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炮是一种发射火箭弹的多发联装发射装置,它发射的火箭弹依靠自身发动机的推力飞行。火箭炮发射速度快,火力猛烈,突袭性好,机动能力强,可在极短的时间里发射大量火箭弹。火箭炮向远距离的大面积目标实施突然袭击,用以歼灭、压制有生力量和技术兵器,给敌人精神上以极大的震撼。火箭炮按运动方式可分为自行式、牵引式和便携式三类。自行式又分为履带式和轮式。按射程可分为中近程火箭炮和远程火箭炮。

最强重武器手持火箭炮(一种造型拉风的武器)(1)

基本作用

火箭炮的主要作用是引燃火箭弹的点火具和赋予火箭弹初始飞行方向。由于火箭靠本身发动机的推力飞行,火箭炮不需要有能够承受巨大膛压的笨重炮身和炮闩,也没有后坐装置。火箭炮能多发联射和发射弹径较大的火箭弹,它的发射速度快,火力猛,突袭性好,但射弹散布大,因而多用于对目标实施面积射打击。

多管火箭炮可以分为火箭炮及火箭弹两大部分。

火箭炮由发射器、高低方向机回转机构、瞄准装置、电源(电池或发电机)、发射点火控制装置及运载车辆组成。火箭弹由战斗部、引信、火箭发动机、电点火装置及尾翼组成(涡轮弹除外)。如今外军装备和将要装备的火箭炮有几管、十几管、几十管,最多的有114管。发射器多装在履带车辆或轮式越野车辆上,比一般自行火炮行驶速度要快。不少火箭炮的发射器,从设计时就考虑了多种用途,因此有些发射器还可装在单翼飞机、直升飞机和水面舰艇上,成为空对地、舰对地或舰对舰的火箭。

最强重武器手持火箭炮(一种造型拉风的武器)(2)

火箭弹为无控式,弹径一般在100~200mm之间,少数在1OOmm以下和200mm以上。由于装有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火箭弹的弹体都比较长,一般为1~3m左右,弹重15~1OOkg。火箭弹除配有爆破杀伤、燃烧、反装甲战斗部外,外军还装备有子母弹、燃料空气炸药、烟幕、照明、电子干扰及化学毒气等多种战斗部,战斗部可以做到互换。战斗部重量一般为全弹重的30%~40%。引信除触发式外,还配有时间引信和无线电近炸引信。1950年代研制的多为涡轮弹;1960年代以后多为尾翼稳定弹。尾翼稳定弹是在火箭弹的尾部,安装有4~6片对称的固定式或折叠式尾翼,使得火箭弹在飞行中保持稳定。也有的尾翼以一定的斜角安装在弹体上,目的是使火箭弹在整个飞行段有一定的旋转速度,以提高射击精度。折叠式尾翼弹在发射管内呈折叠状态,当火箭弹点火脱离发射器导管时,尾翼靠弹簧力、燃气力和离心力等作用自动张开。

火箭炮是在有防护装甲的驾驶室或专门的炮塔内进行操纵发射的,有单发发射、双发发射、三发发射或齐射等不同发射方式。有的火箭炮发射操纵装置可以移到车外,在安全距离外或掩体内操纵发射,甚至还可进行遥控发射。

最强重武器手持火箭炮(一种造型拉风的武器)(3)

发展历程

火箭是中国一大发明,最早的多枚火箭连发装置和齐射装置 也是中国发明的。在中国明朝人茅元仪于1621年完成了《武备志》一书中记载的火箭及其发射装置有几十种之多,其中有一次可发射32支和40支火箭的 “一窝蜂”和 “群豹横奔箭”,有一发百矢的 “百虎齐奔箭”和可连续两次齐射的 “群鹰逐兔箭”,这些都可看作是现代火箭的原始雏形。

公元969年,中国宋朝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支火药火箭。975年,火箭作为武器首次应用于宋灭南唐的战争中。17世纪,欧洲国家相继制造火箭。20世纪初,由于双基推进剂的应用,火箭获得长足发展,逐步形成了现代火箭炮。

世界上第一门现代火箭炮是1933年苏联研制成功的BM-13型火箭炮。这种自行式火箭炮安装在载重汽车的底盘上,装有轨式定向器,可联装16枚132毫米尾翼火箭弹,最大射程约8500米,1939年正式装备苏联红军,1941年8月在斯摩棱斯克的奥尔沙地区首次实战应用。当时苏联红军的一个火箭炮连以一次齐射,摧毁了纳粹德国军队的铁路枢纽和大量军用列车。火箭炮齐射时,像火山喷发炽热岩浆,铺天盖地般倾泻在敌目标上,声似雷鸣虎啸,热若排山倒海之势,不仅消灭敌人大量有生力量和军事装备,而且给敌人精神上以巨大的震撼。以致德军士兵后来一听到这种炮声,就心胆俱裂。为了保密,当时苏联红军未给火箭炮定名,但在发射架上标有表示沃罗涅日“共产国际”兵工厂的 “K”字。可能由于这个缘故,苏联红军战士便把这威力巨大的新式武器亲切地称之为 “卡秋莎”。它由汽车部分和发射部分组成。发射部分由滑轨床、炮架、回转盘、底架、瞄准装置、发射装置等组成。在发射前,火箭弹是用定向钮钳在滑轨槽的定向沟内。火箭弹的战斗部分的弹体内是TNT炸药。药筒部分是由七根管状发射药筒组成,汽车驾驶室内装有发射装置的发火转轮。主要诸元:弹径132毫米,滑轨长5米,弹长1450毫米,弹重42.5千克,初速70米/秒,高低射界7°~45°,方向射界左右各10°,最大射程7900~8800米。

严格地说,“卡秋莎”是导轨火箭炮,而不是多管火箭炮。最早的具有炮管式发射装置的多管火箭炮,是德国于1941年正式装备部队的158.5毫米6管牵引式火箭炮和280/320毫米6牵引式火箭炮。

最强重武器手持火箭炮(一种造型拉风的武器)(4)

二战结束后,“喀秋莎”火箭炮继续在战场上大显神威。1953年夏,中国人民志愿军在金城以南地区发起了朝鲜战争中最后一次进攻战役,这就是“金城战役”。7月13日21时,志愿军集中了1094门火炮对敌军实施猛烈攻击,其中包括5个火箭炮团,拥有近200门“喀秋莎”火箭炮。“喀秋莎”火箭炮火力猛、射速快的优越性再次显露出来。在10秒之内,约3000枚火箭弹射向敌方,形成一片火海,取得了良好的火力突击效果。志愿军官兵在1小时内就全线突破了敌军阵地,迅速取得了此次战役的胜利,为尽快签署朝鲜停战协定赢得了时间,从而结束了近3年的朝鲜战争。

“喀秋莎”火箭炮在二战和朝鲜战场上的出色表现,使它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50年代,苏联把火箭炮的发展推向了高潮,火箭炮的技术战术性能如发射管数、射程、威力和精度有了很大提高。德国、意大利、以色列、西班牙等国也均以“喀秋莎”火箭炮为样板,研制出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火箭炮。

1980年代以后,火箭炮进入了高速发展期,世界各国研制出了一批性能更加优越的火箭炮。进入21世纪以后,火箭炮又有了新发展,其性能和威力不断提高,已成为现代炮兵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今的火箭炮基本采用多联装自行式,口径大多在200毫米以上,配用多种战斗部,并已开始配用以计算机为主体的火控系统,射程在20-70公里之间,用于弥补战术地地导弹与身管火炮之间的火力空白。

火箭炮未来向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加强火箭炮系统对信息的收集和数字化处理能力是火箭炮发展的必然,实现火箭炮战术指挥自动化成为关键。未来,火箭炮将配备性能更好的计算机系统,安装高精度的定向定位系统、卫星定位接收系统和气象雷达系统,使单门火箭炮变成以火箭炮为主体,集侦察、测地、指挥、通信和机动于一体的综合体,火箭炮能自动调平、自动定位定向、自动收发计算诸元、自动装填、自动瞄准、自动发射,操作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使火箭炮真正具有“停下就打,打了就跑”的能力。

提高精度,加强通用性。高技术条件下的战争中,火箭炮发射技术必然与制导技术融合,由火箭炮发射末敏制导火箭弹和导弹,以攻击敌高价值目标。通用性也成为当前武器装备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一炮多用使火箭炮既可发射作用不同、射程不同的普通火箭弹,又可发射末敏制导火箭弹和导弹,这样既可使火箭炮的通用性、利用率提高,又可大大节约经费,同时保证了在数字化战场上,弹药系统供应的可靠性和高效性。

提高战略,战役机动性。未来的火箭炮将轻型化,以适应空运、空投,从而满足数字化战场对火箭炮机动性的基本要求。许多国家都广泛采用非金属复合材料研制新型火箭炮,以减轻火箭炮的重量。俄罗斯研制的BM-21B式122mm轻型火箭炮就是由BM-21式火箭炮改进而成的,可用直升机运输。

提高射程,增大威力。火箭炮将发展成一个集多种武器于一体的发射平台,同时,还要求火箭炮具有快速反应能力,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把大量的火箭弹投向目标,收到最佳的作战效果。

加强防护,提高生存能力。将隐身技术运用于火箭炮,可以降低武器装备的特征信号,使敌人难以发现、识别、跟踪和攻击;采用隔舱技术、三防设备等技术设备,使乘员免受核、生、化和电磁脉冲的伤害。

目前处于世界一流水平的火箭炮有以下若干型号:

美国M270多管火箭炮

最强重武器手持火箭炮(一种造型拉风的武器)(5)

最强重武器手持火箭炮(一种造型拉风的武器)(6)

最强重武器手持火箭炮(一种造型拉风的武器)(7)

M270多管火箭炮是美国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研制的自行火箭炮,1983年开始服役。由美国沃特公司研制生产,是一种全天候、间瞄、面积射击武器系统,能对敌纵深的集群目标和面积目标实施火力突袭,有很高的火力密度。据估算,1门M270火箭炮一次齐射12发炮弹的火力威力,相当于33门155毫米榴弹炮齐射的威力。M270多管火箭炮采用模块化技术,机动性和防护性能好,火力密集且精度较高,尤其是既能发射火箭弹又能发射地地战术导弹,被认为是很好的火力支援系统。这种多管火箭炮系统由发射车和弹药补给车两部分组成,其中发射车采用M2履带式步兵战车底盘改装,车前部为驾驶兼发射控制室,乘员3人。后部为发射装置,使用铰链固定在转盘上。发射装置为箱体式结构,分隔成两个弹舱,每舱装有6个发射管,每管1枚火箭弹。车上装有无线电台、导航定位仪和火控计算机等,可在60s内发射12枚火箭弹对6个以上目标进行瞄准射击。该炮1983年装备美国陆军,用于压制和歼灭有生力量和技术兵器。最大射程(末制导反坦克子母弹)45000米,最小射程10000米,有1根定向管,可单发或连射,战斗状态全重25191千克。

卫士2D型火箭炮

最强重武器手持火箭炮(一种造型拉风的武器)(8)

最强重武器手持火箭炮(一种造型拉风的武器)(9)

最强重武器手持火箭炮(一种造型拉风的武器)(10)

我国研制的卫士—2D火箭炮射程可达400公里(可覆盖台湾省全境)。由中国精密机械进出口总公司和四川航天工业总公司联合开发的“卫士”系列多管火箭炮系统此前主要有 “卫士”-1/1B以及 “卫士”-2三种型号,而目前最新改进型号就是世界射程最远的“卫士”-2D多管火箭炮系统。“卫士”-2D火箭炮系统由发射车、运输装弹车和指挥车、通讯车组成,一个作战单元包括一辆射击指挥车、6-9辆火箭发射车和6-9辆运输装弹车。和“卫士”-2早期型号相比,“卫士”-2D各项主要性能指标均有了明显提高。

首先是射程加大。火箭炮的射程与火箭弹的口径相关。“卫士”-2火箭弹长7150毫米,弹径400毫米。而“卫士”-2D的火箭弹长8100毫米,弹径425毫米。在射程上,“卫士”-2最大射程为200公里,而“卫士”-2D的最大射程为400公里。就其口径和射程来说,“卫士”-2D堪称中国目前口径最大、世界上射程最远的火箭炮系统。

其次是精度提高。为了保证必要的射击精度,相比“卫士”-2早期型号,“卫士”-2D因为采用了简易的制导和弹道修正措施,从而有效提高了射击精度。据称,“卫士”-2D使用了由低成本惯性的器件组成的捷联惯导系统提高控制精度,在末端甚至还可以采用全球卫星定位或激光作弹道修正等先进技术,当射程为400公里时,射击精度达到小于600米的水平。

多类型的战斗部是“卫士”-2D火箭炮又一亮点,除传统高爆弹外,还可以根据不同战略战术要求,换用六种以上不同类型的战斗部。其中双向末敏子母弹和寻的弹攻击车辆的精确度非常之高,据称可以直接命中目标。甚至还有一种在火箭弹内能携带三个小型无人机,这是一种在火箭弹抵达目标上空后投放携带的自杀弹药的无人机,能搜索地面的雷达信号执行自杀攻击。

另外,“卫士”-2D放弃了以往圆筒式发射箱,采用了一体化设计的六联装发射/储存箱,这也是世界火箭炮发射箱最主流的设计样式,因为火箭弹采用密封箱装弹,储存和发射均很方便。而且,配用的弹药运载车上装有自动装填系统,一次齐射完成后可迅速再装填。其发射车采用新型8×8高机动轮式越野车为运载底盘,具备良好的机动性。

对于火箭炮来说,提高射程、打击精度以及毁伤威力已经成为一个主要发展趋势。“卫士”-2D火箭炮系统具备射程远、齐射威力猛、作战反应快、使用维护简单等一系列优点,一定程度上几乎可以替代价格昂贵的短程弹道,用来攻击敌方军事基地、集群装甲部队、机场、港口等目标。

神鹰400火箭炮

最强重武器手持火箭炮(一种造型拉风的武器)(11)

最强重武器手持火箭炮(一种造型拉风的武器)(12)

神鹰400制导火箭炮是解放军最新研制的陆地地对地远程打击可控火箭系统。它将会被应用于解放军陆军直接打击部队。美方对此预测说,这种新型的远程火箭炮系统因为其火箭弹采用了惯性导航 主动雷达制导系统因此射击精度更高。其最大精确射程预计将会达到约350-420公里。此外它还可以配置一种大面积杀伤战斗部,用于打击大规模集结的敌方部队。

“神鹰”400制导火箭炮系统作为中国军方持续开发的大口径远程火箭炮的后起之秀,其性能和战术使用将会更加灵活,而且其具备多目标打击能力和先进的垂直发射方式,都会对很多中小国家产生极大的吸引力。特别是该型火箭炮是称为“制导火箭炮”,不受联合国有关武器扩散公约的影响,可以几乎不受限制的采购并使用。因此,广大中小国家财政既能负担得起,又能取得需要的远程精确打击能力,应该是国际军火市场上的杀手锏武器。

“神鹰”400的新型制导火箭炮系统不但名字有些怪异,更为惊人的是该型火箭的发射方式,已经由通常意义上的倾斜定向发射模式,首创为世界上第一种采用垂直发射模式的远程制导火箭炮。这种新型高机动远程火箭炮系统采用我国最新的全动转向整体车架高机动8×8越野车,不但马力强劲、载重能力大、整个车体结构紧凑、高速机动能力和越野能力出色,而且车辆的稳定性更加符合战术要求。这种载车也经常被用作解放军陆军装备的DF-11和DF-15等短程战术弹道导弹的运输发射车,不难看出其底盘通用性能非常好,非常便于解放军部队批量制造和装备。美国国防部装备专家预测说,这种远程火箭炮系统实际上不同于前期的WS-1/B型和A-100型火箭炮车,它更加具有中短程弹道导弹的某些特性。实际上,中国人民解放军如果把这种新型制导火箭炮研制成功并且批量装备其部队,这等于事实上增加了解放军短程弹道导弹部队的作战能力,因为它的实际打击火力和弹药散布密度要远远高于弹道导弹,而战略敏感性却几乎不存在。该火箭炮发射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载车后上部是一个大架,呈“井”字形布局。这个大架上可以在其左右各放置一个四联装发射模块,在发射完毕需要重新装填时可以自动解锁或者锁定,十分有利于快速再装填作业,对于再次发动快速打击也十分重要。这种运输储存发射箱内可能充满惰性气体,对于保证制导火箭的服役寿命和减缓精密元器件的老化速度十分有利。从整个火箭弹箱占车体的长度来看,“神鹰”400制导火箭弹的总体尺寸几乎和“卫士”-2一样,因此,其实际射程大概差不多。在高速机动行军时,该火箭炮系统一般是以一个营为战术作战单位,也就是说,该型火箭炮作为远程打击火力,可以配属在旅团一级遂行战术支援打击任务。这样在战场使用上,可以更灵活,可以使得更低一级的战术指挥员具有更多的远程打击选择权。,“神鹰”400火箭炮系统的设计糅合了不同种类导弹的一些特点。例如制导火箭弹采用了热发射原理垂直发射技术,类似西方舰载防空导弹采用的发射技术。火箭弹的气动布局则类似俄罗斯空空导弹,采用弹体中部长边条翼布局,用来稳定其飞行弹道。同时又采用了我国在地地导弹上应用成熟的火箭尾喷口燃气舵技术,它和弹体后面的气动舵是随动的,控制效率很高。

PHL03远程火箭炮

最强重武器手持火箭炮(一种造型拉风的武器)(13)

最强重武器手持火箭炮(一种造型拉风的武器)(14)

PHL03火箭炮是解放军在吃透了苏联9K58“龙卷风”火箭炮技术后自行研制并生产的火箭炮系统。这种火箭炮为12管,火箭炮口径为300mm,战斗部重量为235kg。这种火箭炮采用了多项复合技术,使其在射程,射击精度,杀伤能力名列世界前茅。其射程可以达到150km,精度为覆盖圆误差50米,在使用子母末敏弹的时候可以对坦克集群造成毁灭性的伤害。

作战效能: PHL03型300毫米多管火箭武器系统的一个基本作战单元包括1辆指挥车、4至6辆发射车和4至6辆运弹车。采用无预置阵地和有预置阵地两种作战模式。在无预置阵地作战模式下,各发射车接收到指挥车或上级提供的目标坐标和高空气象数据后,自主定位定向、测量低空气象数据、测量发动机药温、进行发射诸元计算、瞄准、发射;在有预置阵地作战模式下,各发射车接收到指挥车或上级命令后,进入预定发射阵地,到达发射位置后按标志进行方向瞄准;指挥车计算射击主要传送给各发射车,发射车收到后进行瞄准,火箭参数装订及点火、发射。运弹车所携弹药可供发射车再齐射一次,因此每辆发射车可连续发射24发火箭弹,1个作战单元可连续发射火箭弹96至144发,覆盖大于2平方千米的范围。

美军海马斯(HIMARS)高机动火箭炮系统

最强重武器手持火箭炮(一种造型拉风的武器)(15)

最强重武器手持火箭炮(一种造型拉风的武器)(16)

HIMARS是美军高机动火箭炮系统的缩写。由美国著名的洛克西德·马丁公司研制生产。该炮于02年交付美国军方试验,参加了伊拉克战争,表现良好。海马斯06年初步形成战斗力,主要装备给美军的快速反应部队,包括美军享有盛名的空降师和空中突击师。该系统由一个M270的6联装火箭炮和一个M1083系列6X6轮式底盘。这种组合使的海马斯拥有者极佳的公路机动能力,且可以通过C-130中型运输机快速部署,是美军炮兵支援火力的先锋。

俄罗斯龙卷风300毫米12管火箭炮系统

最强重武器手持火箭炮(一种造型拉风的武器)(17)

龙卷风火箭炮的设计型号为9A52,整个系统的设计局型号为9K58,由位于俄罗斯图拉市的(Tula)合金精密仪表设计局(Splav State Research and Production Association)研制,该设计局也是BM-21、BM-28火箭炮系统的研制者。9K58系统于1983年设计定型,1987年入役,最初为14管,1990年2月在吉隆坡举办的亚洲防务展览会上首次公开展出时变为现在的12管样式。该炮被北约称为M1983型,是苏联(包括俄罗斯)最大口径的火箭炮,主要装备苏联军属远程火箭炮兵旅,每旅下辖3个营,每营下属3个连,连各装备3辆9A32型发射车和1辆9T234-2装填-运输车,全旅共27台发射车。龙卷风火箭炮旅主要担负军作战地域内的火力支援,压制和歼灭有生力量,摧毁装甲目标、炮兵连队,同时也可加强到主要进攻轴线师以提高突击火力密度,打击正面之敌集团军的前沿机场、军师指挥所、仓库。

最强重武器手持火箭炮(一种造型拉风的武器)(18)

1989年,更加现代化的9K58-2系统(对外军售时称龙卷风-M)进入一线并逐步取代旧型号,担负起火力突击己方前沿20-70公里范围内敌装甲部队、指挥中枢、机降部队登机场地(苏军一直对美军的直升机蛙跳战术十分忌惮,在各兵种战术教令中均强调及时寻歼其部队及集结场所)、防空阵地等高价值目标的重担。9K58-2系统改为团-营编制,全团配属12台9A32-2型发射车、3台9T234-2装填车和1台指挥车。9T234-2装填车的驾驶舱为两部分,分别位于发动机舱两侧,中间为水箱散热器。驾驶室后车厢内载有12枚待发火箭弹,车体后部右侧装有液压驱动的装填起重机,回转范围为左50度,右90度,最大起吊质量850公斤。装填时,装填车与发射车车尾对接,装弹架挂在发射车定向发射管尾部进行装填。3名操作手可在20分钟内将12发火箭弹装填到发射车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