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过年,人们说得最多的就是“发财”或“恭喜发财”。拜年时,一进家门就高喊“发财”,路上相遇,也相互祝福对方发财。家人出行,除了祝福平安外,一定要加上一句“动步生财”。家里的对联,也大多与“平安”和“发财”有关。

今年的除夕哪天是最后一天(除夕要到了年味浓了)(1)

诸如此类,在人与人之间交往中,农村过年时,在祝福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就是“发财”,或带有“财”的字眼。表达了人们渴望新的一年,希望个人财运很旺,家里财源滚滚,能够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过去农村流传一句俗语“除夕三不空,来年财不空”,这句话就带了一个“财”字,表明除夕,特别是除夕夜,家里“三不空”都与“财”有关。那么这“三不空”是哪三样不能空呢?

最近看了一些资料,说这“三不空”是指房不空、灯不空、火不空等等,这种说法与农村生活实际不相符,就是在城市,这种解释也非常牵强。

先说“房不空”。我国农村很多地方,除夕夜有守岁的风俗,有火塘的地方坐在火塘边,没有火塘的地方,用灶台、火盆烧火,为了保证火不熄灭,就守着火坐一个通霄。通常来说,家里的小孩是受不了的,虽然刚开始时,表示自己要坐一夜,但后来经不住眼睛打架,睡着了,父母把他们抱到床上去。实际上,能坐通宵只是父母两人。这一夜,他们的卧室,也就是他们的房间没人睡,是空的。

除夕夜,很多农村都有一种风俗,分家之后的儿子,要与父母过除夕夜,一起祭祖,表示对父母和祖宗的孝敬。这样,他们的房屋也是空的。按照农村说法,分家后住进新房屋的儿子,根据不同地方,有守新屋的习俗,有的地方是第一年,有的地方是前三年,除了这种特殊情况,儿子到父母家过年是可以让房子空着。我国民俗传统中讲究天伦之乐,儿子与父母除夕团圆,天经地义。

今年的除夕哪天是最后一天(除夕要到了年味浓了)(2)

除夕那天,家里要把空房子打扫干净,把铺盖铺好,让春节拜年的客人住宿。农村人家,多少有一两间客房,这些客房平时就是空的,包括除夕夜也是如此。

现在的人对一些过去民俗传统知之甚少,与我国民间传统民俗的讲究南辕北辙,有的故意曲解,是在误导人。试想想,现在有多少人在城里购房,乡下有老父老母,春节回家过年,城里的房子自然就空了。说除夕夜不能让房子空着,如果有人误信了这种说法,还以为真的是我国民俗传统,不敢回家和父母团圆,于心何忍?

“灯不空”和“火不空”。很多农村的除夕夜,确实有这种讲究,但是,从传统民俗的角度来看,这些说法与“来年财不空”关系不大。古代,人们发现火可以驱逐野兽,人们同样认为,家里的灯和火不熄可以驱逐年兽,与春节爆竹驱邪等风俗一样的,只是灯和火驱邪的历史更为古老。年兽,是民间神话传说中的恶魔。事实上,“灯不空”和“火不空”与过去保存火种和引火非常艰难有很大的关系,后来引申为“薪火相传”的意思,也就是跨年之夜,让火种保存到新的一年到来。

在农村,“除夕三不空”之中的“三不空”,通常是指,柴屋内(灶屋内)的柴火不空,米缸内的米不空,水缸里的水不空。

今年的除夕哪天是最后一天(除夕要到了年味浓了)(3)

1、柴屋内的柴火不空

过去农村,家里烧水做饭主要用柴火。

记得小时候,家里的柴火主要由我们兄弟上山去砍,离过年还有一个多月的时候,离过年还有一个多月,父母就叮嘱我们兄弟,要砍些好一点的柴火用来过年时烧。农村把这种过年烧的柴称为“过年柴”。那时全村都烧柴,我们村又是一个人口比较多的大村,离村里近的山上的柴火让人反复砍,柴火生长的速度没有人砍的速度快。由于当时我们是放学回家后才上山砍柴,时间比较紧,也就只能在距村里比较近的山上砍一些茅柴(带枝叶的柴火)。“过年柴”要求质量好,耐烧,且不能带“茅”,于是,我们只能是星期天到比较远的山上去砍柴,来回十多二十里,虽然比较累,但一想到是“过年柴”,就像马上就要过年一样,干劲十足。

那时,我们村里人都是这样,入冬就要砍“过年柴”。过去的时候,也就是在除夕以前,把柴火搬到柴屋里,让柴屋装满,称为“柴满”,谐音“财满”,非常吉利。如果柴屋是空的,则是“柴空”,谐音“财空”,非常不吉利。柴屋里柴火多,新年来了客人,随时可以烧火做饭,招待客人,这也是农村好客的传统。

在很多农村,人们都把“柴”视为“财”。比如,有一些农村有一种风俗,大年初一那天,早饭后不是急于去拜年,而是到山上去砍一担柴回家,叫做“进财”,完成了“进财”的任务后,人们才到别人家去拜年。当然,不是真正地去砍柴,而是在年前把柴火砍好归堆,到了初一那天上山象征性地砍几根柴火,把准备好的捆起来挑回家。

今年的除夕哪天是最后一天(除夕要到了年味浓了)(4)

过去农村,油盐柴米酱醋茶是家庭最基本的生活资料,而油盐柴米又是缺一不可的,酱醋茶三种,有最好,没有也不会影响饿肚子。过年时,如果连家里烧的柴火都没有,这家人也就不像是在过年,也说明这家人不勤劳。不勤劳的人,只会坐吃山空。而勤劳人家,只要保持勤劳的家风,何愁财富不进家门,自然也就“来年财不空”。

现在农村,烧柴火的人家不多了,改烧电或液化气,柴屋内的柴火不空的说法已经过时了。即便是这样,除夕之前,自己要检查一下家里的电卡费用是否充足,液化气瓶是否灌满。如果大年初一、二、三,家里突然停电,或者液化气没气了,新年新岁,是一件心烦的事。

2、米缸内的米不空

过去农村,农村吃的米,从稻谷加工成米,或者从麦子、玉米、高粱等加工成面粉,不是一件轻松的事,那个时代产生这句俗语的时候,还没有碾米磨面的机械,米面加工大多靠工人。虽然那时水资源丰富的地方,使用水碾子碾米和面,也算是机械化了,但大多地方还是用人工的碓和磨,费时又费力,加工一百斤稻谷,差不多要一天的时间,得到的米也就七十来斤。

今年的除夕哪天是最后一天(除夕要到了年味浓了)(5)

平时,家里没有米面,可以向邻居去借一点,自家舂好米后,或者磨好面后,还给人家。事实上,过去农村,像这种邻里之间相互借米面是很正常的事。然而,到了春节,农村的禁忌特别多,在正月十五以前,忌讳别人到家里来借钱和借米,以为很不吉利。上面提到过,除夕夜为什么火不能熄灭,主要是农村有忌讳,正月不能到别人家去借火,道理也是一样的。

再说,很多农村有一定的规矩,正月十五以前的这些日子,家里忌动碓磨和碾子。如果在正月十五以前,米缸空了,即使家里的粮食很多,也不会自动变成米面,没米面可吃,又不能向邻居家去借,非常为难。

因此,过去农村人家,在除夕之前,一定要把米面加工好,至少要满足正月十五之前吃饭待客所需的米面。

“米缸内的米不空”的这种说法,对现在农村来说,虽然已经不太适用了,但依然可以看成是一种提醒。现在农村大多数都有了碾米机和磨面机,加工几百斤米面用不了多长时间,用不了多大力气。然而,把粮食变成米面这个过程还是要有的,如果除夕前,不开动机器,把米面加工好,到除夕夜时,米缸还是空的,说明还是欠勤快,做事比较马虎,对过年重视不够。

至于过去农村,一些人家因家里贫穷,米缸满不了,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今年的除夕哪天是最后一天(除夕要到了年味浓了)(6)

3、水缸里的水不空

过去农村没有自来水,喝的水和用的水,靠用水桶到水井里挑,挑来的水放到水缸里,通常来说,农家用的水缸,小一点的可装三担水,大一点的水缸可装四五担水。

水,在过去农村被视为是财富,有“水主财”之说。农村又有正月初一(有的地方是初一到初三)不能挑水,也不能向外泼水,认为泼水不就是向外泼财。因此,一些农村人认为,挑水免不了水桶内的水会向外溅出,有向外“泼财”的意思,意为不吉利。因此,过去农村人认为,除夕那天,一定要把家里的水缸挑满,不能让水缸空着。

实际上,在过去农村,不仅除夕夜要把水缸挑满,平时的夜晚绝大多数人家都会把水缸挑满。水缸里的水,不仅供家里日常生活之用,还用来防火。除夕夜之夜,农家不仅火烧得旺,油灯(那时没电灯)也点得多,还要放鞭炮,最容易发生火灾,缸里的水多,灭火也就比较及时。如果水缸里没有水,即使是小火情,也不容易扑灭,会造成大的火灾。

今年的除夕哪天是最后一天(除夕要到了年味浓了)(7)

过去,农村传统习惯,不仅只有日常生活用的大水缸,家里还在一些重点部位放了小水缸。一些木房子就更是如此,如果是二层楼的木房子,通常要在二楼的中间一间,也就是堂屋楼上,放数个水缸,其作用就是用来防火。因此,水缸里的水不能空,也包括了这些防火用的水缸。

农村有一句防火谚语说“火不烧空仓”,秋收冬藏,家里的粮食满仓,过年了,又是年货满屋,因此秋冬时节,也是火灾的高发季节。这也是过去农村特别重视防火原因。

现在农村大多通了自来水,用水非常方便,除夕夜的“水缸里的水不空”这种说法也已经过时了,但是,过去农村这种防火意识还是值得肯定,也是值得借鉴的。

总而言之,“除夕三不空,来年财不空”这句农村俗语,就是告诉人们,除夕这一天,未雨绸缪,各方面都要做好充足的准备,这样,进入新年后,在欢乐节日时,就不会出现烦恼之事,也不要出现尴尬境况。这种做法,就像我们现在人一样,不管是乡村还是城市,喜欢把年货备足,免得到时候用起来捉襟见肘。

今年的除夕哪天是最后一天(除夕要到了年味浓了)(8)

至于“来年财不空”之说,是过去农村人对即将到来的新的一年美好生活充满期待。勤劳之家,只要劳动就会获得财富,他们的希望就不会落空,过去是这样,现在依然如此。最后,祝福读者朋友新年四季平安,财运亨通,恭喜发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