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答:由马克思创立的,为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一门科学2. 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3. 马克思主义鲜明的特征科学性、革命性、人民性、发展性、实践性4. 世界观世界观是人类对整个世界的总体把握和根本观点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的两个基本问题:哲学的两个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问题,即物质精神问题,思维存在问题构成了全部的哲学问题其一,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划分了两大阵型,唯物/唯心其二,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问题,即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5.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变化的哲学范畴,物质决定意识,世界一统于物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与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体现在:一、 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二、 意识具有创造性三、 意识具有指导社会实践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四、 意识具有调节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6. 事物普遍联系的哲学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万物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普遍联系促进事物发展,联系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联系是指事物内部与事物之间具有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具有客观性,条件性,多样性,普遍性的特点马克思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哲学理,要求我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具体联系7. 发展的哲学理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的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原因有三:一, 就新事物与环境关系而言,新事物的结构和功能更能适应变化的环境和条件;二,就新旧事物关系而言,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三,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更能获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哲学专业必修课?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哲学专业必修课
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答:由马克思创立的,为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一门科学。2. 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3. 马克思主义鲜明的特征科学性、革命性、人民性、发展性、实践性。4. 世界观世界观是人类对整个世界的总体把握和根本观点。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的两个基本问题:哲学的两个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问题,即物质精神问题,思维存在问题构成了全部的哲学问题。其一,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划分了两大阵型,唯物/唯心其二,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问题,即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5.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变化的哲学范畴,物质决定意识,世界一统于物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与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体现在:一、 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二、 意识具有创造性三、 意识具有指导社会实践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四、 意识具有调节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6. 事物普遍联系的哲学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万物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普遍联系促进事物发展,联系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联系是指事物内部与事物之间具有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具有客观性,条件性,多样性,普遍性的特点。马克思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哲学理,要求我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具体联系。7. 发展的哲学理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的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原因有三:一, 就新事物与环境关系而言,新事物的结构和功能更能适应变化的环境和条件;二,就新旧事物关系而言,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三,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更能获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8.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辨证关系原理定义矛盾: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与事物之间对立统一的哲学范畴。同一性: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矛盾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联系和区别相互联结,相辅相成,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区别:矛盾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发展。作用体现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同三矛二同一性: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是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的,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发展;二,矛盾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引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三,矛盾同一性规定着事物存在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事物之所以能够转化,是因为事物内部存在相互贯通的性质。矛盾斗争性作用:一,矛盾双方相互斗争促进双方力量变化,竞相争高,此消彼长,造成一方力量发展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提供条件;二,矛盾斗争性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性力量。9.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世界万物,贯穿一切事物发展的始终。特殊性:特殊性是指每个具体事物的矛盾,每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各个阶段各有不同。关系一,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区别。二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相对与绝对的关系。二,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依存。矛盾普遍性包含特殊性,矛盾特殊性包含体现普遍性。三,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意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同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中共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实现革命、改革、建设新的胜利。10. 质变量变辨证关系原理一, 质变是量变的必要准备。二,量变是质变的必然结果。三,质变量变相互渗透。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局部的阶段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又有新质在量上的扩张和旧质在量上的收缩。方法论质变量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式和飞跃式的统一。11. 认识与实践的辨证关系原理定义:实践是人能动的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认识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
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二、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三、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总结:认识的本质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最科学的回答。
12. 认识的两个能动飞跃
在实践基础上,认识活动由感性能动的飞跃到理性,这是认识的第一次能动飞跃。
从实践到认识,“认识活动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由思维到存在”,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飞跃。
13.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3 4)
定义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物质生产方式等。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关系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是辨证统一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与社会存在。
一,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客观来源
二,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物质交往的产物
三,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
特:社会意识有它自己的个性
一,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性和不平衡性
二,社会意识内部各形式之间相互作用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能动的反作用
四,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人们实践活动实现的
总结: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辨证关系原理,对树立科学历史观,和指导思想文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14.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及其原理
定义
生产力是人类通过生产实践所形成的影响和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简言之,生产力是物质力量)
生产关系是人类通过物质生产所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简言之,生产关系是经济关系)
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不可切割相互影响的,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构成社会生产方式。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者的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在二者的矛盾运动。
总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辨证关系原理,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5.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
定义
经济基础是指由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二者是辨证统一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反作用可能导致两个结果
当它为适合社会生产力发展所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力量。反之,就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消极力量。
总结: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矛盾运动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内在联系,构成了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16. 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定义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基本规律,这一规律的主要内容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
形式体现:商品价格量围绕着价值量上下波动
作用体现:
一,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的分配比例。
二,自发刺激社会生产力发展
三,自发调节收入分配
后果:一,导致社会资源浪费;二,阻碍社会技术进步;三,导致收入两极分化。
17.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简言之,一创立,二揭示,三深化)
其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创造了条件。
其二,揭示了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为从物与物背后揭示人与人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其三,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对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指导作用
深化
其一,深化对创造价值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做出了新的界定。
其二,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发挥的作用。
其三,深化对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的认识。
18. 资本积累的理论
定义: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就是资本积累
本质:资本积累的本质就是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与统治。
规模: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资本积累的规模取决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以及资本家所垫付的资本大小(后果必然加剧社会两极分化,使大量财富聚集到少数人的手中,使大部分人拥有社会财富较少部分)。
总结:资本积累不但是社会财富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而且还是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产生的根源。
19. 资本循环的理论(一定、三阶、二进、一总)
定义:资本循环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变化,又回到出发点的形式。
三阶段:
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需要经过三个不同的阶段,依次执行三种不同的职能。
第一个阶段,购买阶段,属于商品流通过程,产业资本执行货币职能。
第二个阶段,生产阶段,在这个阶段生产资料与劳者结合生产物质财富并使资本得到增殖,产业资本执行生产资本职能。
第三个阶段,售卖阶段,在这个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商品资本职能。
二进:
产业资本的运动必须具备两个前提
一, 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并存。
二, 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时间上继起。
总结:产业资本的连续循环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也是三种职能的循环。
补:20.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
定义: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从质上看,人民群众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从量上看,人民群众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作用体现
其一,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发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在创造历史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的发展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
其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其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其四,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到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总结: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要求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