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按:

一座城市因为一些历史精英的活动而变得生动和浪漫,因为某些名人而彰显和扬名。历史名人用他们的思想、他们的创作和生活方式影响着一个地域、一座城市。

洛阳是一座从来就不缺少名人的城市,自夏代建都洛阳开始,在漫漫几千年的历史长廊中,洛阳曾出现过无数的杰出人物,他们或引领了历史的方向,或渲染了历史的色彩,或点缀了历史的天空,他们的爱恨悲欢都交织在这片河洛沃土之上。

我们以历史时期为线索,选取了洛阳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一百位著名人物,他们有功高盖世的政治领袖,真知灼见的思想巨擘,有勇有谋的传奇英雄,妙笔生花的文坛泰斗,匠心独运的艺术大师,铸造科技辉煌的科学精英……时间跨度从商代到近代,描述了三千多年洛阳的历史进程。我们将他们人生旅途中与洛阳关系密切的部分加以展开叙述,或写他们在洛阳期间的生活、工作、奋斗历程,或写他们对洛阳的各种贡献,或写洛阳对他们思想、事业的发展所产生的重要影响,这些故事或波澜壮阔,或细语浅唱,或幽默风趣,或令人回味,读者了解这些人物,就基本掌握了洛阳历史的人物精华。

洛阳是一座文化名城。历史名人在此聚首并演绎其精彩人生,塑造了洛阳在世界城市之林的文化气质,彰显了洛阳这座城市的人文辉煌!今天推出与洛阳有关的100个历史名人系列之五十六:张九龄

张九龄

洛阳历史上出过的名人(与洛阳有关的100个历史名人系列之五十六)(1)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一名博物,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唐玄宗开元年间尚书丞相,是唐代有名的贤相、诗人。张九龄举止优雅,风度不凡,自他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总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因此,张九龄一直为后世人所崇敬、仰慕。

张九龄这个名字不简单,相传是由父母原创、禅宗的祖师爷六祖慧能润色而成。张九龄的父亲张宏愈是个渔夫,常年以打鱼为生。某天打鱼时,最后一网捞到一条大九鲮鱼,张父乐坏了,自打干渔夫这行,还没抓过这么大的鱼呢,然而冷不防却听到妻子说:“我觉得鱼的眼睛好像在流泪,还是把它放了吧。”张宏愈一时心软动了恻隐之心,就把到手的肥鱼放了。没过多久,张夫人怀了孕,儿子生下来时,她看着那双水汪汪的眼睛觉得眼熟,回忆了半天想起了那天的九鲮鱼。“一定是那条鱼投胎报恩来了。”她对自己说,两口子一合计,干脆名字就叫九鲮得了。后来六祖慧能遇到了张九鲮,觉得小娃娃挺灵气的,但是名字不太好。九鲮是水生动物,再怎么蹦跶也上不了岸,不如改叫九龄,取谐音久龄之意,将来做大官。张宏愈觉得慧能大师说得有理,就让儿子改名张九龄。后来果然张九龄自幼天资聪慧,才智过人,五六岁便能吟诗作对,一时人称神童。

唐长安二年(702年),24岁的张九龄来到东都洛阳参加科举考试,在录取的21人当中,他名列第一,理所当然地应当成为状元。可是皇榜一公布,落第的考生们就起哄闹起事来,都说是考官不公平,怎么能让个“南蛮子”当状元?原来,唐朝立国于关(中)陇(原)贵族集团,这些落第者大多出身于中原士族、而且又都是权贵子弟,朝廷拿他们一时没有办法,只好宣布重考。可是,重考的结果公布出来后,第一名却还是张九龄,起哄的人这才知道张九龄真正是才华出众,诗书超群。这时,正值武则天的执政晚期,这位唐代女政治家知人善任,容人纳谏,十分赏识这个新科状元,当即授予校书郎之职,随后便升任为中书舍人。

到了唐玄宗当皇帝时,张九龄受当朝宰相张说推荐,再度进京都长安为官,翌年升迁为中书令,也就是成为了尚书右丞相。张九龄当了几年宰相,特别重视选拔人才。他反对论资排辈,非常注重官员的真才实学,由此而首创了对地方官加强监察的“十道采访使”制度。有一次张九龄陪着玄宗巡幸东都,在洛阳和春间创作了《奉和圣制送十道采访使及朝集使》,诗歌说,各地为官的人应及时向朝廷上报政情,要体悉人民疾苦,又要为财政收入贡献力量,宽厚待民,使天下无为而治,凡属朝廷的政策文告,应当及时向乡民解说清楚,要殷勤为政,有始有终,自强不息。

张九龄还是一位诗文俱佳、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尤以诗歌艺术成就为高。在唐代诗坛上,他是继陈子昂之后,力排齐梁颓风,追踪汉魏风骨,打开盛唐局面的重要一人。可以说,他以其诗歌创作和政治地位,影响了一代诗歌的发展。他耿介不阿的性格,使他的诗歌创作既体现出“雄厉振拔”的劲健风格,又别具一种“雅正冲淡”的盛唐气度。“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正是张九龄千古流传的佳句。

洛阳历史上出过的名人(与洛阳有关的100个历史名人系列之五十六)(2)

张九龄不但自己的文学成就很高,而且还注重提携有文学才能的人,形成盛唐诗的骨干力量。景元元年(710年)在他任左拾遗后,有权参加“以诗取士”制度,选拔了一批后来成为盛唐诗的核心骨干,王维、崔颢、祖咏、储光羲、王昌龄等人都是其中的佼佼者。王维于开元九年(718年)中进士,但一直得不到重用,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王维到洛阳请求张九龄汲引,张九龄非常欣赏王维的才华,于开元二十三年推荐王维出任右拾遗。因感激张九龄的知遇之恩,王维有《上张令公》、《献始兴公》、《寄荆州张丞相》等诗赠张九龄。

洛阳历史上出过的名人(与洛阳有关的100个历史名人系列之五十六)(3)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春,张九龄请求回乡拜扫先人之墓,五月七日因疾去世,终年六十八岁,皇上赠封他为荆州大都督,谥号“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