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景迁是个汉学家,美国人;他起这个名字,是因为景仰司马迁蒲松龄就无需多说,年年考试年年落榜,七十多岁才得了个进士的名誉头衔;然而他的《聊斋志异》可是鼎鼎大名的,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蒲松龄怎么创造的聊斋志异?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蒲松龄怎么创造的聊斋志异(史景迁王氏之死和蒲松龄聊斋志异)

蒲松龄怎么创造的聊斋志异

史景迁是个汉学家,美国人;他起这个名字,是因为景仰司马迁。蒲松龄就无需多说,年年考试年年落榜,七十多岁才得了个进士的名誉头衔;然而他的《聊斋志异》可是鼎鼎大名的。

我曾经挺看不上《聊斋志异》的,觉得充斥着封建思想、迂腐陈旧、因果报应还有穷书生的意淫;只有寥寥数篇,有点儿想象力,差可一观。不过史景迁很推崇《聊斋志异》,且将蒲松龄的一些文章直接放到《王氏之死》里面,结合史料进行分析解说。

史景迁写作《王氏之死》,主要依据就是当地县志,几任知县的个人笔记,以及《大清律》还有一些朝廷文书之类。他专门选择了一个默默无名的小县城,无名人无大事,还原最普通的清初山东城乡平民生活。

虽然书名《王氏之死》,王氏死亡案件只占据了该书末尾四分之一的篇幅;前面都是讲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明末清初,山东地区有过地震,有过蝗灾,还有匪乱,战乱;多次到了人吃人,以儿女换一两个馒头的地步了。清兵入境时,军官的上报文件,前面全是搜刮的财产项目,最后写掳获人口多少万,畜禽多少万;看了真是一字一血。我们的史书,总是关注于主角,有传主,传主的各种奇闻逸事,坎坷起伏都历历在目;而对于历史的大背景,成千上万的黔首们,只有一句"生民百遗一","民易子而食"吧。这些人,不是"人",只是民,天子"牧民",和牧羊牧马差不多,是财产的一种。底层的知县们,有良知的,过得会比较累,毕竟"乡绅"就是匪徒保护伞,知县手下的小吏和士兵也容易被乡绅拉拢。知县想要扫黑除恶,是真费劲心思。越往上面,官员们越闲云野鹤,因天灾而申请的税收减免,走流程要走一年多;到中央批复下来,民都要饿死了。

也是看了史景迁这本书,我才知道清初平民的赋税徭役负担有多重;连交税都需要按月分期的,徭役也是常有的;白居易的"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是长久存在的。这还是普通的正常的家庭,遇到遭难过的寡妇家庭,就更凄惨;《大清律》中规定,寡妇有子且不改嫁的话,夫家财产归寡妇所有,于是夫家兄弟可能就会逼她改嫁;或者谋害她的孩子,让自己的孩子承继家产。因此县志里面,会有一堆"节妇"的传记,血泪生命书写的"贞节"。至于王氏,一个童养媳,一个一辈子只自主选择了一次的没有名字的女人,她与情人私奔又被情人半路抛弃,后面又归家,以为事情早已过去的时候,却被丈夫杀死,弃尸嫁祸有嫌的邻居。好像她生前,是个工具;死去,也是个工具。至于她的丈夫,也不过是一个愚蒙之人,为了争口闲气,就可以杀妻嫁祸;生有何欢,死有何惧?

再说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文学作品确实有时代局限性;今天还看了一个演讲,说是有一些时代性的畅销书,是不必读的,是浪费时间的。不过,《聊斋志异》并不只是时代的记叙,它里面包含了蒲松龄对社会的期许。他的作品里面,有侠客,有女巫,有善鬼良妖;当然,也有善恶到头终有报的邪恶人物。因果报应,就是他的期许,哪怕现实世界里面,好人也许不长命,祸害也许存千年。史景迁将县志里面寡妇们的苦难,和《聊斋志异》里面寡妇们的善终对比,更为凄凉,虽迟但到与虽到但迟,都是悲剧。

史书,宏大叙事的主旋律;史书的写作者,都是士大夫,他们更在意的是,知识分子阶层的悲欢喜乐和王公贵族的激浊扬清。至于普通民众,能够做到杜甫和白居易这样,有个文字记叙他们的苦难,就已经足够了。黔首们,面目模糊的时代大背景,生生不息即可,无需有太多的想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