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手巧的中国古代匠人和技师为我们留下无数传世精品:精雕细琢的美砚,栩栩如生的毛猴,悠扬婉转的古曲……它们对现在的孩子仍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因为热爱,所以坚持。看,那些古老而复杂的技艺,不正在孩子们稚嫩却灵巧的双手中焕发出勃勃生机吗?

孩子们用稚嫩的语言(在孩子们稚嫩的手中勃发生机)(1)

刻 砚

海淀进修实验学校初一(8)班 童语佳

孩子们用稚嫩的语言(在孩子们稚嫩的手中勃发生机)(2)

“歙砚甲天下”,这是南唐后主李煜对它的评价。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有幸走进歙砚博物馆,亲身感受设计制作砚台的乐趣。

走进灰白色的体验楼,穿过匠人们的工作室,我们来到体验雕刻的房间。我缓缓坐下,望着桌上墨色的砚台,准备开始雕刻。这是我第一次雕刻砚台,兴奋之余不免紧张,生怕一不留神会毁了这方砚台。

过了不知多久,终于轮到讲解老师来我的桌前演示歙砚的制作方法。他托着一方砚台介绍道:“歙砚的制作过程主要有选料、制坯、设计、雕刻、配盒等。歙砚对选料的要求十分严格,只有经过反复认真地挑选,才可以进行下一步。”

讲解之后,我开始了关键性的一步——设计。讲解老师把砚台翻过来,用手指着墨色砚台的反面,向我们演示如何设计草图、雕刻砚石。原来,设计时要根据砚石的石质形态,考虑题材、立意、构图、造型以及雕刻的刀法,按其特点加以运用,才能完成一个好的设计。

我设计了一幅梅花的草图。因为梅花代表着坚强、高洁、谦虚的品格,在严寒中,梅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它品格高尚,铁骨铮铮。人们见到梅花,便会受到坚强、刚正和高洁气质的熏陶与激励。这也是我对自己的期望。

随着雕刻刀的缓缓移动,树的枝干开始伸展,遒劲的枝干上长出了舒展灵动的枝条,美丽的花朵和含苞待放的花蕾在我的雕刻刀下慢慢绽放,空气中仿佛也增添了一丝清新的花香。看着自己精心雕刻出的砚台,我不禁感到自豪。苏东坡曾评歙砚“涩不留笔,滑不拒墨”。这样一个受历代文人喜爱的物件儿,也在我的雕刻后变得更加美丽珍贵。想到这儿,我越来越喜爱手中的作品。

过了一会,梅花图案已经基本完整地出现在砚台上了,我心中不禁有些浮躁。我斜眼瞟向正在雕刻砚台的老师,只见老师的脸上有着与我截然不同的专注神情,他看砚台的眼神充满呵护与认真,好似将这一方砚台看成自己的孩子一般。他手中的雕刻刀也仿佛可以随心所欲地操控。看到这儿,我学着老师的样子再一次拿起刻刀,在雕刻中细细品味歙砚蕴含的传统魅力,心也在不知不觉中沉静下来。

从体验楼出来,我们来到展厅参观,见到了很多珍贵的砚台。听完老师的讲解,我对歙砚的了解更加全面。歙砚的纹路有鱼子纹、罗纹、金晕纹、眉纹、刷丝纹等类型。在众多歙砚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方较大的砚台。它的石材花纹很明显,即使不加雕刻也是一方绝美的砚台。但在匠人们的加工下,它变得更加有意境,好似一幅画卷。砚上连绵起伏的山脉,水波荡漾的小河,都需要匠人花费很长的时间才可以完成。他们日夜辛劳,才有了这样一个硕大而精美的砚台。我很钦佩他们坚持不懈、认真投入的匠人精神。

逛遍整个场馆,我发现了砚台雕刻主题的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崇高精神品质的追求。向往美好春景的匠人,雕刻出生机勃勃的春天;向往平静安稳的匠人,雕刻出高山流水的美景;向往高尚品格的人们,雕刻出坚韧不拔的青松。犹如我设计雕刻梅花一样,也是希望自己能拥有梅花一般高洁、坚强的品格。

回到家里,我会时不时拿出自己做的歙砚,想一想自己所追求的美好品格。这一方小小的砚台,激励着我成为更好的自己。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虽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砚台的使用越来越少,但它是历史遗留下的瑰宝,传承着前人的骄傲和民族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中流淌着我们的民族信仰和匠人精神。在不断变化的现代社会中,只有对这些传统保持尊重和传承,才能让我们对自己的文化更加自信,才能让我们的民族更加万众一心。

指导教师 刘萍萍

可爱的小毛猴

顺义区第一中学高二(4)班 刘祎琳

毛猴是老北京特有的传统手工艺品,它将猴子的自然情态与传统文化结合,可以展现丰富多彩、热闹喜庆的场景,造就了非凡的艺术情趣。

时至今日,我仍清楚地记得几年前自己第一次参加毛猴制作课程的事。我怀着极大的好奇心,观察着老师为我们展示的毛猴作品:七八个毛猴围坐在大红饭桌旁,桌上摆满了各色美味佳肴,老北京烤鸭,酱炖鱼,什锦白菜,炸酱面……这些形态各异的毛猴好似在庆祝节日。刹那间,我便沉醉于这阖家团圆、幸福美满的欢乐场景中。

制作毛猴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心。用玉兰花的花骨朵做毛猴猴身。花骨朵一般得腊月采摘,过晚易碎,过早不饱满。用蝉蜕做猴头与四肢,取材时,用镊子夹取所需部分,蝉蜕易碎,因而夹取时务必要控制力道,尤其在取蝉蜕的头时不能夹破,否则会破坏毛猴的面部。用白乳胶组装毛猴时,要根据场景给毛猴做出恰当姿势,使其活灵活现,惟妙惟肖。而做好一只毛猴,只是做好一个毛猴工艺品的开始。一个场景若想完美呈现,不但需要制作好几只神态各异的毛猴,而且还要费尽心思搭配场景和配件。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毛猴第四代传承人张凤霞老师,一直在默默坚守着流传数百年的经典。看着可爱的毛猴工艺品,感受着它散发的浓郁老北京民间艺术气息,我心里特别希望能有更多的人熟悉和热爱它。

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令我们如痴如醉。优秀的文化,能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增强我们的精神力量,促进我们全面发展。所以,悉心保护传统文化,帮助其发扬光大,是我们肩上义不容辞的任务。

指导教师 宋忠霞

打树花

北大附小石景山学校五(2)班 王钺洋

孩子们用稚嫩的语言(在孩子们稚嫩的手中勃发生机)(3)

我们国家的传统技艺很多,不少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我的老家张家口市蔚县暖泉镇,就流传着一门被列入非遗名录的传统技艺——打树花。

逢年过节,全国各地的人们都涌向这个小镇,争相观看打树花表演。夜幕降临,一堵高大的城墙巍然屹立在舞台中央,黑暗中隐约可见两人抬着大火盆走上台来,盆中火星四溅。其中一人反穿羊皮袄,头戴大草帽,手拿柳木勺。他将木勺伸进铁水盆中,用力挥臂把铁水抛向城墙。滚烫的铁水瞬间炸成万朵火花,像礼花一样撒落,又好像一株枝繁叶茂的火树,一下子把黑夜映成白昼。艺人在树花还没散尽时,再次奋力抛洒,连续不断的抛洒让火花此起彼伏,煞是壮观,简直是火树银花的视觉盛宴。

一次表演过后,我跑到后台,有幸找到艺人了解他们的准备过程。他告诉我,这门技艺虽然好看,但很危险。要把铁块放到炉中烧上几小时,使其变成1600℃以上的铁水。稍一靠近,一股热浪扑面而来,简直让人无法忍受。再看他们的衣帽,并不是什么特殊的防护设备,而是就地取材,把普通的羊皮棉袄翻过来穿。可是仅凭羊皮袄就能防止火星灼烧吗?艺人微微一笑,默不作答,充满了神秘。几经协商,艺人才允许我亲身体验,但只同意我把铁水洒在地上。我迫不及待地披上羊皮袄,戴上大草帽,舀了一小勺往地上一泼,顿时火花四射,不一会儿那些火花就凝成了铁块。想想艺人们要抬头往城墙上抛洒,是多么危险。那些壮观的景象背后,要付出多少汗水,又蕴藏了多少智慧啊。

此时此刻,我被这门独特的技艺和艺人的勇敢与智慧深深折服了。我真诚地邀请大家来我老家做客,欣赏这奇妙的打树花!

指导教师 黄祥昀

景泰蓝制胎之旅

171中学怀柔三中初一(1)班 赵秋歌

孩子们用稚嫩的语言(在孩子们稚嫩的手中勃发生机)(4)

“哇,快看,那个瓶子真美呀!”不知哪位同学大喊一声。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一个巨大而精美的瓶子矗立在花坛中央,在阳光的照射下特别耀眼。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做的景泰蓝吗?我心里想。

我们跟着老师走进工作室。“咦?不对呀,不是说来做景泰蓝吗?为什么摆出这么些铜片儿呢?”同学们开始小声嘀咕起来。

“同学们,景泰蓝是‘燕京八绝’之一,咱们今天要体验的是景泰蓝工艺制作的第一步:制胎。大家可千万不要小瞧这一步,它可是关乎景泰蓝作品美感最重要的一步呢!”

“不就是用铜片做个模型吗?这有何难?我一定能做出一个最完美的胎。”我自信地想。我左手拿着钳子,右手拿着锤子,学着老师的样子在铜片上敲敲打打。

原本在老师手里随便怎么敲都很听话的铜片,怎么到我手里就变成一只在工作台上蹦来蹦去的“泼猴”呢?我“叮叮哐哐”一通敲打,但铜片丝毫没有臣服的意思。这时我恨不得长出八只手来制伏它,让它乖乖听话。被铜片困住的我,方才懂得“知之非艰,行之惟艰”的道理。“唉,太难了!要不然算了吧。” 我开始有了打退堂鼓的念头。

“咚咚、哐哐”的声音在工作室里此起彼伏,周围的同学们都兴致盎然地敲打着自己的铜片。难道我就这样认怂了?不行!我不能就这样认输!可眼前这块难以制伏的铜片,横在工作台上特别地扎心。我无可奈何地看着铜片,不禁紧蹙眉头。

“怎么啦,这位同学?”老师就像及时雨般来到我跟前。她耐心地帮我讲解并示范了一遍,我终于重新找回战胜铜片的信心。

这回我可不敢轻敌了。我小心翼翼地拿着铜片,生怕破坏它原本的形状。然后从置物盒中取出一个用铁制成的模具,将铜片慢慢地围上去。本想着可以很快围成,结果“砰”的一声,铜片竟然又恢复原形了。

“同学,你要控制好力度,要好好琢磨。”老师温柔的声音又在我耳边响起。我仔细琢磨了一番,轻轻地把铜片在模具上固定好,“咚”的使劲一锤。“成功了!成功了!”我心里十分开心。

“嗯,不错,就是这样去做。”看到这一幕的老师,继续鼓励着我。我的情绪高涨起来,开始接下来的“降伏”之旅。我按照老师教的方法一步一步做,遇到困难就停下来思考解决办法,周围的吵闹声仿佛离我越来越远。

终于到了最后一步,成败在此一举。我闭上眼睛,拿着锤子用力砸下去,周围的声音一瞬间全消失了,只剩下了那声“哐”。我缓慢地睁开眼睛,看着眼前完美的景泰蓝胎:“哈哈,你终于被我制伏了吧?”我开心地笑了。

忽然,一股火辣辣的痛感从手指传到大脑。嗯?这是怎么了?低头细看,我的手不知何时被划了几道口子,还有几处磨破了皮。但看着手中历尽艰辛做出来的景泰蓝胎,痛感被心中的成就感瞬间融化。

制作景泰蓝胎的过程虽波折,但我在老师的帮助下,还是以坚韧不拔的精神战胜了它。看着那些彰显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景泰蓝作品,我心里美滋滋的。

指导教师 张凤勤

听,阮

八十中管庄分校初三(4)班 茆晶玉

孩子们用稚嫩的语言(在孩子们稚嫩的手中勃发生机)(5)

那是一个夏天。在鸣蝉的聒噪声中,一群小孩子端坐在音乐教室里,目光齐刷刷地投向老师怀中抱着的一件乐器。

那乐器个头不算小,圆圆的木面上有两个圆洞,一眼看上去好像游戏“火柴人”中火柴人震惊的表情。听了老师的介绍,方知它名叫阮。我们都非常好奇,盼着老师赶紧弹奏一曲。

像是看透了我们的小心思,老师扬手示意我们安静,轻声说:“听,阮。”随后抬手拨弦,弹了一首《酒狂》。

没有多余的话语,轮到我们自己上手了。我压下心头的激动,挺直腰板,回想着老师的样子,左手按弦,右手拨片。“噔”,短暂又紧绷的声音回响在屋里,与刚才听到的完全不一样。再拨几下,仍没有改变。我犯了难,无助地看向老师。她露出亲和的笑,走上前来,手压在我的手指上,用力向下一按,再拨动琴弦,悠扬动听的声音传出。我的心思却被手上的疼痛夺去,松开一看,指腹赫然出现几道红痕。我暗暗叫苦,然而余光瞥向周围埋头练习的同学,我的好胜心又被激起,便顾不上心疼手,再次卖力抚琴。一节课下来,指腹火辣辣地疼。

课间,我跑到老师身旁,向她抱怨手指疼痛。她笑而不语,牵过我的手放在她左手的指尖上。一摸,便能摸到厚厚的茧。不用说,我也懂她的意思。谁会不疼呢?只不过是因为热爱,所以能忍下罢了。

也许是因为认真,我被推荐进了阮社团。每次活动都抱着中阮,坐在一个不起眼的位置,一遍遍地练习曲子。长时间的摩擦让我的指腹也起了茧,有时练得久,甚至还会渗出血。但一结痂,便继续练。听起来是不是枯燥极了?我起初也这样认为。但事实上,每每拿到一张新谱子,心中还是会泛起涟漪。学得越久,便越爱。音符从指尖流出,所感受到的是无尽的喜悦与满足。

虽然我只学了两年阮,但在那两年里,我还是深刻体会到了它的魅力。当手按上琴弦,热爱便可以盖过疼痛。我像是突然明白了那些国粹艺术传承人的心。阮,并不是一件冰冷的木制乐器,在它背后,是悠长的历史,是深厚的文化底蕴。

后来的某天,我与同学一起逛街。道路旁的乐器店一家挨着一家,里面时不时传来响声,无非是钢琴或吉他。我便在心里揣着期待,盼着它的出现。

忽然间,我听到一个熟悉的乐音,于是一把拉住身边的同伴,雀跃道:“听,阮!”

指导教师 申春秀

器者,气也

二十四中高三(2)班 鲁天祺

孩子们用稚嫩的语言(在孩子们稚嫩的手中勃发生机)(6)

生活中有不同的器,有器可纳万物,有器能助人成事。《论语》曰:“君子不器。”《老子》曰:“大器晚成。”那么何谓器?在我看来,所谓器者,气也,在外为器,在内为气。气、器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割。

于人而言,器是一个人物质化的成就,而气则是他的思想内涵。比如孔子之器体现为记录其思想言论的一系列著作,孔子之气则是他仁者爱人之心,克己复礼之志。文天祥之器是《扬子江》《过零丁洋》等名作,其气则是“不指南方不肯休”的报国之心。着眼当下,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英雄的中华儿女创造了10天建成一座火神山医院的奇迹。此抗疫重器的诞生,离不开中华儿女代代相传的不畏艰难、团结奋斗之气。

于国家而言,器是一个国家凭借综合国力所取得的成就,而气则是该国的文化底蕴与气度。气盛才能器盛。以中国为例,当前中国之器体现为世界排名第二的GDP总量,举世瞩目的“嫦娥”探月工程,全球领先的高铁技术,经过实践考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等等。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中华民族千百年传承下来的悬梁刺股的刻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不甘人后的创新精神以及开放包容的大国气度。在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同时,中国也不忘助人为乐的文化传统,当他国遇到困难的时候慷慨解囊,以器相助,大国风范充分展现。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如何才能拥有器与气?我认为,应该先气而后器。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青少年的重要任务就是饱读诗书,勤学苦练,以勤修气,以德正气。气盛,器自成。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只要以其志尽其能,即便最终未能成器,亦可无悔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