想起五六十年代流传在新疆的一句顺口溜:“兵团姑娘不对外。”这里说的是兵团的姑娘不愿嫁到外地去。通过这一点反映了兵团人热爱兵团、兵团姑娘更喜爱兵团中那些一身戎装、为边疆生产投入火热青春的小伙子的爱情观吧。
——时移世易,来去自由随她便
随着时代的变迁,姑娘不对外,本村小伙娶本村姑娘大多是过去的事情了。如今,“姑娘不对外”的老观念已经慢慢变成了老黄历。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陕西与外界的交流不断增强,陕西姑娘嫁到外省的,外地姑娘嫁到陕西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不仅如此,陕西小伙娶外国媳妇,陕西姑娘嫁外国小伙子也不算是什么稀罕的事了。
陕西人婚恋观念的转变,折射出的是陕西经济、文化的大发展,也见证着陕西与外界的交流更加紧密。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陕西人不再封闭保守,陕西人的胸襟变得越来越宽广,陕西人的思想观念也越来越包容,越来越开放。
(陕西“十大怪”)
新篇推荐:梦回长安:月下我吹笛,你舞霓裳衣欢迎访问头条号《悦读圈》
投稿邮箱:
499020910@qq
125926681@qq
顾问:朱鹰、邹开歧
编辑:洪与、姚小红、邹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