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之死》是以山东郯城的地方志、黄六鸿的《福惠全书》、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为史料基础的。

作者史景迁用优美流畅的文笔把中国近代错综复杂的人物和史事,通过严谨的历史考证,以“说故事”的传统历史方法,让西方读者对于中国的历史经历有了“感觉”。

一、总序

这本书探讨清初小老百姓的生活环境与想象空间,推移镜头至偏僻乡间农民与农妇的生活,把蒲松龄的文学想象穿插到梦境之中,以不同的角度的现实与虚构特写,重组了17世纪山东农村的生存环境。

山西王氏历史出了多少大人物(虚构中的历史王氏之死)(1)

这部书最引起史学界议论的,就是剪裁蒲松龄如梦如幻的优美文字,用以虚构妇人王氏临死之前的梦境。

他的著作不能归入“后现代”的主观虚构历史书写之中,因为他写每一本书都恪遵传统是学的规律,尽量使用存世史料,他推理的历史可能发生的情况,明白告诉读者,文献材料是什么,他解读的历史可能是什么,从不混淆视听。

二、三种文献

1.1673年编的《郯城县志》。

主编冯可参,优点是对这个地方的困苦的描述写实而鲜明,在内容和格式上与其他县志相似,陈陈相因,用一定的顺序处理县史的一些主题,包括一些妇女传记。

2.官僚学者黄六鸿1690年所编纂的一本关于县官生涯的个人回忆和官箴。

山西王氏历史出了多少大人物(虚构中的历史王氏之死)(2)

在教官吏如何评估自己的角色,如何根据自己和县内居民的利益行事。

3.随笔作家、短篇故事作家兼剧作家蒲松龄的作品。

他在1670年在山东从事写作,并于1670年和1671年经过郯城时,就决定从他的观察角度来补充冯可参和黄六鸿的较为传统的历史、行政著作之不足。

三、17世纪山东农村王姓妇人

这本书的背景,是17世纪中国东北部的一个小角落。具体位置是中国郯城县,大部分的情节于1688年到1672年发生在此。

山西王氏历史出了多少大人物(虚构中的历史王氏之死)(3)

焦点集中于当时当地非知识精英阶层的人身上:农夫、农场工人和他们的妻子。

他们在困难的时候,没有官方关系来帮助,也没有有力的亲属组织去投靠。

我从四次小危机中去观察这些人:第一项,牵扯到土地的耕耘和从那块地上征收的赋税;第二项,一位寡妇保护她的小孩和遗产的企图;第三项,由一次地方斗争引发的暴力事件;以及第四项,一位王姓妇人的决定,她不愿意再面对一种无法接受的现状,而选择逃避郯城的家和丈夫。

在郯城这个经济不景气、赋税沉重的大背景下的小人物,王氏与公公不和,丈夫任某在外务工,王氏与别的男人私奔了,最后到了同乡的道观中,任某过来寻找王氏,与高某发生口角,

最终王氏回家了,当晚被任某杀害,抛尸到小树林,然后清晨报官,指控是高某杀害了自己的妻子。

这个故事并未结尾,黄六鸿作为郯城县的县官,对任某进行了判决。

判决结果如何?

请在《王氏之死》一书中寻找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