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除了名之外,自周代开始又普遍有字字,《说文解字》解释为“乳也”,本义是孳乳、孳生人的“字”是在有了“名”之后新增的标识符号,一般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与名互为表里,多对外使用,隋唐以后又称“表字”,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古人的字和名的区别?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古人的字和名的区别(古人的名和字有什么联系)

古人的字和名的区别

古人除了名之外,自周代开始又普遍有字。字,《说文解字》解释为“乳也”,本义是孳乳、孳生。人的“字”是在有了“名”之后新增的标识符号,一般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与名互为表里,多对外使用,隋唐以后又称“表字”。

《礼记》:“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死谥,周道也”。意思是说幼年称呼名,年满二十岁,行了冠礼,就是成人了,人就称呼他的字;到了五十岁,人们只按他的排行称伯称仲,死后就称呼他的谥号,这是周朝的规矩。

《礼记》还记载,古代“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古代婴儿诞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命名,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时取字,女子十五岁举行笄礼时取字。为何成人之后要取“字”呢?《仪记》解释为:“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唐代孔颖达对此作了进一步解释:“冠字者,人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

字是由名而孳生的,所以古人取字一般都遵循“名字相应”的原则,也就是名与字之间要有一定的联系。古人凡有文化者几乎都既有名又有字。先秦直至现代所采用的名字相应的取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同义互训。如宰予字子我,予与我同义;张衡字平子,衡与平同义;曹丕字子桓,丕与桓同义,都有大的意思;曹植字子建,植与建同义,都有树立的意思;曾巩字子固,巩与固同义;秦观字少游,观与游同义。

二是反义相对。如曾点字皙,点指微小的黑色斑痕,引申为玷污;皙指肤色白,亦泛指白色,点与皙意义相反。端木赐字子贡,赐与贡意义相反。韩愈字退之,愈与退意义相反。刘禹锡字梦得,锡有赐的意思,锡与得意义相反。朱熹字元晦,熹有明亮的意思,晦有阴暗的意思,熹与晦意义相反。

三是联类相及。如孔鲤字伯鱼,鲤属于鱼类;冉求字子有,由求而有;冉耕字伯牛,牛可以耕;孟轲字子舆,轲指车轴两端用铁包裹的部分,由轲而及车舆;屈平字原,原指高平之地,由原及平;陆机字士衡,机和衡都是北斗七星中的星名;陆云字士龙,古有云从龙之说,由云而龙;白居易字乐天,乐天方能居易;苏轼字子瞻,轼是车前横木,乘车时可凭轼而瞻望;苏辙字子由,辙是车印,是驾车人所遵由的轨迹;唐寅字伯虎,取寅属虎之义。

四是古语或古人名活用。有些字与名都取自古书上某句话,如曹操字孟德,本于《荀子·劝学》:“夫是之谓德操”一语;(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潘岳字安仁,本于《论语》“仁者乐山”一语;高明字则诚,本于《礼记》“诚则明矣,明则诚矣”一语;钱谦益字受之,本于《尚书》“谦受益”一语。有些字与名是活用古人姓名而得,如顾祖禹字景范,表示其景仰史学家范祖禹;颜之推字介,是化用了春秋晋国介子推的姓名。

五是原名变化。如谢安字安石,颜延之字延年,杜牧字牧之,秦桧字桧之,宋濂字景濂,尤侗字同人,郑重字千里,胡适字适之。

有时候我们看不出名和字的联系,这主要是因为语义变迁的缘故。最后需要提及的是,取字是件严肃的事情,古人的字大多是由德高望重的前辈或师长取的;即使是自己取字,也要征求长辈及名流的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