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势论十二章并序译文(王義之笔势论十二章并序)(1)

笔势论十二章并序译文(王義之笔势论十二章并序)(2)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说321年—379年),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东晋时期书法家,有“书圣”之称。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

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王義之轶事一一东床快婿

王羲之出身于魏晋名门,是琅琊王氏王旷的第二个儿子。

16岁时被郗鉴选为东床快婿。郗鉴有个女儿,年长二八,貌有貌相,尚未婚配,郗鉴爱女故要为女择婿,与丞相王导与情谊深厚,又同朝为官,听说其家子弟甚多,个个都才貌俱佳。

一天早朝后,郗鉴就把自己择婿的想法告诉了王丞相。王丞相说:“那好啊,我家里子弟很多,就由您到家里挑选吧,凡你相中的,不管是谁,我都同意。”

郗鉴就命心腹管家,带上重礼到了王丞相家。王府子弟听说郗太尉派人觅婿,都仔细打扮一番出来相见。寻来觅去,一数少了一人。王府管家便领着郗府管家来到东跨院的书房里,就见靠东墙的床上一个袒腹仰卧的青年人,对太尉觅婿一事,无动于衷。郗府管家回到府中,对郗太尉说:“王府的年轻公子二十余人,听说郗府觅婿,都争先恐后,唯有东床上有位公子,袒腹躺着若无其事。”郗鉴说:“我要选的就是这样的人,走,快领我去看。”郗鉴来到王府,见此人既豁达又文雅,才貌双全,当场下了聘礼,择为快婿。“东床快婿”一说就是这样来的。

笔势论十二章并序译文(王義之笔势论十二章并序)(3)

东床快婿

笔势论十二章并序译文(王義之笔势论十二章并序)(4)

笔势论十二章并序译文(王義之笔势论十二章并序)(5)

王義之轶事一一入木三分

笔势论十二章并序译文(王義之笔势论十二章并序)(6)

笔势论十二章并序译文(王義之笔势论十二章并序)(7)

笔势论十二章并序译文(王義之笔势论十二章并序)(8)

传说当时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词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一直印到木板笔力雄劲,书法技艺炉火纯青,笔锋力度竟能入木三分。“入木三分”就是从这个故事中得出来的。

王義之轶事一一竹扇题字

笔势论十二章并序译文(王義之笔势论十二章并序)(9)

竹扇题字

据说有一次,王羲之路过山阴城(今绍兴)的一座桥。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着急。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你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

王義之轶事一一书成换鹅

笔势论十二章并序译文(王義之笔势论十二章并序)(10)

书成换鹅

书圣王羲之很喜欢鹅,他认为养鹅不仅能陶冶情操,还能从观察鹅的动作形态中悟到一些书法理论。有一次王羲之出外游玩,看到一群很漂亮的白鹅,便想买下,一问之下知道这些鹅是附近一个道士养的,便找到那个道士想与他商量买下那群鹅,那个道士听说大名鼎鼎的王羲之要买,便说:只要王右军能为我抄一部《黄庭经》,便将拿些鹅送给他,王羲之欣然答应,这便成就了书成换白鹅的佳话。

笔势论十二章并序译文(王義之笔势论十二章并序)(11)

笔势论十二章并序译文(王義之笔势论十二章并序)(12)

笔势论十二章并序译文(王義之笔势论十二章并序)(13)

王義之轶事一一巧补春联

大书法家王羲之每逢除夕都要亲手写春联贴之于门。因为他的字号称“天下第一行书”,很多人都想得其字而又难得。所以每年除夕他的春联一贴出,不到半夜,就被人偷偷揭走。这一年,除夕又至,王羲之照旧写了“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八个字的春联,留下了下半截。想偷对联的人一看此八个字太不吉利,便扫兴而归。到了寅时,王羲之补了后半截,变成了“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第二天一大早,想偷春联的人见春联变了样,皆赞叹不已,拍手叫绝。

王義之轶事一一不避之字

王羲之的儿子玄之、凝之、徽之、操之、献之;孙子桢之、静之。王羲之后人不避家讳,这里藏着个大秘密,与西汉张良有关的秘密。王羲之一辈人名有“之”字的12个,子侄辈有“之”22个,孙辈12个,曾孙13个,玄孙9个,五世孙4个……陈恪寅说这些人所以不避讳是因为都是天师道成员,这个“之”是暗号、徽章。而天师道老大张天师,是张良的八世孙。

道教情缘

笔势论十二章并序译文(王義之笔势论十二章并序)(14)

笔势论十二章并序译文(王義之笔势论十二章并序)(15)

笔势论十二章并序译文(王義之笔势论十二章并序)(16)

笔势论十二章并序译文(王義之笔势论十二章并序)(17)

《兰亭序》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究其成因,与王羲之信奉道教,书籍、道合一有很大的关系。土生土长的道教,很早就产生道教符。在抄写经书时,必须由精于书艺的经生抄写,而在书写经本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受到了道教文化的潜移默化影响。历史上诸多道家学者多是有名的书画家,他们修身养性,既精通道法,又能挥毫泼墨,落笔成体。王羲之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他将修道和书法艺术相互契合,相得益彰,因而产生了具大的艺术魅力。

王羲之的道教信仰有着深厚的家庭背景。王氏家族是东晋时最有代表的文化士族。从上到下,奉信黄老学说。《晋书·卷八十·列传第五十》记载,王氏家族“世事张氏五斗米道,又精通书道。”《道经》中记载了王羲之始祖王子晋向往神仙之灵虚,迈行放达于天台北门金庭桐柏山(即今嵊州金庭)第二十七洞天(道界三十六洞天之一)的故事。《潜夫论》记载:“因氏王氏,其后子孙,世喜养性、神仙之术。”

巧避灾祸

王羲之幼年时,甚得大将军王敦的宠爱,常常要王羲之陪着睡。有一次王敦先起床,不久钱凤进来,王敦命奴仆全数退下,两人商议谋反大计,一时忘了王羲之还睡在床上。王羲之醒来,听见王、钱二人谈话的内容,知道难逃一死,为求活命,只好在脸上、被上沾满口水,假装一副熟睡的样子。王、钱二人话谈到一半,王敦突然想起王羲之还没起床,大惊道:“事到如今,只好杀掉这个小鬼了。”等掀开蚊帐,看到王羲之满脸口水,以为他睡熟了,什么也没听到,王羲之因而保住一命。

故居

王義之故居有两处。一处位于临沂市兰山区洗砚池街20号,为古典园林式建筑,占地约5亩,传说,王羲之幼年时刻苦练字后即到池中洗刷砚台,长时间后以至于池水呈墨色,于是人们名曰“洗砚池”。

笔势论十二章并序译文(王義之笔势论十二章并序)(18)

笔势论十二章并序译文(王義之笔势论十二章并序)(19)

笔势论十二章并序译文(王義之笔势论十二章并序)(20)

修缮一新的洗砚池、晒书台、鹅池、禊亭等遗迹,可一窥当时王宅的模样。新建的晋墨斋、书法展室和百米长的书法碑廊,可使欣赏到书圣的手迹、碑帖以及当代南北大家不同风格的书法作品。

另一处位于在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东三十五公里处的金庭镇。原为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故宅(王羲之晚年隐居此处)。十三世孙王衡于此舍宅为观修炼,称名金真馆,后改称金真宫;宋永初十七年(440),褚伯玉奏改为金庭观。

笔势论十二章并序译文(王義之笔势论十二章并序)(21)

笔势论十二章并序译文(王義之笔势论十二章并序)(22)

笔势论十二章并序译文(王義之笔势论十二章并序)(23)

笔势论十二章并序译文(王義之笔势论十二章并序)(24)

下为巜笔势论》并序之一

笔势论十二章并序译文(王義之笔势论十二章并序)(25)

学书法的悟性超过常人,但还没有娴熟于规矩。父亲不亲自教凡子,自古就有此说法,现在我著有《笔势论》一篇

笔势论十二章并序译文(王義之笔势论十二章并序)(26)

这里论到的字势,总起来有十二章,每一章有它的意旨,定下它的标准、楷模,详细指出这方面的错误,摘出最重

笔势论十二章并序译文(王義之笔势论十二章并序)(27)

笔势论十二章并序译文(王義之笔势论十二章并序)(28)

笔势论十二章并序译文(王義之笔势论十二章并序)(29)

笔势论十二章并序译文(王義之笔势论十二章并序)(30)

笔势论十二章并序译文(王義之笔势论十二章并序)(31)

笔势论十二章并序译文(王義之笔势论十二章并序)(32)

笔势论十二章并序译文(王義之笔势论十二章并序)(33)

笔势论十二章并序译文(王義之笔势论十二章并序)(34)

笔势论十二章并序译文(王義之笔势论十二章并序)(35)

笔势论十二章并序译文(王義之笔势论十二章并序)(36)

笔势论十二章并序译文(王義之笔势论十二章并序)(37)

笔势论十二章并序译文(王義之笔势论十二章并序)(38)

笔势论十二章并序译文(王義之笔势论十二章并序)(39)

笔势论十二章并序译文(王義之笔势论十二章并序)(40)

笔势论十二章并序译文(王義之笔势论十二章并序)(41)

2021.11.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