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5年)
魏的先世,是毕公高的后代。毕公高与周同姓(昭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14年)《左传》:“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按:武王克商,首封尚父,而后周公、召公、叔鲜、叔度,余各以次受封。有周公时封,有成王时封。本书举其大略,以武王克商,故多推本武王。其实陆续受封者多。毕公高当亦武王后所封。“毕”,在今陕西咸阳。)。武王伐纣之际,封高于毕,因此以毕为姓。后来封爵中断,毕氏后代,成为平民,或定居中国,或寄籍夷乡。毕氏后代毕万,在晋献公朝中做官(闵公元年(公元前661年)《左传》:“晋侯作二军。公将上军,大子申生将下军。赵夙御戎,毕万为右。”)。
晋献公十六年(公元前661年),赵夙(晋国大夫,与秦共祖,嬴姓。毕万于晋献十六年伐霍、耿、魏之役,受封于魏,为魏大夫,是晋卿魏氏始祖。)驾驭戎车,坐于车左,毕万手执干戈,立于车右。二人护卫献公出征霍(在今山西霍县西南)、耿(在今山西河津南,汾水南岸)、魏(在今山西芮城北)。三小国破灭之后,献公把耿封赐给赵夙(姬姓,或谓嬴姓,始封不详),把魏封赐给毕万(姬姓,西周初分封国),任命二人为大夫。晋掌卜大夫郭偃说:“毕万的后代必定会昌大。万是满数,魏乃巍巍盛名。如此开始封赏,是天意替他创始基业。天子统驭兆民,诸侯统驭万民。今名声如此之大,又与满数契合,一定能得到民众的拥护。”早年,毕万占卜在晋做官的吉凶。卜到“屯卦”,变而为“比卦”。辛廖释卜时说:“吉利。‘屯卦’象征艰难与坚固,固则宠禄不衰。‘比卦’象征亲密而得入,入则君臣亲密而无间。哪里找比这更吉利的卦象啊!其后必定蕃绵昌盛。”
毕万受封十一年后(公元前651年),晋献公去世。献公的四个儿子(谓公子奚齐、卓子、惠公夷吾、文公重耳)争夺君位,晋国内乱。毕万的后代蕃衍甚众。依照先世封国之名,称为魏氏。毕万生武子(武子名犨。《世本》云:“毕万生芒季,芒季生武仲州。”“州”与“犨”声近而字异,“州”即“犨”。闵公元年《左传》杜预注:“毕万,魏犨祖父。”即依《世本》。)。魏武子以魏庶子的身份为晋公子重耳做事。
晋献公二十一年(公元前656年),武子随从重耳流亡在外(僖公二十三年(公元前635年)《左传》:“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从者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注:“武子魏犨。”按《诸侯年表》,晋献公二十一年,重耳奔蒲。二十二年,重耳奔狄。蒲为晋邑,狄则异邦,故出亡应在晋献公二十二年)。十九年后返回晋国,重耳即位,是为晋文公。文公任命魏武子承袭魏后,封他为列大夫,治所在魏邑。武子生悼子。魏悼子迁移治所至霍。悼子生魏绛。魏绛在晋悼公朝中做官。
悼公三年(公元前570年),会盟诸侯。悼公弟杨干指挥的队伍阵容不整饬。魏绛戮杀杨干的仆人以示儆戒(襄公三年(公元前570年)《左传》云:“魏绛戮其仆。”(《晋世家》同)即戮杨干之仆也。“僇”,通“戮”。魏绛时为晋中军司马。)。悼公生气,说:“盟合诸侯本是晋国的光荣,今当场羞辱我弟!”悼公将诛杀魏绛,有人谏劝悼公,悼公才作罢。后来终于授魏绛以国政(《晋世家》云:“公卒贤绛,任之政。”),命他处理和戎、翟的关系,戎、翟纷纷亲近归附晋国(戎即山戎,多居山区,亦称北戎。时活动于山西太原一带。后迁至河北玉田西北无终,即无穷)。
悼公十一年(公元前562年),悼公说道:“自我任用魏绛以来,八年之中,多次与诸侯盟会(襄公十一年(公元前562年)《左传》、《国语·晋语》“九合”作“七合”。说者云:“鲁襄五年(公元前568年),会于戚;七年(公元前566年),会于鄬;八年(公元前565年),会于邢丘;九年(公元前564年),同盟于戏;十年(公元前563年),会于柤;十一年(公元前562年),会于亳城北,又会于萧鱼也。”按“九”之为言多,是虚数。),戎、翟和好相亲,都是魏子的功劳。”赐赏魏绛女乐歌钟(据《左传》、《国语》,晋悼公赏赐魏绛女乐八人、歌钟一肆)。魏绛再三谦让,然后才接受赏赐。魏绛把治所迁至安邑(故城在今山西夏县东北十五里)。
魏绛逝世,谥为昭子(徐广曰:“《世本》曰庄子。”按当是“昭子”、“庄子”两谥)。魏绛生魏嬴。魏嬴生魏献子(《索隐》引《世本》云:“献子名荼。荼,庄子之子,无魏嬴。”梁玉绳曰:“《世本》以献子为庄子之子。杜注《左传》亦云:庄子绛,献子之父。韦注《周语》云:献子,魏绛之子舒也。”)。魏献子在晋昭公朝中做官。昭公去世(前526年),六卿(韩、赵、魏、范、中行、知氏)的势力强盛,晋公室渐趋式微。
晋顷公十二年(公元前514年),韩宣子(韩献子子,名起)告老,魏献子执掌国政(魏荼。梁玉绳曰:“《左传》宣子卒,非老也。”按昭公二十八年《左传》:“秋,晋韩宣子卒,魏献子为政。”大凡连绵词有同义之例,如“能”、“耐”,“禽”、“杀”之类,“能”即“耐”,“禽”即“杀”。“老”、“死”古亦同义。韩宣子之死,《魏世家》曰“老”,《左传》曰“卒”,是其例矣。)。晋宗族祁氏(祁傒之孙祁县,盈)、羊舌氏(叔向之子杨食我,亦称羊舌食我)两家起内讧,六卿趁机诛灭他们。没收他们的封邑分为十县(昭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14年)《左传》,祁氏之邑为邬、祁、平陵、梗县、涂水、马首、盂七县。羊舌氏之邑为铜鞮、平阳、杨氏三县。共计十县),六卿各派自己的子弟为十县县大夫(据昭公二十八年《左传》,司马弥牟为邬大夫,贾辛为祁大夫,司马乌为平陵大夫,魏戊为梗阳大夫,知徐吾为涂水大夫,韩固为马首大夫,孟丙为盂大夫,乐霄为铜鞮大夫,赵朝为平阳大夫,僚安为杨氏大夫。除魏戊、知徐吾、韩固、赵朝为六卿庶子外,其余皆非六卿子弟)。魏献子与赵简子(赵鞅,一名志父,谥“简”,又称赵孟)、中行文子(荀寅,谥“文”,故称中行文子)、范献子(范吉射,亦称士吉射,谥“昭”,又称范昭子)同时担任晋卿。
其后十四年(为晋定公十二年(公元前500年)。按:《鲁周公世家》云:鲁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定公与齐景公会于夹谷,孔子行相事”。此与定公十年《左传》及本文“其后十四岁”说合。惟“孔子相鲁”,实指齐、鲁会盟时,孔子行傧相事,非为鲁国相),孔子在大国会盟时,为鲁行傧相事。
后四年(据《年表》,晋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7年)“赵鞅伐范、中行”,四岁误,应为三岁。),赵简子因为晋阳动乱(《晋世家》曰:“十五年,赵鞅使邯郸大夫午,不信,欲杀午。午与中行寅、范吉射亲,攻赵鞅。鞅走保晋阳。定公围晋阳。”),与韩、魏联合进攻范、中行氏。
魏献子生魏侈(梁玉绳曰:“魏襄子之名,《春秋》经、传作‘曼多’,《公羊传》作‘魏多’,晋、魏《世家》作‘侈’。”按:《世本》献子生简子,简子生襄子。此少简子一代。)。魏侈与赵鞅共同进攻范、中行氏(《晋世家》曰:“荀栎、韩不信、魏侈与范、中行为仇,乃移兵伐范、中行。”)。
魏侈的孙子叫魏桓子(名驹,谥“桓”。据《世本》,“襄子生桓子”。《汉书·古今人表》云:“魏桓子,献子曾孙。”与本文合),与韩康子(名虎,亦作虔。谥“康”。韩简子孙,韩庄子子)、赵襄子(赵鞅之子,名无恤)共同讨伐攻灭知伯,瓜分其土地(名瑶。知氏和中行氏皆出于荀氏,知瑶亦称荀瑶。战国初,晋以知氏为最强,公元前453年为韩、赵、魏三家所灭)。
桓子之孙名文侯魏都(《集解》引徐广曰:“《世本》曰斯也。”按:《古今人表》:“魏文侯,桓子孙。”与本文合。《年表》:“魏文侯斯。”与《世本》合。本文“都”乃“斯”之误。)。魏文侯元年(公元前445年),即秦灵公元年(公元前424年)。魏文侯与韩武子(韩康子子,名启章,公元前四二四年至前四二三年在位)、赵桓子(赵襄子弟,名嘉。公元前四二四年在位,当年卒)、周威王(即周威烈王,考王子,名午。公元前四二五年至前四○二年在位。《史记会注考证》:“周威王三字,旁注混入。”)同时(魏文侯初立之年,《年表》列于晋幽公十四年(公元前424年),即秦灵公元年。《史记索隐》引《竹书纪年》谓为晋敬公十八年。王国维《古本竹书纪年辑校》以《竹书纪年》之“十八”系“六”之误,定魏文侯初立之年为晋敬公六年(前445年)。钱穆定为周定王二十三年,当晋敬公五年(前444年)。杨宽《战国史》定为晋敬公七年(前446年)。魏文侯在位之年,约当公元前446年至前397年。依钱穆《系年考辨》,文侯改元之年(公元前424年),是魏始侯之年)。
六年(公元前419年),修筑少梁城(在今陕西韩城县)。
十三年(公元前412年),派太子击围攻繁(繁扬,在今河南新蔡县北)、庞(今地不详),迁走两城民众。
十六年(公元前409年),讨伐秦国,修筑临晋(在今山西临猗县临晋镇)、元里(在今陕西澄城)二城。
十七年(公元前408年),讨伐中山国(“中山”,国名,先是白狄建鲜虞国,后改名中山。战国初为魏所灭,后又复国。公元前二九六年,赵惠文王三年,赵灭中山。中山故地在今河北平山、灵寿、正定一带。),派子击(魏公子击)留守中山,赵仓唐(《韩诗外传》作“赵苍”,《说苑》作“屈侯附”)为之辅佐。
子击在朝歌(在今河南淇县东北)大街上遇见文侯之师田子方(名无择(见《庄子·田子方篇》)。学于子贡(见《吕氏春秋·当染篇》),受业于子夏之伦(见《儒林列传》),魏文侯友之(见《吕氏春秋·举难》《察贤》,又《说苑·尊贤篇》),引车让道,下车拜见。田子方不还礼。子击问道:“是富贵之人有资格在人们面前摆架子呢?还是贫贱之人有资格在人们面前摆架子呢?”田子方说:“当然贫贱之人有资格在人们面前摆架子。诸侯摆架子就会亡国;大夫摆架子就会亡家。贫贱之人啊,可不在乎,走不到一块,说不到一起,那就远走高飞,前去楚、越之乡,就像扔掉一双趿鞋一样,无所谓,富贵之人能与之相比吗!”子击听了,满脸不高兴地走开。
魏向西进军攻打秦国,打到郑邑而还师。修筑雒阴(在今陕西大荔县)、合阳(在今陕西合阳县)二城。
二十二年(公元前403年),魏、韩、赵列为诸侯(钱穆曰:“余考魏文年代,《史·表》皆误移在后。楚简王八年(公元前424年),正当魏文侯二十三年。今《史·表》误作魏文元年者。《魏世家》云‘魏文以二十二年为侯’,则二十三年乃称侯后之元年。……然则三晋之侯,魏最先,赵次之,韩又次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特赵人始侯之年,其前二十二年(公元前446年)魏已称侯,(按:周威烈王二年,公元前424年。)其后十六年(公元前386年),韩始称侯。(按:周安王十六年,公元前386年。)此三晋称侯之始末也。”(《先秦诸子系年考辨》四三《三晋始侯考》))。
二十四年(公元前401年),秦进攻魏,到达阳狐(在今山西垣曲县)。
二十五年(公元前400年),子击生子(亦书“罃”,《索隐》“击,武侯也。罃,惠王也。”钱穆疑《史记》书二十五年子击生子罃者,是年实子击生)。
子夏(卜商字子夏,孔子弟子。《仲尼弟子列传》云:“孔子既没,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传授文侯经书六艺。文侯礼遇贤者段干木,晋国之大驵(市侩),学于子夏(《吕氏春秋·尊师篇》)。魏文侯欲见段干木,段干木逾垣而避之(《孟子》)。他乘车经过段氏闾巷,往往凭轼俯首,表示敬意。秦曾经要攻伐魏国,有人劝谏说(《淮南子·修务篇》作“司马庾谏曰”。高诱注:“庾,秦大夫也,或作唐。”):“魏王崇贤礼士,国人颂扬他是仁人。上下团结同心,不可轻举妄动。”文侯由此在诸侯间颇享声誉。
任命西门豹为邺都守(在今河北临漳县北,曹魏曾以为都)。河内地区(古帝王之都多在河东河北,故呼河北为河内,河南为河外。河从龙门南至华阴,东至卫州,即东北入海,曲绕冀州,故言河内)政绩显著。
魏文侯对李兑(亦书“李克”,子夏弟子,魏文侯时,克为中山相。《汉书·艺文志》有《李克》七篇,在儒家。《汉书·食货志》有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李悝即李克。《汉书·人表》李悝在三等,李克在四等)说:“先生曾经开导过寡人:‘家境贫寒则思念良妻,国家动乱则思念良相。’今内定的相国人选,不是季成,就是翟璜,二人谁当相国合适呀(文侯欲于公子成、翟璜二人中挑选一人为相,故作此问。文侯卜相,《年表》在文侯二十年(公元前405年))?”李兑回答说:“臣闻位卑之人不应对尊者说三道四,疏远之人不应对亲者妄加评议。臣居宫门之外,不敢承命。”文侯说:“先生当仁不让,不必客气。”李兑说:“您平时没有留心罢了。考查一个人:平居时,看他和哪些人亲近交往。富裕时,看他把钱财花在什么地方。显达时,看他如何选贤与能。困厄时,看他在什么事情上不肯迁就。贫苦时,看他什么钱财不苟取。有此五项标准,完全可以确定相国的人选了,还问我做什么!”文侯说:“先生请回府,寡人心目中的相国有啦!”李兑赶忙出宫,来到翟璜家中。翟璜问道:“听说君王找您商量相国人选,到底谁任相国呀?”李兑说:“魏成子当相国啦!”翟璜不高兴,愠形于色说:“以耳之所闻,目之所见来说,我哪些地方不如魏成子?西河守将吴起是我推荐的。君王甄选治邺人选,西门豹是我保举的(西门豹为邺令,凿渠以利民)。君王策划讨伐中山,主将乐羊是我提拔的(乐羊本中山将,亡而走魏,其子尚在中山,中山人乃烹而杀之。乐羊叛其故国,又亲啜其子之羹,其为人也已忍,不徒中山人恶之,魏人亦多疑之。故中山亡而文侯示乐羊以谤书两箧。文侯之用乐羊,亦就其一时之功,其后不见任使)。攻克中山,无人可任防守之责,(您往守中山,)是我推荐的(《水经注》引李克书:“魏文侯时,克为中山相。”中山为魏别封,而克为之相,“相”即“守”也。此即汉制王国有相之先例)。君王的世子没有师傅,屈侯鲋(《说苑》作“屈侯附”,《韩诗外传》作“赵苍唐”)是我介绍的。我哪些地方不如魏成子?”李兑说:“噢!原来如此。您把我推荐给国君,是为了结伙营私,捞取做大官的资本呀!君王谈起设置相国的事,说:‘不是魏成,就是翟璜,两人谁当相国合适呀?’我答曰:‘君王平时没有留心罢了。考查一个人:平居看他和哪些人亲近交往。富裕看他把钱财花在哪些地方。显达看他如何选贤与能。困厄看他在什么事情上不肯迁就。贫苦看他什么钱财不苟取。有此五项标准,完全可以确定相国的人选了,还问我做什么!’因此知道魏成子是合适的人选。况且,您怎能和魏成子比呢?魏成子食禄千钟,十之九用在结交贤士上,十之一才自己享用。他从东方礼聘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三位贤者,君王尊之为师。您所推荐的五人,备人臣之位而已。您如何能跟魏成子相比呢?”翟璜不好意思,再拜说:“翟璜是个村鄙野人,刚才说的很不像话,愿终身做您的弟子。”
二十六年(公元前399年),虢山崩塌,壅塞黄河(《水经注》曰:“陕城西北带河,水涌起方数十丈。父老云:石虎载铜翁仲至此沉没,水所以涌。洪河巨渎、宜不为金狄梗流,盖魏文侯时虢山崩壅河所致耳。”按:虢山在今河南陕县境)。
三十二年(公元前393年),魏进攻郑国(今河南新郑市),筑酸枣城(在今河南延津北)。魏败秦于注(或作“铸”,在今河南临汝)。
三十五年(公元前390年),齐伐魏,占我襄陵(在今河南睢县)。
三十六年(公元前389年),秦进犯魏之阴晋(黄善夫本、殿本《年表》并作“秦侵晋”,脱“阴”字。景祐本作“秦侵阴”,脱“晋”字,金陵局本、《考证》本作“秦侵阴晋”,与本文合。《通鉴》亦误作“秦侵晋”。“阴晋”,在今陕西华阴)。
三十八年(前387年),魏进攻秦国。秦败魏于武城下(武城之下。故地在今陕西华县),魏亦俘秦将识。这一年,文侯卒,子击嗣位,是为武侯(《赵世家》:“烈侯元年(前408年),魏文侯伐中山。”时当魏文侯三十九年。此云三十八年,魏文侯卒,盖误。当以《竹书纪年》五十年卒为是。钱穆定魏文侯元年在周定王二十三年(前446年)。依《纪年》五十年卒推算,文侯殁年应在周安王五年(前397年),公元前三九七年。顾亭林曰:“自《左传》之终,至周显王之三十五年,前后凡一百三十三年之间,史文阙轶,考古者为之茫昧也。”(《日知录》卷十三)稽之史实,信然。)。
魏武侯元年(公元前386年),赵敬侯新即位(据《年表》,魏武侯元年为周安王十六年,公元前386年。按:钱穆认为魏文侯殁年在周安王五年。魏武侯元年,则为周安王六年,公元前396年。下距赵敬侯之立十年。“赵敬侯初立”五字疑有误。)。公子朔(《年表》、《赵世家》作“公子朝”。按:“朔”字讹。朔为赵氏远祖,何以为名?)作乱,失败后逃奔魏国,引魏军袭击邯郸,魏败而去(《赵世家》未载袭邯郸事。魏内公子朝,与之袭邯郸,是赵、魏交恶之始)。
二年(公元前385年),筑安邑(在今山西运城县)、王垣(在今山西垣曲县南)二城。
七年(公元前380年),魏进攻齐国,到达桑丘(战国燕之南界。故地在今河北徐水县西南)。
九年(公元前378年),翟在浍水(今称浍河,源出山西翼城县东,西流经曲沃、侯马市注入汾河)打败魏军。魏派吴起进攻齐国,到达灵丘(在今山东高唐县)。齐威王新即位(《年表》:周安王二十四年(公元前378年),“齐威王因齐元年。自田常至威王,威王始以齐强天下”。钱穆曰:“《史记》齐威王元年,误前二十二年。齐威王元在梁惠成王十四年(公元前356年)。”)。
十一年(公元前376年),魏国与韩、赵三分晋地,灭绝晋君后嗣(钱穆曰:“是年实韩灭郑之岁,而史公误以为三家灭晋。”(《辞海》记是年为武侯二十年))。
十三年(公元前374年),秦献公徙都栎阳(在今陕西临潼县东北。梁玉绳曰:“疑‘县’字乃‘徙’之误。”)。
十五年(公元前372年),魏败赵于北蔺(在今山西临汾县西。或曰在今山西离石)。
十六年(公元前371年),魏伐楚,占领鲁阳(在今河南省鲁山县)。武侯去世(《纪年》载武侯卒在二十六年,此云十六年,误),子罃立,是为惠王(钱穆曰:“惠王年岁无可考。惟武侯之卒,犹未立嫡,惠王与公中缓争立,在位又五十二年,则其即位在壮岁可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