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而思做全职是一种什么体验#
千千作《牡丹》:花开艳冠百草香,神韵灵雅似月张。容华绮丽无可比,晚晴意蕴胜朝阳。凝神对兽青砖瓦,醉爱亭台花圃间。拥此倾城好颜色,晚发数朵赛人仙。
牡丹为什么会被人称为富贵花?除了它发地艳丽的形态以外,恐怕同唐代贵族富家偏爱牡丹也不无关系。
牡丹原产于山西省,唐初移植到长安、洛阳。唐玄宗携着杨贵妃,欣赏牡丹,还令李白进《清平调》三章。上有好者,下必甚焉。牡丹从此成为了“花王”。中唐诗人柳浑曾写道:“近来无奈牡丹,数十千钱买一窠。”白居易也说:“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那时的风气也就可想而知了。
许多人都咏牡丹,李贺也咏牡丹。但李贺有他自己的想法,也有他自己的独特风格。我们且看他怎么样通过种种形象来体现当时人们对牡丹的狂热程度。
“莲枝未长秦蘅老,走马驮金劚(zhû)春草”——莲花的茎还未长出来,秦蘅却又衰老了。于是富贵人家用马驮着金钱,到产地找免贵的牡丹去了。因为牡丹还没有开花,所以诗里称它“春草”。但也含有贬抑的用意。
“水灌香泥却月盆,一夜绿房迎白晓”——找回来以后,栽在半月形的花盆里,又是淋雨,又是上泥。保护十分周到。花苞逐渐长大了,一夜之间,灿然开放。它在晓色之中,迎人欲笑。
“美人醉语园中烟,晚花已散蝶又阑”——赏花人都纷纷前来了。他们在花下饮酒作乐,喝得酩酊大醉。直到园中出现了黄昏的雾气。那些脸泛桃花的女子还在胡言醉语。其实这时候牡丹花瓣已经松散,连蝴蝶都意兴阑珊了。
“梁王老去罗衣在,拂袖风吹蜀国弦”——“梁王”,有人解为姓梁姓王两个妓女,也有人解为贵种牡丹的名字。照我个人的看法,“梁王”必须从上文“园中”牵钩出来。汉代有个梁孝王,在今天河南商丘县附近建了一座大花园,取名兔园。后人管它叫“梁王苑”或“梁园”。李贺由此发挥他的浪漫主义构思,把这座花园说成就是梁孝王的梁园,意思就是指唐代某一皇族的花园。这位皇族虽然死了(把死说是“老了”,当代民间也有这样的口语表达),但那些穿罗衣的歌舞人还在。
她们有人在跳舞,也有人在弹奏琴瑟。名目是欣赏牡丹,其实这不过是个借口来尽情欢娱一下而矣。(自然,句中的“罗衣”也可以比拟牡丹的花叶,像李商隐《牡丹》诗:“锦帷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也就是类似的比拟辞格。)
“归霞帔(pèi,古代披在肩背上的服饰,妇女用的帔绣着各种花纹。)拖蜀帐昏,嫣(同蔫,niān,指花瓣因失去所含水分而萎缩。)红落粉罢承恩”——赏花人终于散尽了。像红霞似的花瓣已经耷拉下来,遮盖牡丹的帷幕颜色也渐渐昏暗。牡丹的鲜红开始暗淡,颜色褪落,它再也不受贵人的恩宠了。
“檀郎谢女眠何处,楼台月明燕夜语”——那些贵族男女们如今睡在什么地方呢?他们正在华丽的楼台之中,有如雕梁的燕子呢喃地唱着歌,外面却是明亮的月亮。
这像不像唐代富豪们赏牡丹图,是不是比之今天富豪们只会到女人的“逍遥窟”更有诗意一些呢?古代人之于今天的人,永远会更加富有浪漫的色彩,今天的人们,别以为自己超过了古人。也别错会了“牡丹花下死,作鬼也风流”。
唐人不惜花重金购买来名贵的牡丹,不过仅仅供自己一夜的欣赏。这种究奢极侈的挥霍,肯定超过今天的人们,当然他们都是建立在当时老百姓的血汗基础上。但李贺没有写“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并不代表他对这样贵胄挥霍不痛恨,他用自己的白描手法,形成了自己讽刺风格。“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哀后人也”。
李贺对于他那个社会的恶劣腐败现象,是深深贬斥和讽刺的。可是他多数在诗歌中不着议论,而是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让读者自己去寻味和体会。在这首诗里,同样也是采用他一贯的传统和手法风格。
附上牡丹种曲原文:
莲枝未长秦蘅老,走马驮金斸春草。水灌香泥却月盘,一夜绿房迎白晓。美人醉语园中烟,晚华已散蝶又阑。梁王老去罗衣在,拂袖风吹蜀国弦。归霞帔拖蜀帐昏,嫣红落粉罢承恩。檀郎谢女眠何处?楼台月明燕夜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