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西汉“点子陈”

汉六年(前201年),刘邦的心病又犯了,对象是韩信,有人来告发说他要造反。

对于汉初诸异姓王,刘邦最不放心的就是韩信。首先是他的军事能力太强;其次是他的功劳太大,几乎大半个天下都是韩信打下来的;第三,他现在是一方诸侯,封楚王。

刘邦把人召起来讨论对策,结果意见很一致:打。

刘邦半天没说话,最后叫来了陈平。

“高帝默然。问陈平。”

这个细节很重要,说明对于如何对付韩信,刘邦心里是大体有谱的,而诸将的意见和他严重相背。

对于出点子,他一辈子只相信两个人:张良和陈平。

但两人也有区别,张良善于宏观布局,陈平则长于细节谋划。

也就是说,具体到某一件事情上,刘邦还是找陈平拿主意。

陈平客气了几句后,问刘邦其他人什么意见,刘邦说都想打。

陈平:揭发韩信造反这件事,别人知道吗?刘邦说没人知道。

陈平:韩信知道吗?刘邦说否。

陈平:陛下您的兵能强过楚兵吗?刘邦说否。

陈平:我们现在在用兵方面有比韩信强的吗?刘邦还是说没有。

陈平:所以这仗就根本没法打。刘邦问那怎么办?

陈平:古时候的天子经常打着巡狩的名义去会见诸侯,你也可以用这个办法,假装去云梦泽,那地方正好在韩信封地的最西边界,他接到通知后,肯定会去拜见你。到时候,想逮捕他的话用一个大力士就足够了。

事情和陈平所分析的毫无二致,韩信被顺利抓捕归案,事后降为淮阴侯。

西汉异姓王中的最大威胁,就这样被陈平轻松化解。

这是班固所谓的“六出奇计”之一(除此还有离间范增、荥阳计全、平城围解等),属于陈平军事生涯当中的正常操作。

凡六出奇计,辄益邑,凡六益封。奇计或颇祕,世莫能闻也。

其实,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点子大王,陈平的人生智慧远不止此,尤其是相比于做事,他做人的智慧其实才更值得称道。

在史书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么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对于陈平,几乎所有的同事都认为他不值得信任,但是所有的帝王却都认为他值得信任

这看似矛盾的一幕恰恰反映了陈平独特的政治智慧,并保证了他历四朝而不倒。可简单总结为五个字:

欺下不瞒上

汉丞相陈平简介(四朝老臣陈平的为官之道)(1)

刘邦、张良、陈平与韩信

02陈平与汉高帝

与周勃、灌婴、樊哙等人相比,陈平明显是一个外来户。

但就是这个外来户,却在投靠的第一时间即获得刘邦信任并委以重任,而且还是负责纪律检查(都尉),这很让周、灌等人生气和眼红。

于是,他们结伴去刘邦那里打小报告说:陈平就是一个小白脸,肚子里其实没什么货色。不仅听说他在家的时候和嫂子不清不楚,而且还朝三暮四频繁跳槽,在魏王咎那里混不下去了投项羽,项羽那里混不下去了又来我们这。就这么一个反覆无常的人,来了后却受到你的重用。

我们打听了,陈平经常接受将士的贿赂,送钱多的分配好职位,送钱少的分配差职位,希望您好好查一下。

这么一说,刘邦心里也开始打鼓,先找来推荐人魏无知进行询问。

魏无知说,我给你推荐的是有能力的人,大王你却在这里和我谈德行。就现在这种战场形势,如果把尾生、孝己这些品德高尚的人请来,他们有办法帮我们打胜仗吗?

刘邦想了想,又把陈平叫来,问他为什么经常跳槽。

陈平不慌不忙地回答说,跟着魏王的时候,我什么意见他都不采纳;跟着项羽的时候,他不光不信任外人,更不用外人,只任用自己的亲戚,所以我才离开他们。我来你这里就是因为听说你能知人善任,而且来之前把钱和官印都给项羽留下了(乃封其金与印,使使归项王),身无分文,如果不接受贿赂什么事都办不了。我给你提的建议中如果有可用的就请采纳,没有可用的,我收的钱都在这里,请您把它收回去,我也辞职回家。

刘邦一听就明白了,不仅没答应陈平的辞职,还当即把他提拔为护军中尉,这就扩大了监管权限,把所有将领都置于其监督范围之内。周、灌等人没想到弄巧成拙,却再也不敢乱说话了。

汉王乃谢,厚赐,拜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诸将乃不敢复言。

这是陈平在刘邦这里展现出来的第一个大智慧:坦诚。不管是辗转魏、楚、汉的原因,还是收受诸将礼金,他都毫无隐瞒,具实以告。

刘邦要的就是这个——从用人角度来说,能力固然重要,而忠诚却更加重要——关于这一点,还会在以后的吕后、文帝时代多次出现。

后来,陈平又用另外一件事在刘邦面前给自己加了分。

汉六年智擒韩信后,陈平因功被封为户牖侯。结果陈平对刘邦说,这不是我的功劳。

刘邦很纳闷:正是因为你的计策,我才能无往而不胜,怎么说和你无关呢?

陈平说,要不是魏无知,哪有我的今天。

刘邦一听乐了:你小子不错,不忘本。接着又重赏了魏无知。

平曰:“非魏无知臣安得进?”上曰;“若子可谓不背本矣。”乃复赏魏无知。

汉丞相陈平简介(四朝老臣陈平的为官之道)(2)

刘邦与陈平

03陈平和吕后

面对吕后时,陈平是以另外三种方式表达了自己的忠诚和无害。

  • 第一种方式:阳奉阴违,完成在两代帝王(后)间的平稳过渡。

前195年5月间,刘邦已经进入生命的最后时刻。

而且,由于征英布时的旧伤复发,再加上发小卢绾的突然反叛,让他大受刺激,脑子也不好使了。

这时有人来告状,说樊哙在征卢绾的路上谋反。

刘邦气得哇哇大叫:这小子看我病成这样,盼着我快死呢。

他把陈平和周勃叫到床前,面授机宜说:你俩赶紧去,让周勃代替樊哙,陈平把他的头给我砍回来。

两人快到樊咐军中的时候,陈平对周勃说:这事不能按皇上说的办啊。樊哙不仅是皇上的的发小,功劳很多,更重要的他还是吕后的妹夫。皇上因为一时之怒说杀了他,过后肯定后悔,到时候倒霉的就是我们。

周勃急问怎么办。

陈平微微一笑:我们不杀他,绑回去,让皇上看着办(宁囚而致上,上自诛之)。

不过,事情还是出了点小意外:刘邦没有等到他们回去就崩了。

这样的话,樊哙老婆吕媭在不知道实情的情况下,就有可能在吕后面前告状,陈、周二人还是有生命危险。

这还是难不倒陈平,他没有理会让他驻守荥阳的诏令,而是快马加鞭赶回长安,一边哭丧一边要求留在宫中为刘邦守灵。

一切安排妥当后,他才向吕后汇报说,自己没有杀樊哙,他正在回来的路上。

这让吕后既意外又高兴。

既然人没死,一切都好说。陈平不光没事,还在政权交接期间给吕后留下了一个听话和会办事的好印象。

  • 第二种方式:坚决服从,一切以吕后的指示为准。

刘邦驾崩前不久,为了巩固汉家江山,他曾费尽心思搞了个“白马之盟”,大意是非刘氏不能封王。

政策是死的,人是活的。

孝惠帝刘盈死后,吕后就想给自家兄弟封王,于是征求右丞相王陵、左丞相陈平和太尉周勃的意见。

王陵这人老资格,和刘邦也是同乡,而且“少文,任气,好直言”。吕后问到他的时候,他梗着脖子说:高帝说了,非刘氏不能封王,所以没得商量。

当问到陈平时,陈平说:皇上在的时候,他说了算,所以给刘氏封王;现在太后您说了算,当然可以给吕氏封王。

一句话说得吕后喜笑颜开。

不仅如此,王陵因为顶撞吕后被罢相后,陈平升为右丞相,而吕后的老情人审食其成为左丞相。

陈平的乖巧再次显露出来,自己虽然是第一丞相,却故意啥事也不管,把审批权都推给了审食其。

(审食其)及为相,居中,百官皆因决事。

  • 第三种方式:不务正业,示吕后以毫无野心。

吕嬃很记仇,经常惦记着陈平曾经捉拿过樊哙这事,就经常找吕后告状,说陈平不干正事,天天不是喝酒就是与女人玩乐。

陈平听说后,不仅不改,反而更变本加厉(陈平闻,日益甚)。

吕后心里却很欢喜,当着吕嬃的面对陈平说,女人和孩子的话不能听,我心里有数,不要在乎吕媭说的话。

吕后想让娘家人富贵,就盼着军功集团不问政事甚至自行退位,陈平这种不求上进甚至自甘堕落的态度她最喜欢。

但是,她严重低估了陈平。

汉丞相陈平简介(四朝老臣陈平的为官之道)(3)

吕后与陈平

04陈平和汉文帝

“倒吕”和拥立孝文帝的第一功臣是谁?

看上去好像是周勃。

因为周勃认为他自己是第一,陈平也推说周勃第一。于是,于是文帝刘恒就认为周勃第一。

孝文帝立,以为太尉勃亲以兵诛吕氏,功多。

其实不然,作为幕后推手,陈平才是第一功臣。

及吕太后崩,平与太尉勃合谋,卒诛诸吕,立孝文皇帝,陈平本谋也。

但陈平不仅没有争,还托病推让。刘恒嫌他不支持工作,陈平解释说,建国之初,周勃的功劳是不如我大;但在这次倒吕事件中,我却不如周勃出力多,所以才让他当右丞相。

陈平欲让勃尊位,乃谢病。孝文帝初立,怪平病,问之。平曰:“高祖时,勃功不如臣平。及诛诸吕,臣功亦不如勃。原以右丞相让勃。”於是孝文帝乃以绛侯勃为右丞相,位次第一;平徙为左丞相,位次第二。赐平金千斤,益封三千户。

谦和低调、不居功自傲,我想这应该是文帝对陈平的第一印象。最后额外给陈平的“赐平金千斤,益封三千户”很说明问题。

但像陈平这种人,一辈子最不缺的就是机会。

不久,刘恒逐渐熟悉了国家事务以后,在一次谈话中突然向周勃问政。

刘恒:全国一年判多少个案子。

周勃:不知道。

刘恒:全国一年钱粮收支是多少。

周勃:不知道。

(周勃此时已经汗流浃背)

刘恒很不高兴,转头问陈平。

陈平说:每件事情都有主管它的人。想了解讼案,就找廷尉;想了解钱粮收支,就找治粟内史。

刘恒问,所有事情都有人做,那你们干什么呢?

陈平说,我们的职责是,对上辅佐您调理阴阳,顺合四时;对外抚慰四方诸侯;对内亲附百姓;对下替您主管群臣,并督促引导卿大夫按照各自职能履行职责。

一番话说得孝文帝击节称赞,让一旁的周勃羞愧地无地自容。

从刘恒那里出来后,他责备陈平说:这些事你平时怎么不和我说。

陈平笑了:您身居丞相,却连自己的职责都不清楚。如果陛下问到长安城中一共有多少盗贼的话,你还去现场数一数吗?

这么一来,周勃知道自己的水平和陈平差得太远,没多久,托病请求免去丞相职位。

从此,陈平专任丞相。

汉丞相陈平简介(四朝老臣陈平的为官之道)(4)

汉文帝问政

05陈平的三次“跳板”

从上面几件事情来看,在获得高帝、吕后以及文帝的信任过程中,陈平明显使用了三次跳板,或者说,他获得主要领导的信任是踩着同僚的肩膀实现的。

  • 第一次,陈平初入汉营当都尉,这时当跳板的是周、灌诸将。

这一次怪不得陈平,主要原因在于诸将没有领会刘邦的意图,这给了陈平借题发挥的机会。

刘邦为什么会任用一个新人作都尉来“典护军”?

因为刘邦有他自己的小九九。《汉书·叔孙通传》有这么一句话:

高帝悉去秦仪法,为简易。群臣饮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上患之。

意思是革命成功后,和刘邦一起造反的那群人一直保留着草莽习气,根本不理会朝廷礼仪,尤其是喝醉了就大呼小叫,还拿着剑对着柱子乱砍,这让刘邦很不爽。

注意,这种没大没小、不成体统的情形还是在刘邦称帝之后。试想,在一起闹革命的时候,这群人对刘邦肯定更随便。

所以,刘邦想树立个人权威,就需要一个人来镇场子,而这个人必须是新人,是一个和这群宿将毫无瓜葛的人,如果有工作经验更好——陈平完全符合条件,所以被刘邦选中。

明白了主要领导的意图,剩下的就好办了。

陈平严格执法,反过来又让这群已经自由散漫惯了的人很不爽。

这也不奇怪,因为陈平本身就是做给刘邦看的,他要给新主子一个好印象,让刘邦看到,他不仅能领会领导意图,更能一丝不苟地按领导要求办事。

让诸将想不到的是,他们的告状相当于变相地给陈平请功——他们越不满意,就越说明陈平的监察工作做得好。

  • 第二次,吕后想封诸吕,这次当跳板的右丞相王陵。

“高后欲立诸吕为王”,王陵表示反对,并搬出刘邦的“白马之盟”说事。陈平和周勃却表示同意。

说实在的,这次陈平做得有点不厚道:事先没有沟通,却当着主要领导的面出卖同僚(不过,依王陵一根筋的做事风格,这种违背高帝刘邦遗愿的事可能也根本没法商量)。

从吕后那里出来,王陵责备陈平、周勃说,你们这样做对得起死去的高帝吗?

陈平辩解道,在坚持原则方面,我们的确不如你。但是,有些事仅靠硬刚是没有用的,尤其是在保全刘氏江山方面,我们绝对比你做得好。

其实,胳膊拧不过大腿,这点道理王陵很明白,他之所以反对吕后,是因为性格使然。诚如陈平所言,如何保全社稷,王陵还真拿不出办法。所以,面对陈平的反诘他无法回应(陵无以应之)。

吕后却很高兴,很快把王陵迁为太傅,并让陈平补了他的缺(右丞相)。

汉丞相陈平简介(四朝老臣陈平的为官之道)(5)

王陵剧照

  • 第三次,文帝问政,当跳板的是周勃。

俗话说,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

但是,当大兵周勃从遇到陈平的那一刻起,他就不仅在秀才面前缚手缚脚,而且还一直被这个秀才耍得团团转。

首先,在“倒吕”过程中,陈平表现得非常果断。但是,在迎立刘恒的过程中,他却非常谨慎,因为他不知道这个平时不显山不露水的代王是一个什么角色。所以,他闪在一旁,让周勃走在了前面。结果是周勃在刘恒面前连续吃瘪。

其次,陈平非常清楚周勃的能力,知道他不胜任丞相位置,迟早会被换掉,而接任的人肯定是自己。

所以,他在文帝面前的所谓推让,其实是以退为进。

周勃在其中充当的角色有些悲催:迎接刘恒的时候是“排雷”,而当丞相的时候则成了衬托陈平的“背景板”。

这也不能全怪陈平,主要是周勃自己不识时务且没有自知之明。所谓“德不配位,必有殃灾;才不堪任,必遭其累”,说得就是周勃这种情况。

06陈平为什么名声不好

从行事风格上来说,陈平其实可以算是一个法家人物,比如凡事以“功利”为目的,而所谓“道义”则是可有可无甚至根本不在考虑范围之内,像他自己所说的“我多阴谋,是道家之所禁”。

这一点和后世“言义不言利”的儒家标准严重相悖,因此也成为他多被诟病的主要原因。

但是,如果抛开所谓的阴谋诡计就会发现,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在生活中,陈平其实是一个非常有原则的人。

他在当社区干部的时候曾经负责分肉,结果,他分得特别公平,所有人都很满意。他说,别说这点肉,就是让我分天下,我也能分得让人人都满意。

里中社,平为宰,分肉甚均。里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此肉矣!”

最说明他做人有原则的是另外一件事。

汉二年(前205年)春,因为殷王司马卬背楚降汉,项羽迁怒于之前平定殷地的陈平。陈平见势不好,连夜逃走,投奔了刘邦。

不过,他在出逃前做了一件事:挂印封金。即把项羽封给他的官印和赏赐的金银都封起来,并委托别人转交给项羽,自己只带着一把剑走了。

陈平惧诛,乃封其金与印,使使归项王,而平身间行杖剑亡。

这充分说明,陈平是一个有志向、想做事的人,金银珠宝于他来说都是身外之物。

所以,他身上所谓的“盗嫂受金”云云,根本就是后世儒家人物按照自己的标准给他强泼上的脏水。

汉丞相陈平简介(四朝老臣陈平的为官之道)(6)

陈平封金挂印

07“欺下不瞒上”背后的玄机

汉景帝七年,栗太子刘荣被废,时任太子太傅的窦婴找到刘启表示强烈抗议,但刘启没有理会。窦婴一气之下请了病假,好几个月不上班,谁劝也不听。

这时,一个叫高遂的人只用了几句话,就让窦婴赶紧跑了回去。

高遂说,能给将军富贵的,只有皇上;能真正对将军好的,只有太后。就你现在这种态度,如果把皇上和太后都得罪了,不仅你自己保不住,老婆孩子也会陪着你送命。

梁人高遂乃说婴曰:“能富贵将军者,上也;能亲将军者,太后也。今将军傅太子,太子废,争不能拔,又不能死,自引谢病,拥赵女屏闲处而不朝,只加怼自明,扬主之过。有如两宫奭将军,则妻子无类矣。”

注意第一句话,“能富贵将军者,上也”。

窦婴之所以会改变主意,就是因为他清楚地知道:他现在的一切是皇帝给的,他就要对皇帝负责!

被谁提拔,就对谁负责。

这不仅是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机制的最大玄机,也是陈平“欺下不瞒上”的最大玄机。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参考资料:《史记》、《汉书》、《资治通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