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历经千年风雨依然屹立,中华民族也将一如既往大步向前,迈入新时代。
有“天下第一雄关”的嘉峪关位于明长城的最西端,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关口,也是古代出关的必经之路。明初为抵御日益强大的吐蕃而修筑,嘉峪关修筑的奇特之处更在于在缺水的荒漠地区能做到用水充足。相传,在明代弘治年间,由兵备道李端澄负责修建嘉峪关。当时的嘉峪关是天苍苍,野茫茫,前看戈壁滩、后看鬼门关的地方。要在这样一个不毛之地建一座关城,再加上建筑材料的奇缺,难度是非常大的。负责建关的李端澄,招募了全国数百名能工巧匠让大家献计献策。有一位聪明的建筑师易开占,提出要想节省材料必须先绘出整个关城的图样,根据图样制作出小模型,然后再按比例放大,就会精确计算出全部用料。易开占经过运算,算出关城全部用砖共九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块。负责修建关城的官员,如数给易开占运来了这么多砖。他当即说道:“好,你说多少就是多少,我一块不少的给你,若是到时候多一块少一块我定当饶不了你,我必定禀报上级砍了你的头,你的这群工匠们就等着被罚去边疆做苦役。到了竣工那天,工匠们都欣喜万分,经过长时间的努力,这座雄伟的建筑终于完工了。可此时,一名工匠却捧着一块剩余的砖交到易开占手中,这可吓得众人满头大汗。这时监事工头也闻讯赶来,要将易开占拉下去砍头。只见易开占从容的拿着砖头走向城头阁楼处,大声的说道;“此乃定城砖,若无此砖,此关不保!”而那工头也只好灰溜溜的离开。
嘉峪关关城在嘉峪关市区西南6公里处,位于嘉峪关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地势最高的嘉峪山上,城关两翼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向北8公里连黑山悬壁长城,向南7公里,接天下第一墩,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主宰,自古为河西第一隘口。嘉峪关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成重叠并守之势,与长城连为一体,与远隔万里的“天下第一关”山海关遥相呼应,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的军事防御体系。1961年3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而得有“天下雄关”、“连陲锁阴”之称。陈运和诗云:“从山海关跋涉过来的著名史诗 向西,向西,直到这儿步履中止 万里长城的句号述说着过去 那高踞海拔1700多米的伟大功绩 并城北倚的马鬃山抖动古老记忆 都市南依的祁连山雪映亮崭新世纪 远行的驼铃敲响戈壁景观 历代的蹄迹回报边疆警惕 ”。
2021年初推出的电视剧《山海情》讲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西海固的人民和干部们响应国家扶贫政策的号召,完成易地搬迁,在福建的对口帮扶下,通过辛勤劳动和不懈探索,将风沙走石的“干沙滩”建设成寸土寸金的“金沙滩”的故事 。有人评论道:不夸张地说,《山海情》可能是我们看过的最“苦”的电视剧。故事发生的地方——宁夏西海固,这里在1972年就被联合国粮食署评为地球上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西海固以“苦瘠甲天下”声名远扬。
大地把最艰涩难读的一个章节留给了黄土坡上的人民,生在漫天飞沙,眠于一捧尘土。一望无际的黄土地中,西海固的人民就像飞扬的一粒粒黄土,掰开来,半颗在喊饿半颗在喊渴。西海固被形容为“天上无飞雀,地上不长草,风吹沙石跑”的不毛之地。
西海固,就是1953年成立的西海固回族自治区,下辖西吉 、海原 、固原三县—— 取三县名称首字,即为“西海固”,在当时,还属于甘肃省管辖,此后行政区划几经变迁, “西海固” 变成了 宁夏南部山区 的代称。范围包括固原地区的西吉县、海原县、固原县、泾源县、隆德县、彭阳县六县,以及同心县部分(东部和南部),不是一个标准的行政区划,没有严格的定义。1972年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 这里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带,山高坡陡,雨水稀少,十年九旱。直到七十年代,仍有百分之七十的群众吃不饱、穿不暖,人畜喝的是苦咸水。
水花——聪明,坚韧,外柔内刚,接受现实但不逆来顺受,眼睛里永远闪着希望的光。她就像戈壁上的一株小草,在艰苦的环境里坚强地生长。虽然日子很苦,但只要有一点希望就会努力向着阳光。水花——人如其名,她像穿石的水滴,至刚至柔,也像苦难里开出的花,愈是风吹日晒,愈是不折不挠。这不就是中国人勤劳智慧的写照吗?!
张承志在其《大陆与情感》一书的《离别西海固》章节中这样说:“西海固,若不是因为我,有谁知道你千山万壑的旱渴荒凉,有谁知道你刚烈苦难的内里?西海固,若不是因为你,我怎么可能完成蜕变,我怎么可能冲决寄生的学术和虚伪的文章;若不是因为你这约束之地,我怎么可能终于找到了这一滴水般渺小而纯真的意义?”
我们将视野移至萧关。李敬泽在其长篇散文《寻常萧关道》中开篇即如此叙述固原:“如果我是几百年前的将军,我会久久地凝视固原,血与剑与风的固原,马群汹涌的固原,烽燧相望,坚城高垒的固原。在广大的帝国版图上,固原是一个微小的点,但两千年间,任何一个目光锐利的战略家都会一眼盯住这个点。这是帝国的要穴,是我们文明的一处要穴,他无比柔软因而必须坚硬。你的面前是地图,地图上的北方是无边的大漠和草原,骑马的民族正用鹰一样远的眼睛望着南方。南方有繁华的城市、富庶的农村,有无穷无尽的珍宝、丝绸,还有令人热血沸腾的美丽女人。他们耐心的等待着,但是他们终有一天会失去信心,猛扑过来 ,那么,他们的剑将首先指向哪里?你看看地图,一目了然。固原。如果突破固原,整个甘肃就成了被切断的臂膀,而通向中原的门就轰然洞开。固原曾如同帝国的咽喉。”
萧关文化园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萧关,在今宁夏固原东南。六盘山山脉横亘于关中西北,为其西北屏障。自陇上进入关中的通道主要是渭河、泾河等河流穿切成的河谷低地。渭河方向山势较险峻,而泾河方向相对较为平易。萧关即在六盘山山口依险而立,扼守自泾河方向进入关中的通道。萧关是关中西北方向的重要关口,屏护关中西北的安全。萧关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出东南可直驱中原大片沃土,北过黄河直至广阔的大草原,向西可通向甘肃、新疆等辽阔地域。
中央电视台30集大型专题片《走遍关中》,关于萧关的由来、故址和战略地位描述的既形象而恰当:“萧关是一种地名,萧关是一种形态,萧关是一种情节,萧关是一个变数,萧关是一个随着朝代的变化和防御对象的变化而变化的战争防御带”。
《长城》是阿尔巴尼亚著名作家伊斯梅尔·卡达莱的一部中篇小说集。在2005年获得首届布克国际文学奖之后,卡达莱一直是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人选,媒体盛赞其可与海明威、卡夫卡比肩。其作品被翻译为三十余种文字在全球出版,得到了文化界及各国读者的一致好评。《长城》围绕对峙在长城两侧的一位明朝官员和一个蒙古士兵展开。征服了奥斯曼帝国的帖木儿却无法突破明朝的薄弱防线。
小说中这样描述长城:但是当你想到人们不仅会用英勇的虚假光环来粉饰长城,还会把它其余的部分——它的结构、它的高度——想象得与它真正的样子完全不同,你就不会再觉得有什么稀奇了。他们不会自己去看看,尽管长城有的地方建造得的确很高——确实,有时它高得如果你从它的顶端向下看,就像从我们此刻站着的地方往下看,你会感到晕得厉害——但沿着它一直那么走下去,你会看到它大部分都亟待修护,那副惨淡的样子真是可惜。
首领们已经聚集在忽里勒台,帖木儿可汗的命令已经抵达。“千万不要冒险越界到另一边,”上面写道,“因为那样你们将万劫不复。”可是越不让我去,我反倒越想跨过去看看那里的城镇和那里的女人,听说她们在锃亮的镜子中能变成两个人,除了一层他们称之为丝绸的薄纱什么都不穿,女人的快乐夹缝比蜂蜜还要甜美,可这些该死的石头堆不让我过去,它阻碍着我,压抑着我,真想用短剑将它刺上几下,虽然我也清楚,铁器对它不起什么作用,因为两天前的地震它都能经得起。当颤动的大地和那石墙在彼此较量的时候,我在震动中高呼:“你是唯一能让它倒下的!”可最终还是没有什么作用,城墙胜出了,它让地震偃旗息鼓。
民间还流传着“帖木儿诅咒”的传说。二战初期,苏联考古学家格拉西莫夫等受斯大林委托,前往乌兹别克斯坦发掘帖木儿及其家族的陵墓。1941年6月19日,格拉西莫夫一行人不顾撒马尔罕宗教领袖及陵墓管理者Masood Alaev(此人声称刻在帖木儿棺椁上的一句铭文说:“当我从死亡中复活,世界将为之颤抖。”)的劝阻,执意打开了帖木儿的棺椁,并根据帖木儿的头骨绘制了他的肖像。 帖木儿身高173厘米,在他那个时代已经很高了。而且通过对遗骸的检查,还证实了史料中关于帖木儿瘸腿,右臂因受伤而萎缩的记载。他膝关节的形状表明他一直保持双腿弯曲,有明显跛行的情况。据说棺椁中另一处的铭文写道:“无论是谁打开我的坟墓,都会释放一个比我更可怕的入侵者。”(Whomsoever opens my tomb shall unleash an invader more terrible than I.)而就在挖掘进行的3天后,纳粹德国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发动“巴巴罗萨计划”,苏联卫国战争爆发。
尽管与格拉西莫夫关系密切的人声称这个故事是捏造的,但这个故事仍广为流传。1942年11月,苏联人根据伊斯兰传统重新安葬了帖木儿。此时恰逢红军发动“天王星行动”,取得了很大的战果。
甘肃酒泉因“城下有泉,其水若酒”而得名。西汉东方朔的《神异经》里写:“西北荒中有玉馈之酒,酒泉注焉,广一丈,长深三丈,酒美如肉,澄清如镜。上有玉樽、玉笾,取一樽,一樽复生焉,与天同休无干时。石边有脯焉,味如獐鹿脯。饮此酒,人不生死,一名遗酒。其脯名曰追复,食一片复一片。”因为这篇文章,酒泉逐渐被大家认为是“城下有泉,其水若酒”的地方。民间传说里“酒泉”这个名字和西汉的年轻将领霍去病有关。汉武帝时期,大将霍去病攻打匈奴胜利归来后,汉武帝赏赐给霍去病一坛御酒,霍去病为了和将士同饮就把酒倒在一条溪里,全军将士共同饮用。由此酒泉得名。
酒泉作为古代西部边塞的军事重镇,蜿蜒起伏的长城遗迹,高低错落的长城烽燧,闻名遐迩的关塞要隘,铺陈于酒泉亘古苍茫的戈壁大漠上,向历史和未来诉说着它们曾有的辉煌与悲壮。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出自西汉名将陈汤给汉元帝的上书,是表明击退北匈奴郅支单于的功绩 。这句话是诛杀完郅支单于后说的而不是诛杀前所说。陈汤,(?—约前6)字子公,汉族,山阳瑕丘(今山东兖州北)人,西汉大将。西汉元帝时,他任西域副校尉,曾和西域都护甘延寿一起出奇兵攻杀与西汉王朝对抗的匈奴郅支单于,为安定边疆做出了巨大贡献。陈汤给汉元帝上书的原文是:“臣闻天下之大义,当混于一,昔有唐、虞,今有强汉。匈奴呼韩邪单于已称北藩,唯郅支单于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为强汉不能臣也。郅支单于惨毒行于民,大恶逼于天,臣延寿、臣汤将义兵,行天诛,赖陛下神灵,阴阳并应,天气精明,陷阵克敌,斩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悬头槀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在看看另一位英年才俊霍去病和他的经典之战——“漠北之战”。《汉书· 霍去病传》曰:“ 骠骑将军去病率师躬将所获荤允之士,约轻赍,绝大幕,涉获单于章渠,以诛北车耆,转系左大将双,获旗鼓,历度难侯,济弓卢,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元狩四年春,汉武帝命卫青、霍去病率几十万雄兵,分两路横渡大漠追歼匈奴。霍去病率兵突入匈奴腹地2000余里,与匈奴左贤王遭遇,霍去病斩首七万余,而后乘胜挥军北进,直到大漠深处的狼居胥山。到此山下,强敌远遁,放眼四顾,悲风扬沙。霍去病命人堆土增山,然后他登临山顶,南面中原设坛祭拜天地,并在山上立碑纪念,以示此地纳为汉家疆土。“封狼居胥”成语即来源于此,以此作为对将军们最大战功的旌表。经此一战,"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
其实在漠北之战前,还有河西之战等也取得了极大成功,匈奴曾为此悲歌:
“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祁连山美景 图片来源于搜狐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中国国家地理记载:祁连山对中国最大的贡献,不仅仅是河西走廊,不仅仅是丝绸之路,不仅仅是引来了宗教、送去了玉石,更重要的是祁连山通过它造就和养育了冰川、河流与绿洲做垫脚石和桥梁,让中国的政治和文化渡过了中国西北海潮的沙漠,与新疆的天山握手相接了,中国人在祁连山的护卫下走向了天山和帕米尔高原。据说张掖之名是取“断匈奴之臂,张中国之掖(腋)”之意,河西走廊就是中国之臂,它为中国拽回了一个新疆。
中国国家地理(2006年第3期)曾就祁连山对中国的意义有着这样的描述:东部的祁连山,在来自太平洋季风的吹拂下,是伸进西北干旱区的一座湿岛。没有祁连山,内蒙古的沙漠就会和柴达木盆地的荒漠连成一片,沙漠也许会大大向兰州方向推进。正是有了祁连山,有了极高山上的冰川和山区降雨才发育了一条条河流,才养育了河西走廊,才有了丝绸之路。然而祁连山的意义还不仅于此。
站在祁连山下重读席慕容《长城谣》肯定年够有不一样的感受:
《长 城 谣》
席慕容
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
尽管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
多少个隘口有多少次的悲欢啊
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
蹲踞在荒莽的山巅
冷眼看人间恩怨
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
写你不能成篇
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
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
有你千年的面容
有你的云 你的树 你的风
敕勒川 阴山下
今宵月色应如水
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
流进我不眠的梦中
特邀作者: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 院长周庆富
责编:李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