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杉说

今天是我们《成为咨询师》访谈节目的第三期,我为大家邀请了袭喆老师。袭喆老师与我师出同门,我们见证过彼此从业五年 ,从懵懂到成熟,在成为咨询师这个道路上的彷徨和成长。

所幸,我们现在,都依然坚定着,想成为更好的心理咨询师……

咨询师介绍


袭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累计咨询时长500小时,个体督导时长50小时,团体督导时长200小时,个人体验时长200小时。



问题一:你的转行经历是怎样的?


袭喆:我是北京理工大学,工程力学和工商管理双学位。转行之前做过猎头,做过幼教,做过心理咨询中心的助理。


问题二: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想要做咨询的?


袭喆:我上初中的时候,有一次看电视剧,名字大概是《星星指引你》,一个青春剧,讲的是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解决初高中生的心理问题。这个电视剧对我触动特别大。


我认为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是需要有这样的人出现的:需要有一个人,能够理解他们,包容他们,感受到他们的情绪。他们知道你在做什么,知道他们怎么了?


这个人跟父母跟老师都不一样,他不会去要求你学习成绩要怎么样,他更关注你的成长。他主要看到的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想要成为一个人的那种渴望」。


心理咨询师深度思考(心理咨询是反鸡汤的)(1)


问题三:你做了心理咨询师五年,感觉怎么样?


袭喆:活多钱少感觉好。


尤其是最近这两年,咨询量开始变大、工作量变多以后,确实觉得自己的付出,好像跟金钱上的回报,不是那么成正比的。所以在这个时候是会有一些失落的。


但这个行业的成就感,可能不止来自于收入这一方面。咨询会有很多时刻,你会特别有成就感,比如说来访者的变好和认可。记得我特别有感触的是,我很早的一个来访者,在他咨询30多次的时候。他跟我说:“在我来咨询之前,我感觉是在一片白茫茫的雪地里,努力寻找一点,能让自己活下去的食物。但我感到满是苍凉和绝望,我什么都找不到,我感觉自己已经快要饿死、冻死在这个世界里了。在我做了30多次之后,现在我感觉自己就好像在一个荆棘密布的丛林里,生活依然很艰辛,我还要去跟丛林去抗争,但是有风景,也有收获。”


若杉:好美啊!来访者都是文学家。


袭喆:来访者有的时候真的很棒,因为他们会有特别真实的感情面对你。所以他们会说出很多你想不到的感谢和言语。


心理咨询师深度思考(心理咨询是反鸡汤的)(2)


问题四:在咨询中,有没有特别磨人,特别不想干的时刻?


袭喆:有。来访者有时候,会给我们带来很好地感受,她真的会让你觉得你是特别重要的,它会让你觉得你的存在,给他的世界带来了很多改变。但是,同时我们要承受的,更多的是来访者他要把他的无力无助投射给你。


所以很多时候,你的感觉是坐在咨询室,听他讲“我已经来十几次了。”我“已经来二十几次了”、“我已经来五十几次了”……但什么用都没有。我一点收获都没有,我变得更糟了。他要把这个东西坏的感受投射给你。


但是我们要接纳的住。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会产生自我怀疑。我的来访者曾说:“我觉得你好像挺理解我的。但是没什么用,你也帮我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这个时候我真的会想,是不是心理动力学的流派不适合他?是不是我的咨询风格不适合他?是不是他可以有更好的选择?是不是有别的人,能提供给他更好的帮助?


基本上到这个时候,自己的职业状态是比较低沉的。你会自我怀疑说:我当初是不是选错了?我是不是不应该做这个?或者说我是不是应该再多参加一些培训?


去培训,去几个工作坊,这些有缓解焦虑的那一部分,但也更多的是想去补充自己这种无力的感觉。


每一个人都有他的特点,别人永远有你探索不到、或者是没有见过的领域,有你不理解的地方。这些有时会让自己感到无力。


心理咨询师深度思考(心理咨询是反鸡汤的)(3)


问题五:你有想过做多久吗?他吸引你的是什么?


袭喆:起码到目前为止,我没想过要转行这件事,我可能这辈子都会做下去。你知道做这个工作的过程中,会有一些人来联系让我去做高校培训等,也有很多人找我问我说,要不要去做青少年的辅导等。


但想一想,我还是比较喜欢现在的这种一对一的心理咨询状态。这种在一定咨询模式,在咨询框架下的工作,让我感觉到舒服。


若杉:这也是我很想问你的,他吸引你的是什么?


袭喆:一对一的咨询设置,会给人一种很强烈的安全感。这种安全感是同时给到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对于来访者来说,咨询规定保证他是在一个专业的条件下,保证他接受的服务部分的专业性、消费部分的合理性。对于咨询师来讲,他也保证了职业的一个安全舒适。


若杉:你觉得这种工作状态是舒服的。但可能也有人觉得说,一天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听不同的人讲那些经历。可能是一个体量大压力大,挺不愿意做的事情。


心理咨询师深度思考(心理咨询是反鸡汤的)(4)


问题六:咨询师这种一对一的访谈设置,让你享受的是什么?


袭喆:单纯从设置上来讲的话。


第一,我们每见一个来访者「50分钟」,他能保证你在这50分钟里面,你对它是全身心关注的。但如果我们说一天见来访者两小时,或者说一天一个小时。你很难保证,你所有的时间面对他的时候是全神贯注。


举个例子说,如果一个来访者出很高的价钱,要求随时可见咨询师。要求你一个月的咨询期内,我需要你的时候,你必须能够来到。


如果这样随意的话,咨询师反而不能保证,你每次见他的时候,职业的姿态都是最好的。所以说这种要求,对我们自己是一个伤害,而且对来访者也是极不公平的事情。


所以说,目前的设置,一周一次或者说一周两次,这样在固定时间里的约见,他是很有意义的,保证了双方权益。


第二,为什么咨询师和来访者只能在咨询室里面联系?为什么我们私下加个微信都不行,就更不用说请个客吃个饭,交个朋友就更不行。


专业化的工作,他的这种全身心的关注,只能在咨询里,但这样的话,大家反而会疑问:你给到我的这种关注是真的吗?


其实我觉得很多时候,关注真不真,主要看你能不能感受到?你能不能感受到别人对你的爱?


其实在生活中,真的没有人爱你?真的没有一个人觉得你很好?真的没有一个人真心喜欢你吗?肯定不会。但是很多时候我们感受不到,因为有的人会觉得,它是有附加条件的。会觉得他今天对我的好,对我的关心和照顾,对我来说是一种束缚和禁锢。


或者说有的人担心,他可能想从我这获得更多,如果我不能给他这种好,这个好就不成立了。或者说,有的人担心依赖他人的关心之后,然后他突然的把我抛弃掉,会受到很大的伤害。


这些事情在有设置的咨询室里是可以得到保证的。


可能有的人觉得,那是钱买来的,那不是真的,都是钱买来的。可为什么钱买来的就不是真的?你能感受到的,就是真的。


心理咨询师深度思考(心理咨询是反鸡汤的)(5)

若杉:给你鼓掌,说的太好了。确实一方面,我们是一个温暖的包容的咨询师;一方面我们又是一个冷酷的,好像是一个严守规则的,一个接受设置、坚守设置的一个坚守者。


我理解大家的不理解。这样的设置本身它的出现,是为了保证我们的咨询更有效。这就是那句话:“不带诱惑的深情,不带敌意的坚决。”


但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我自己都能感受到很考验我。不光是对来访者,很多设置我都会觉得,会不会太冷?会不会太冷漠?


袭喆:咨询设置就如同小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爸爸妈妈会告诉他很多不许的做的事情,比如说你不许吃糖,我不是说一个都不让吃,但是你到了一定量之后,你就是不可以吃。你说的时候,他也会很不理解,孩子会哭会闹,她真的是很伤心。


但是你知道你自己在做什么。因为作为父母,我不是因为今天心情不好了,所以我不允许你干这些事情。而是说这件事情真的会伤害到你,所以就算你哭闹得再厉害,我也很心疼,但是我不能让步,这就是不带敌意的坚决。


咨询师他可能是一个阶段性的陪伴者,但他不会变成一个终生仰仗的拐棍。他不会让来访者永远离不开你这把椅子。这也是为什么,咨询需要设置的一个原因。


就是你不可以随时随地依赖我。你遇到很多事情,可以在每一周的时间里在我这获得理解,获得支持。甚至说,我们可以在咨询室分析和讨论,这件事情是怎么发生的,你内在的动力是什么?


但是我不可能,在每件事情发生的时候,就及时出现代替你去处理,或者说陪你去处理。


所以,我常常说的话是“我希望我是陪你走一段的难关,但我不是你终身要依靠的。”


心理咨询师深度思考(心理咨询是反鸡汤的)(6)


问题七:你认为,心理咨询和鸡汤有什么区别?


袭喆:我觉得心理咨询在很多时候是反鸡汤的。比如我从来不会跟我的来访者说什么励志的话。


若杉:你这么说。我觉得我们确实是挺反鸡汤的,反单纯的正能量激励。比如来访者会说,不是现在人人都要做正能量吗?我说谁规定的。我们不是不应该把坏的情绪给朋友吗?我说那要朋友干嘛?


我记得有一回,一个来访者问我:“人生有没有变好的时候?”我说,“人生一直都艰难,但你可以变得更有能力,去应对这件事。”当我跟他讲,以后不会变好的时候,他如释重负,就真的是长出了一口气。他说你知道吗?我真的好害怕你告诉我说,“你只要研究生毕业了,一切就会好起来了。”因为我就知道你也在骗我。


所以很多时候,来访者他问你的时候,他自己心里特别的清楚答案。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从来不跟来访者说假话。


我可能有些事情没办法现在就跟你讲,现在就跟你讨论,我们可能要放到稍微后面一点的时间。但是我必须得保证,我跟你说的每一句话,起码在我心里面,在我身上是真的。


心理咨询师深度思考(心理咨询是反鸡汤的)(7)


若杉:对。我也是这样认为的。有一次快结束的时候,来访者说,“活着真的好难。”我当时就是真的是有感而发,说确实是真的很难。我说完这句话的时候,他说“听到你这样说,我突然觉得好轻松”。


有的时候,人是需要被人理解到。


当一个人他觉得很辛苦,或者说他觉得很绝望的时候,不是要大家欢欣鼓舞地告诉她,没事会好起来,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我自己很不喜欢的一个词是正能量。现在我就觉得一个正能量,一个叫“要么不做,要么做到最好”,再加一个“职场人都戒掉了情绪”, 每次看到在公众号上广为流传的这些文章,我就觉得大家过得好可怜,仿佛我们只能永远正确,永远向前。


谁规定我们都不能停,不能颓废一下?


袭喆:是的,我们是个人,就应该开心的时候就笑,伤心的时候就哭。这才是对。


若杉:是的,除此之外,至少我们应该看到「自己的伤心」,哪怕不是在这一刻哭。我们至少应该知道,那一刻我是需要被关照的,或者说我是需要关照自己情绪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