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破碎,风雨飘摇,在那个头顶上子弹飞的抗战年代,有这么一所特殊却闻名于全国的名校,那便是西南联合大学。学校生于忧患之际,长于炮火之中,处于大动荡之下,却能树自由之风,独立之精神,保存中华文化之根,培育国家栋梁,确实是中华教育史上的奇迹。

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当时我国最著名的三所大学——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为了保存文化力量,三校决定合并迁往云南昆明,成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真实的西南联合大学(惊鸿一瞥的大学之光)(1)

去往昆明的路上,崇山峻岭众多,道路曲折,而学生们大多徒步过草山,翻雪岭,步行3600里,犹如当年红军长征一般。学子大规模长征,确实旷古未有,其中的艰苦,恐怕只有当事人明白。但是这些学子不以为苦,反而当作磨砺。这一路不仅是心灵的锻炼,也是学术的培养,到达昆明后,学生每人要写出上千字的调查报告。学生不以为苦,反而充分利用自己所学知识。例如曾昭抡和理工学院的同学经过矿区时,指导当地的矿工冶炼;地质学家袁复礼几乎一路上都在不停的敲打石头,向学生讲述当地的地貌。

真实的西南联合大学(惊鸿一瞥的大学之光)(2)

​​除此之外,西南联大的治校模式也颇具特色,学校倡导“教授治校”原则,学生也实行自治,没有班主任。平常学生考试,可以不按照讲师来答卷,只要有自己的见解,并且有根有据,就可以拿高分。这种做法的好处便是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西南联大的自由不等于放任,也不代表没有要求。比如学校有非常严格的考试规章制度,必修科目没有及格必须重修,没有补考这一说法,再如报考本校必须靠学生自己能力进来,决不能走后门。

在今天西南联大的治学方式仍然对我们大学学子有所启示,就如美国历史学教授易社强所说:“西南联大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意思的一所大学,在最艰苦的条件下,保存了最完好的教育方式,培养了最优秀的人才,最值得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