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淞

烧一团火暖一颗心(薪火相传柴烧完了)(1)

《庄子.养生主》:“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南北朝时期史学家、文学家沈约在《法王寺碑》中言:“或斯寂灭,或念薪火”。这是薪火一词最早的记载。原指柴烧尽,火种仍可留传。古时候比喻形骸有尽而精神不灭;后人用来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前一根柴刚烧完,后一根柴已经烧着,火永远不熄,比喻师生传授,学问一代代地继承下去。

烧一团火暖一颗心(薪火相传柴烧完了)(2)

由于上古时期获取火种十分不易,古人对火种非常珍惜。部落里派有专人看守,不时往火堆里添柴,以防火种熄灭。在古代,照明、取暖、做饭等都靠燃烧木柴。在以嵩山为中心的中原地区民间至今流传着“讨火”这一说法。比如说:“来我家,像讨火一样,一会儿就走了。”说明“讨火”取火种非常急,燃着火后,要立即走,不得耽误半分钟,因为回家要赶快做饭,如果燃着的柴,走到半路着完了,还得重新来讨火。木柴在古代叫做"薪"。当薪被点燃的时候,它本身的燃烧是有穷尽的,但前柴烧尽,后柴又燃,火种传续下去却是没有穷尽的时候了。这就叫"薪火相传"。

烧一团火暖一颗心(薪火相传柴烧完了)(3)

在世界四大文明中,唯有华夏文明薪火相传延续至今而经久不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视“传承”、“师承”。例如道家传自伏羲、黄帝、老子、庄子、张道陵、寇谦之、陶弘景、沈约、王重阳;儒家传自尧、舜、禹、商汤、周武王、周公、孔子、孟子、董仲舒、韩愈、二程、朱熹、王阳明等均一脉相承。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后,摄摩腾、竺法兰在嵩山法王寺翻译经卷。汉明帝刘庄又特许阳城(今登封市告成镇)侯刘峻出家为僧。嵩山大法王寺的创建和阳城侯刘峻出家,是嵩山也是中国有寺僧之始。

烧一团火暖一颗心(薪火相传柴烧完了)(4)

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达摩在嵩山面壁九年,传授大乘佛教禅宗,融入了道儒文化,被中国大众所接受,便广为传播,达摩被尊为“禅宗初祖”。其后几代的传承者依次有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和神秀。五祖弘忍时期,禅宗思想被唐代朝廷承认,其禅称为“东山法门”,门徒布于全国,形成许多传禅基地。

安史之乱后,禅宗分为南北二派。北宗尊神秀为领袖,其思想有着儒家“存天理,灭人欲”的影子,强调“拂尘看净”,要求“慧念以息想,极心以摄心”,通过打坐“息想”,起坐拘束其心,实现拂除客尘烦恼,清净自心的目的,被称为“渐悟”。

南宗奉慧能为领袖,其思想有着道家“清静无为”的影子,经慧能弟子神会等人的努力,受到自藩镇以至王室的重视,主张心性本净,觉悟不假外求,不重戒律,不拘坐作,不立文字,强调“无念”、“无相”,“即心是佛”,“见性成佛”,自称“顿门”。慧能著名的弟子有南岳怀让、青原行思、荷泽神会、南阳慧忠、永嘉玄觉,形成禅宗的主流,其中以南岳、青原两家弘传最盛。南岳下数传形成沩仰、临济两宗;青原下数传分为曹洞、云门、法眼三宗,世称“五家”。其中临济、曹洞两宗流传时间最长。临济宗在宋代形成黄龙、杨岐两派。合称“禅宗一脉五家七宗”。

烧一团火暖一颗心(薪火相传柴烧完了)(5)

后来发明了蜡烛,这种文明的延续也被叫做“传灯”。宋朝的有一部佛教文献叫《传灯录》(释道原著)。意思是为佛教做出贡献的和尚虽然相继去世,但他们的智慧却能世代相传。

成语“薪火相传”:意思是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