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阳谋,通俗来说,就是我挖好了一个坑邀请你跳,而你不得不跳,甚至你跳坑里吃了大亏之后还要对我感恩戴德,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推恩令前后对比?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推恩令前后对比(推恩令为啥是最强阳谋)

推恩令前后对比

所谓的阳谋,通俗来说,就是我挖好了一个坑邀请你跳,而你不得不跳,甚至你跳坑里吃了大亏之后还要对我感恩戴德。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不少有名且典型的阳谋,比如围魏救赵、二桃杀三士、困藩之策、挟天子以令诸侯等等,但是在我个人看来,最强的阳谋,当属汉武帝的推恩令。

白马之盟

汉朝初年,刘邦吸取秦朝单纯推行郡县制、不分封功臣勋贵、王室宗亲导致在农民起义中没有宗室力量拱卫皇权、最终二世而亡的经验教训,在消灭韩信、英布、彭越等谋反的异姓诸侯之后,然后又重新分封了10位同姓诸侯王,还与群臣立下“非刘氏不王”的白马之盟。

这10位同姓诸侯王分别是庶长子刘肥封齐王、三子刘如意封赵王、四子刘恒封代王、五子刘恢封梁王、六子刘友封淮阳王、七子刘长封淮南王、八子刘建封燕王。

另外又封了两位刘氏子弟为王,他们分别是楚王刘交、荆王刘贾。后来荆王刘贾被英布乱军杀害,刘邦又封侄子刘濞为吴王,封国就在荆国。

当初为了稳定天下局势,让汉朝尽快走上正轨,刘邦给了诸侯王们相当大的土地面积和自主权,每一个诸侯国实际上都相当于一个独立的国家。这样一旦出事,诸侯国就能够迅速集结军队勤王护驾。

这些同姓诸侯国早年间确实为拱卫汉室立下了不少功劳,尤其是在剿灭吕氏家族意图推翻汉朝的时候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但是在剿灭吕氏家族过程中,本就强大的同姓诸侯王们趁机吞并了不少吕氏家族的封地,实力再上一层楼,加上地方分封的诸侯王大多经过换代,与皇室的血缘关系已经开始疏远,已经形成“尾大不掉”之势,威胁中央政权的安全。

为了维护中央集权,削藩已经是势在必行。但无论汉文帝的“众建诸侯王而少其力”,还是汉景帝直接削藩、收回诸侯王官员任免权、征税权、禁止过问封国政事等,都未能解决诸侯王尾大不掉的问题,地方王权与专制皇权的矛盾反而愈加尖锐。

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不满利益分配的济北王刘兴居率先发动叛乱,开启同姓王国武装反抗汉廷之先例;三年后,淮南王刘长又举起了叛旗;景帝三年(公元前154),更是直接爆发“七国之乱”。

尽管汉文帝和汉景帝都及时平定叛乱,并采取一系列相应的措施,使诸侯王的势力受到很大的削弱。但至汉武帝初年,一些大国仍然连城数十,地方千里,并且诸侯王骄奢淫逸,时常违抗中央政令,干涉地方官员行政,严重威胁着中央集权的巩固。

“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谋以逆京师”

为了达成削藩,在经过一番酝酿之后,元朔二年正月(公元前127年),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正式对诸侯王们挥下“削藩”的大砍刀。

推恩令最主要的内容,便是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皇帝封号,郡守统辖,从而形成直属于中央政权的侯国。

我个人之所以认为推恩令为史上最强阳谋,其一,在于其设计精妙。

刘彻想削藩吗?简直想疯了!但如今这个藩,也不是那么好削的,主要难点有三:

第一:如何名正言顺削藩,又不会引起诸侯反叛。这也是最难的问题,毕竟削藩涉及到诸侯王自身的切身利益,是个人都不会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利益被剥夺,文景时代已经有前例摆在这里,而且北方还有匈奴虎视眈眈,人家巴不得你打起来好坐收渔利。

第二:不能坏了皇帝的名声,毕竟皇帝总喜欢说自己忠孝仁义,是天下人的楷模,此时诸侯王的权力大部分已被收回,要是再大力削藩,民间到处说你“落井下石”、“薄情寡义”,那还怎么玩?

第三:少花钱甚至不花钱,毕竟此时要花钱的地方不少,而且如果只是通过封赏等手段来达成“削藩”,相当于花钱买平安,反而会显得皇权懦弱,助长王权的嚣张气焰。

推恩令的出现,完美解决了上述难题:

第一:以往削藩都是从外部动刀,而推恩令直接把刀子递给没有继承权的诸侯王嫡次子以及庶子们,毕竟他们本来在老头子死后只能自谋出路,所有财产地位由嫡长子继承,如今他们从律法上得到了继承权,自然要好好保护自己的权力。

而作为嫡长子继承制最大受益者的嫡长子们自然反对推恩令,但是没等他们把矛头对准发布推恩令的皇帝,其他儿子们便将矛头对准了嫡长子,形成内斗,自然也就不可能造反了。

第二:推恩令不仅没有坏了汉武帝的名声,反而使其站上道德制高点,声望再上一层楼,因为那些因为推恩令得益的列侯们无不感恩汉武帝的大恩大德,要不是他,等老头子过世,这帮人恐怕只能找个凉快地方玩儿蛋去了;

第三:推恩令需要的只是一纸公文,然后皇帝拿玉玺盖章而已;至于列侯们的封号,让文官们拟好诏书皇帝盖章就行,甚至都不需要动脑子。

至于封地和财产?那都是诸侯王自己的东西,随便怎么分,反正不是汉武帝自己的,他还巴不得把诸侯王家里的猫猫狗狗都封为列侯,好再把诸侯王的封地分的更碎。

其二,吃透人性

汉武帝为什么要推行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实力,因为他渴望自己可以永远大权在握,所有人都臣服在自己脚下,天下无人可以对自己的皇权形成威胁,这就是人性。

那些没有继承权的次子、庶子们同样希望自己有朝一日有机会继承王位享受着辽阔的封地和数不尽的财富,而不是所有一切仅限于嫡长子拥有,这也是人性。

嫡长子们希望只有自己才能继承老头子的王位和财富,这更是人性。

在嫡长子继承制下,嫡长子们才是家中最受追捧的人,次子、庶子们的人性被宗族法制压抑,只敢在暗地里仇视嫡长子们,抽冷子使绊子,试图让老头子废黜现在的嫡长子,或者多讨好老头子多讨些封赏,好在老头子归西之后自己可以生活无忧。

但如今推恩令一出,这种被长期积压的仇恨心理瞬间得到释放,不少诸侯国直接后院起火,原本团结的诸侯宗室瞬间成为一盘散沙。

而且推恩令一经推出,便迅速站上道德制高点,因为一旦有人反对推恩令,就会立即遭到上至皇帝言官下至百姓的指责:你作为诸侯王,居然反对“推恩令”,你是不是只偏心你的嫡长子,不爱你其他儿子?你个偏心鬼!

你作为拥有继承权的嫡长子,居然不舍得将家业分给兄弟们,你是不是不爱你的兄弟?你个自私自利的小人!

偏偏诸侯王和嫡长子们还真就找不到理由和借口来反驳,因为无论暗地里的权力争夺多么肮脏,但在表面上,大家都喜欢标榜自己是忠孝仁义的道德模范,谁愿意背负着偏心自私的骂名甚至遗臭万年?

可以这么说,推恩令吃透了人性,令得那些诸侯王和嫡长子们脸上笑嘻嘻,心里妈卖批,明明是穿肠毒药,也不得不如饮甘露一般喝下,然后对皇帝感恩戴德。

主父偃

其三,几乎无解。

想破解推恩令?其实不是没有办法,只要朝廷势弱,诸侯强势,那么推恩令就不过是一纸儿戏,就比如你让周赧王玩推恩令,战国七雄只会拿你当笑话。

但问题就在于此时的汉朝刚刚经过文景之治和七国之乱,诸侯王手中的权力大部分都被收回中央,中央皇权的实力明显要强于诸侯王权,梗着脖子不推行?直接发兵灭了你,把你的封地分给别人,杀鸡儆猴!

诸王暗中勾结造反?也不现实!推恩令最狠毒之处,在于诸侯王的次子、庶子都得到了继承权,只要老头子过世,自己就可以从大哥手里分走老头子的财产,谁会愿意为了把拱手可得的利益送给别人而战,那不是缺心眼儿吗?

那我计划生育,只生一个,不就没人抢了吗?

那不更是开玩笑嘛!在古代,男丁是主要劳动力,所以上至皇室下至平民百姓,崇尚的都是多子多孙幸福一生;何况这些诸侯王们骄奢淫逸,又缺乏有效避孕手段,所以大多三妻四妾子女成群,让他们少生几个?还不如阉了进宫当太监。

而且就汉代那医疗水平,只生一个很容易就玩脱了变成绝后。

再说了,作为一国之君,皇帝有的是办法整你,推恩令不过是其中一招而已。

推恩令一出,举国震惊,诸侯王以及其嫡长子无不骂骂咧咧偏偏,想退出群聊又找不到理由反对,而那些次子、庶子们心中却是乐开了花,纷纷跳出来要求封为列侯。

就这样,诸侯国越分越小越分越碎,“大国不过十余城,小国不过数十里”,而在整个国家范围内,8-9成的郡都直属于中央皇权,而且“形错诸侯间,犬牙相临,秉其扼塞地利”,使诸侯国无法连接成片,即便有诸侯叛乱发生,也很难形成规模。

至此,困扰统治者许久的诸侯割据问题得到彻底解决,诸侯对中央的威胁彻底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