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的海蓬菜怎么放置(盐碱地上的海蓬菜)(1)

图为:海蓬菜以及变红的成片海蓬菜

周末,家里有人去汉沽乡下采摘葡萄,顺便带了一袋子野菜回来。起初,我不知其为何物。母亲说蓬子菜,但比之前吃过的多点咸味。我顺藤摸瓜搜查资料,知其名为海蓬菜,又名黄须菜、圆把菜、圆蓬菜、盐巴菜、盐蓬菜或者盐蒿等。

这种海蓬菜,整株为绿,叶绿短细,圆棒状,叶长10~30毫米,茎上隐约可见红丝。乍一看,类似某种多肉植物。开水焯过,入口脆嫩清爽,微咸。

我向来是见了新鲜事物不肯轻易放过的人,吃完之后查书问人,对海蓬菜来了次彻查。

书上说,海蓬菜是藜科植物盐角草的全草,有梗无叶,主要生长在海滩、盐碱滩涂沙地,分布于华北、西北,尤以辽宁、山东、江苏等地居多。它喜盐、耐盐性,耐旱,是喝着海水或者盐碱水长大的植物,因此本身自带咸味。近年来它作为改善土壤环境的植物在沿海或者盐碱厉害的地区大面积推广。据说,就连大西北的内蒙古的一地区也试种了3万多亩,结果其生长地从寸草不生之地重新变成新草场,土地沙漠化得到控制,拦截住了大量的沙尘。

几个山东的朋友众口一词地告诉我,这个东西在当地都常见。青岛人叫它“海蓬菜”;东营的叫“黄须菜”;辽宁营口称“碱蓬草”;威海的说这东西从小到大没少吃;到了崂山一带,农家菜菜谱里必有凉拌海蓬菜;年长者说,饥荒年月,其他的植物都不长了,唯独海蓬菜生生不息,救了不少人;天津的塘沽、汉沽一带,人们也喜欢摘嫩的海蓬菜凉拌或者做馅、烧汤……

说到山东一带,我就想起了清代一位书画家、诗人高凤翰。此人字仲威,亦字西园,号南村,晚号南阜山人,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生于山东莱州府的胶州城南三里河村。他性格豪迈不羁,精艺术,擅长画山水花鸟、喜欢收藏砚台。后来,高凤翰为官遭人诬陷便在扬州客居,与当时扬州八怪一派的郑板桥等人熟知。五十五岁,高凤翰因病生疾,右手麻痹不能握笔,改用左手作书画、篆刻,因此又号尚左。在“扬州八怪’的另一说法中,有人也曾将其列入其中。我在扬州八怪纪念馆曾见过其作品,朴拙而有生趣。

老年,高凤翰告老还乡,逢胶州湾连年灾荒,很多人家卖儿鬻女聊以度日。高凤翰也将衣物田产、字画、古董悉数典当,以海蓬菜充饥度日。虽食不果腹,但他每日必工书画篆刻。郑板桥调到山东潍县一带任职时,不忍见其穷困,还曾施银资助。

此前读到此段文字时,我是没有任何感觉的,充其量觉得高凤翰是个身残志坚的艺术家。而今了解海蓬菜的生长习性之后忽觉人与野菜如此相似。海蓬菜生于盐碱之地,而盐碱之地向来寸草难生,独海蓬菜每年春季准时生根发芽,青翠可人,秋季则由绿变红又成不毛之地的一道独特的风景。一个青岛朋友告诉我,夏末海蓬菜会由绿转红,当地还因此给了它一个很美的名字----翡翠珊瑚。当天采摘野菜的家人告诉我,此时刚入秋,部分海蓬菜已经变红,一眼望去,宛若红毯,娇艳壮观。高凤翰,生于多盐碱之地的胶州湾,为官不顺,客居他乡,身遭病变,却依然笔耕不辍,留作品与精神传世,与海蓬菜颇多神似。

我深知,将一代画家与野菜对比不那么合适,但实在忍不住不这么做。世间大凡生命力旺盛者,无论人还是物,均值得让人敬畏。

长按,选择二维码

可关注订阅本公众号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可查看以往文章

欢迎点"写评论"七嘴八舌来议论

当然,你高兴的话,还可以打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