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十一届

“北务杯”京津冀风筝邀请赛

在顺义北务镇开赛

现场参赛风筝创意满满

让人大开眼界

放风筝活动传统文化:非遗传承放风筝竟玩出大花样(1)

图源:都视频截图

今天

小北就带大家了解一下

那些和风筝有关的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曹氏风筝工艺

放风筝活动传统文化:非遗传承放风筝竟玩出大花样(2)

曹氏风筝工艺是根据清代《南鹞北鸢考工志》所记载的风筝图谱及歌诀在北京传承至今的民间传统手工技艺。

《南鹞北鸢考工志》一书总结出43种风筝扎、糊技法,并将工艺流程归纳为扎、糊、绘、放四艺,以风筝作为载体反映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并运用意象美学、拟人化和图案化的表现形式,体现出较高的传统文化价值。

曹氏风筝是用竹子、纸张、绢、绸等材质,经过扎、糊、绘等工序制作而成的。该制作技艺具有选料精良、工艺细腻、色彩艳丽、造型优美等特点。它运用仿生学原理,采用独特的“脱胎”技艺制作的飞禽动物等风筝作品,栩栩如生,减轻了风筝的重量。

曹氏风筝作品样式新颖,种类繁多,表现内容有:历史典故、风物传说、民俗风情、仿真写实等题材,具有鲜明的古都文化特色。

北京扎燕风筝

放风筝活动传统文化:非遗传承放风筝竟玩出大花样(3)

清代《南鹞北鸢考工志》等风筝著作为北京扎燕风筝提供了丰富的意象美学,融入了文学特征,深化了其内涵。费保龄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于20世纪60年代研究、整理《南鹞北鸢考工志》,全面掌握了扎燕风筝制作技艺。1973年,费保龄作品开始在全国各地展出,得到各方面专家的认可,成为北京扎燕风筝最具代表性的传承人。

北京扎燕风筝制作技艺分为:扎、糊、绘、放四艺,制作的风筝色彩鲜明、线条醒目,既好起又好飞。北京扎燕风筝每种都绘有骨架图、彩绘图,并配有扎糊诀和画诀,图文并茂,是最具北京特色的风筝流派。

以费保龄为主要传承人的北京扎燕风筝技艺,其扎制的燕子作品图案化、拟人化,形神兼备,组成了充满个性与情感的扎燕风筝系列作品。作为艺术品,费保龄制作的97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我国发行的第一套风筝特种邮票,就是费保龄绘制的北京扎燕风筝。

北京风筝哈制作技艺

放风筝活动传统文化:非遗传承放风筝竟玩出大花样(4)

风筝哈是北京著名的风筝制作世家哈氏家族的简称,其制作风筝的历史可追溯到清代末年,至今已有一百六十余年。哈氏家族祖籍河北省河间县果子洼村,因祖辈考中武状元进京。后来家道中落,为谋生在北京琉璃厂开设两间铺面专卖风筝。

据《琉璃厂小志》记载:“哈记风筝在琉璃厂中间路北仁威观,近数十年以哈记制售之风筝为最著。”从第一代创始人哈国梁到第四代传人哈亦琦,北京风筝哈制作技艺一直在家族内部传承。

北京风筝哈风筝制作技艺讲究“扎、糊、绘、放”四艺。按结构和对风的适应程度而言,风筝可分为硬翅类、软翅类、硬拍子类、软拍子类、串类、伞翼类和立体类七大类。北京风筝哈风筝制作技艺博采众长,在风筝的骨架结构和绘画艺术上实现了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它用料讲究,造型比例适中,交接严谨,美观大方,构图丰满,繁而不失整齐,简而不失丰富。制成的风筝色泽明快,稳重大方,色彩对比强烈,具备吃大风、起飞快、放飞后既高且稳等特点。

天津风筝魏制作技艺

放风筝活动传统文化:非遗传承放风筝竟玩出大花样(5)

清代光绪十八年(1892),“魏记”风筝创始人魏元泰在天津鼓楼创立“魏记长清斋扎彩铺”。在七十余载的艺术实践中,魏元泰将木工的打眼扣榫、锡焊工的铜箍连接技艺和天津民间绘画技法相结合并移用在风筝制作上,制出了可拆展、折叠的软翅风筝,从而得到“风筝魏”的称号。

放风筝活动传统文化:非遗传承放风筝竟玩出大花样(6)

天津风筝魏制作技艺包括创意、设计、选料、扎架、彩绘、糊面、试飞、总装八大工艺流程,风筝全部以手工制作,选用高级真丝织物和上等毛竹为面料,成品风筝能够拆展、折叠,便于珍藏、邮寄、运输。“魏记”风筝有整体类和组合类两种,从功能上可分为装饰型、放飞型、放飞兼装饰型三类。风筝的尺寸大小不等,巨型风筝可达上百米,小的只有火柴盒大小。风筝魏的造型有人物、器物、动物等,同时还附带有变形、鸣响等特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