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投资圈网站( www.investcircle.cn )
文:姜维群 张钊源
中国的“二十四史”是一部帝王将相史。胜者王侯败者贼,能进得了这史册的平民百姓,要么是造反成功当了将相王侯,名登麟阁,要么是失败成了贼寇,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为什么要说这个呢?因为在中国历史上,一旦被下层人染指的事物,上层人就以之为耻,连扇风纳凉这样的日常琐事也要分出个三六九等来。折扇的命运便是如此,折扇发明较早,但因为它一开始是奴仆给主人扇风的用具,所以一直没有在上层社会上流传,也没有被记载,蒲扇的命运也与之相类。蒲葵扇(蒲扇)产之于植物叶片,源于民间,是平民百姓的用物,所以在正史和野史上都很少有专门的记载。
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宫廷玳瑁柄雕象牙柱芭蕉扇
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宫廷锦边象牙柄芭蕉扇
扇族老资格
就常理推断,蒲扇应该是最早出现的扇子,只是史书一般只注意记载达官贵人和奇珍异宝,对于平民及日常之物常常一带而过,或忽略不记。
新会葵艺创始于东晋,在此基础上,同治末年老画师陈晚创造出火画扇工艺。图中为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葵艺传承人廖惠林制作的“龙年吉祥”火画扇,此扇荣获中国民间艺人节“山花奖”。
在这个连载的开篇中我们说过,以植物叶片作扇应该早于羽扇,此说虽无明确记载,但也有文可为佐证。宋代书法家黄庭坚在《筠州新昌县瑞芝亭记》一文中说:“古之传者曰:上世盖有屈轶指佞,萐莆扇庖,蓂荚纪历,嶰竹生律。既不经见,后世亦不闻有之。”这是一种很典型的做法,就是把传说记载下来。“萐”与“箑”是通假字,都读作“刹”,箑就是扇子。萐莆是一种瑞草,在尧时,这萐莆生在庖厨即厨房中,夏天会自己扇动而生凉。
人类的许多发明都是受到自然界的启发,譬如汉末名医华佗发明的强身保健的“五禽戏”,就是摹仿了五种动物的跑跳等姿态。蒲扇的发明灵感来自蒲葵叶,蒲葵属棕榈科,此树可高达20米,其叶片很大,叶茎很长,本身就是一个扇形。早期扇子的扇柄在其一侧,外观看上去像门扇,像菜刀,而蒲扇的扇柄是在中间,这样扇风时受力才会均匀,摇起来也不会偏重一侧。中国的团扇很可能是由蒲扇发展而来的,只是没有文字记载作为根据。
最早记载蒲扇的史书是《晋书·谢安传》。东晋名臣谢安有一位在中宿(今广东清远)做官的同乡,他罢官返回京城建康(今南京)后去拜访谢安。当时的官员离任时往往会满载当地的货产而归,谢安问对方带了什么货物回京,同乡答曰带回五万把岭南产的蒲葵扇。于是,谢安从中选了一把大小适中的蒲扇随身使用。在名人广告效应的带动下,京城士人百姓争先购买,以致这批蒲扇的价格比最初时上涨了几倍。这段史书记载透露出什么信息呢?说明在公元四世纪时已有蒲扇大量生产,而且从岭南行销全国。其中,以如今广东新会地区生产的蒲扇最受欢迎。
也有一些唐宋诗词中提到了蒲葵扇,像唐代诗人李嘉《寄王舍人竹楼诗》云:“南风不用蒲葵扇,纱帽闲眠对水鸥。”北宋王安石在《游土山示蔡天启秘校》一诗中说到:“千秋陇东月,长照西州堞。岂无华屋处,亦捉蒲葵箑。”陇东和西州都位于甘肃一带,蒲葵扇的流布可见其广。
显然,史书少有记载并未妨碍蒲扇的实际流行。一次和天津花鸟画家霍春阳闲话时,我说,美味的宴席谁也不愿常吃,唯有家中的家常饭天天吃也不会腻。霍春阳想想说:是这个道理,这家常饭就是“大饭”啊。这个“大”字,包含了实用、实惠和无可替代的意味。类比起来,在扇子家族中,唯有蒲扇是最平民化的,千百年来不仅用以引风纳凉,还能在灶台旁扇风助燃,能当成坐垫,甚至能作婴儿的睡席,堪称“大扇”。
蒲葵扇的原始状态是植物叶片扇,后被逐渐加入各种人工元素,不仅有编织工艺,还有各种织绣、画染、装潢手段,并作为贡品进入了宫廷。作为贡品的蒲扇一改平民装束,也开始向高端进军,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蒲扇,被饰以象牙,贴上玳瑁,镶上蜜蜡,装上湘妃竹柄,真真是雍容华贵,光彩照人。
新会绣织葵扇
新会绣织葵扇
亲民之利器
在对雅俗的理解和接受度方面,我们可以将古代的中国和日本做一个比较。
“行乐图”是中国古代绘画中一个常见的题材。它是给当时有权、有钱、有闲的人画的一种像,画面上不仅仅有人像写真,还有场景和情节,比如诗酒琴书、雅聚野宴等等,若是给帝王画的,还会有围猎、阅兵的内容。画面精致,装潢讲究,而且立轴、手卷等各种形式俱全,甚至还会画到折扇的扇面上,比如南京博物馆就珍藏着清代画有藏书家黄丕烈行乐图的扇面。
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也有这类题材的画作,这种名为“浮世绘”的绘画中固然也有豪华场景,但更多的作品反映的还是农民劳动场面,画中人物或收割、打场、舂米,或扶着老人、背着孩子,大家都是普通人的装束。这样的场景,这样的人物,对蒲扇这类属于下里巴人的物事不会讳莫如深,但中国明清的“行乐图”中则是绝不可能让蒲扇这种俗物出现的。
-
与中国艺术品惯于选择高大上的题材不同,这件约有200年历史的日本牙雕笔筒上刻画的都是农民形象。
-
带有蒲扇元素的七神象牙浮雕,義之作于 1890 ~ 1920 年间。
-
《雍正耕织图》之织图《灸箔》中,一位老妪正持蒲扇扇炭盆之火。
-
《雍正耕织图》之耕图《三耘》中,一身短打扮的老农右手高举蒲扇,似在遮阳观望。
在清代之前的绘画中,有大量羽扇、纨扇、麈尾的元素出现,唯独不见蒲扇的身影。但让人意外的是,在一套有雍正皇帝形象出现的绘画中竟然有了他手持蒲扇的场景。
雍正皇帝身为亲王的时候,曾命宫廷画工精心绘制了一套“耕织图”,其中表现耕种和纺织主题的图各23幅,此外还有6幅未定稿之作。雍亲王胤祯在每幅图的上方都亲笔题写了一首五言诗,并钤上“雍亲王宝”和“破尘居士”印章。整套图册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农桑生产的全过程和当时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景象。
5.《雍正耕织图》之耕图《拔秧》中,一位在媷苗插秧的老翁将蒲扇别在腰间。
6.《雍正耕织图》之耕图《溉灌》中,老农正在打水浇田,他的蒲扇和草帽放在一旁地上。
7.《雍正耕织图》之耕图《登场》中,一位手持蒲扇遮阳的长衫老者正在指挥他人囤积粮食。
为劝课农桑,许多中国古代帝王都曾命人绘制耕织图,而这套《雍正耕织图》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其中的农夫、蚕妇等主要人物形象使用的都是胤祯及其王妃的容貌。在46幅耕织图中,有4幅耕图和1幅织图中出现了蒲扇:耕图《拔秧》中,一位在媷苗插秧的老翁将蒲扇别在腰间;《三耘》中,一身短打扮的老农右手高举蒲扇,似在遮阳观望;《溉灌》中,老农正在打水浇田,他的蒲扇和草帽放在一旁地上;《登场》中,一位手持蒲扇遮阳的长衫老者正在指挥他人囤积粮食;织图《灸箔》中,一位老妪正持蒲扇扇炭盆之火。图中使用蒲扇的老农形象都是胤禛本人,蒲扇在这里成为了一件亲民的道具。
8.携带蒲扇形象的灰袍布袋和尚象牙雕像,昇堂作于1900~1930年间。
9.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宫廷竹丝编《石榴花鸟图》黑漆柄扇
植物扇一族
除了蒲葵扇,蒲扇的种类中还包括蒲草扇。中国的蒲草资源丰富,很早就用来编织各种日用品。蒲草扇是蒲草席之外重要的草编品,加工编织成的扇子有圆形、桃形、方形等十几种外观。蒲草扇是山西临汾一带的特产,当地有民谣是这样唱的:蒲扇本是一把草,河西姑娘编的好。若说不是无价宝,家家户户离不了。不过,蒲草扇虽好,但蒲葵扇的霸主地位在1000多年里一直无人能撼动。
在蒲草扇之外,还有各种草编、竹编的扇子被发明出来。像四川自贡的竹编龚扇,乃由清光绪年间著名竹编艺人龚爵伍创始,故名“龚扇”“龚扇子”。这种竹编扇系用优质黄竹,刨去外表青皮后再剖成竹丝编织而成。每根竹丝长约40厘米、宽1毫米、厚度仅为两丝,即0.02mm,像鸭绒那样轻,透出丝样的柔和光洁。
此外还有麦扇,又名“麦杆扇”“麦秸扇”,以浙江浦江县出产的麦扇编织最为多样。清代王廷鼎的《杖扇新录》记录了麦扇的制作方法及特点:以麦秆编成扁带,广寸余,圈作规形,如盆大,用竹片两面夹之为柄,中心贴五色绫缎一小圆,绣山水、人物,极细,麦色金黄而润,轻灵便捷。
左:麦秸扇;右:龚扇
蒲扇是中华民族的一项发明,在同样广泛使用扇子的日本、韩国乃至欧洲,几乎没有植物叶片制作的扇子。蒲葵扇应该说是中国人利用植物为扇的先驱,时至今日依然是盛夏时节受人欢迎的绿色风源。这项发明的功效之长久,可谓包括折扇在内的扇子家族永远的骄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