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会有什么目的?学生想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者想获取更多的知识,作家想找到可以借鉴的技巧,多数人只想经历书中的故事。有目的要达成,所谓“工欲利其事,必先利其器”,读书的工具便是读书方法。

和很多人一样,老舍先生在读书初期,也有很大的毛病,“读书不求甚解”。为了克服这个缺点,他在《跟大师来读书:我的读书方法》中,提到了两个办法,一个是记笔记,一个是多想想。

这两个办法也没什么,因为大部分人都是这样做的。但不知你做对了没有?

1.记笔记:过去与现在的读书笔记

很久之前,我特别喜欢在看书的时候,拿出一个光鲜亮丽的笔记本,遇到书中自觉美好的句子,会果断抄写下来。如此一来,自以为一本书的精华,都浓缩在两页摘抄之中。

老舍先生起初,也特别喜欢这样,但最终选择了放弃。他自己给的原因是:没有毅力,做不长久,希望后进生有毅力能坚持下去。可能他怕自己做了不好的榜样,毕竟他初读书时,往往随兴之所至。

所以我认为这样读书不妥。因为等过段时间,翻开笔记本,便只剩下了摘抄句子,对书中讲了了什么,看完书除了金句有什么其他收获,大脑简直一无所知。

老舍先生的人格特点(老舍先生为了克服)(1)

时代变了,现在不是过去,网络搜索可以具体到任何你想要提起的金句,那么摘抄金句还有什么意义?老舍先生所提的记笔记法,是否该与时俱进?

用思维导图解释书的内容,用电子批注去表述某一时刻的想法,这才该是当代记笔记的正确姿势。毛主席年轻时,在报纸的空白处写满自己的想法,如果我们读纸质书时,也这样做,岂不才算是读书?

书始终是承载知识、思想、技术的工具,如何将这些东西从书本中抠出来,成为自己的东西,才能叫做读书。哪怕是故事书,也能经历主角的经历,获得自己需要的力量。但想要做到这些,只记笔记是不够的,还得再看看,多想想。

2.多想想:先看看再想想有大好处

为什么看完书还要再看多想?看什么,想什么?

想要真正读透一本书,不是从书的扉页翻到尾页那么简单,也不是做出出思维导图,便觉得掌握了一切。一般来说,经典书籍总共包含三层意思:一是读者读完之后自己的理解,二是作者写书时的想法和目的,三是编辑或者译者想要表达的东西。很多人读书,只做到了第一点,能勉强接近第二点已经难能可贵。

为了读透一本书,需要在记笔记的基础上,再看看再想想。看什么?作者生平、写作背景、故事背景、出版目的,作者其他作品、同类型同时期同流派作品,书籍评论、访谈录、读者评价,等等。

老舍先生的人格特点(老舍先生为了克服)(2)

想什么?作者原意、写法技巧、于今何益,探索自己思维的局限,同一件事自己会怎么去写去讲,怎样分辨赞扬与诋毁之声,等等。想到什么就是什么。想是逻辑训练的一种,也是读书引发的思考。

读书最终的目的,就是引发思考,不断去锻炼否定与肯定,熔铸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到这一步,读书才算是真正开始了。

关于读书与写作,从《跟大师来读书:我的读书方法》一书中,也可以很清晰地捕捉到一些。老舍先生在不同时期,对读书方法和读写关系的认知,是有所不同的。随着时间推移,读写之间不再是单纯的各自为战,写的越多需要读的越多,读的越多才能写的时候不难受。

老舍先生的人格特点(老舍先生为了克服)(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