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周瑜小心眼儿,心胸狭窄、气量狭小,所以诸葛亮使计三气周瑜,活活把周瑜气死了,但是历史上真实周瑜的是怎么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

历史上的周瑜真的是心胸狭隘吗(做人当如周公瑾)(1)

周瑜(175——210),字公瑾,士族出身,庐江舒县(今安徽省庐江县西南)人,因其身材高大、相貌英俊人们美誉为“周郎”。周瑜少年的时候,读书努力刻苦,不仅智勇双全,而且对音乐也十分精通。《三国志·吴志·周瑜传》中记载:“瑜少精意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因此,东吴民间一带曾有歌谣:“曲有误,周郎顾。”

公元190年,孙坚兴兵讨伐董卓,把一家老少都移居到舒城,在周瑜家住下。孙坚的长子孙策与周瑜一般大,两个人经常在一起读书写字,共同探讨天下大势,关系十分亲密。

公元195年,孙策打算夺取江东一带地区,周瑜帮助聚集粮草、船只,而且起兵接应,辅佐孙策,奠基孙吴大业。袁术通过别人介绍、又在自己的了解下,知道周瑜才华横溢、远见卓识,想要周瑜作为自己的臣下,但周瑜发觉袁术最终不会成就大业的,于是想法设法地离开他,回到了江东孙策那里。

公元198年,孙策任命当时年仅24岁的周瑜为建威中郎将。随后,孙策又谋划夺取荆州,任命周瑜为中护军,同时兼任江夏太守,与孙策共同攻下了皖城,并且“得乔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乔,瑜纳小乔”。

公元200年,孙策因为遭遇刺杀而不幸身亡,周瑜便辅佐孙权继承了父兄的基业,同长史张昭一同掌管东吴的军政大权,为东吴政权的稳定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接着,他又帮助孙权“讨麻、保二屯,枭其渠帅,囚俘万余口”。

公元208年春,孙权征讨江夏,任命周瑜为前部大督,这一点充分表现了他杰出的军事能力。同年的九月,曹操举兵南下,周瑜极力主张抗曹,并亲自指挥了使曹操惨败的赤壁之战,继而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基本情势,周瑜也凭这一战名声大振。

“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器量广大”、“公瑾雄烈,胆略兼人”,这是同时代的人对周瑜的总体评价。实际上,这样的评价也正映射出正史对周瑜生平事迹及卓越功绩的肯定。

一、人格修养上,器量广大、雅量高致

(一)宽容大度,妥善处理人际关系

周瑜不仅具有卓越的军事大将才能,而且在气量、德行、性情等方面都很令人钦佩。

历史上的周瑜真的是心胸狭隘吗(做人当如周公瑾)(2)

这些,我们可以从三国史籍以及时人对周瑜的评价中得到证实。如周瑜在处理与程普的关系时,就彰显了他忠心耿耿和宽容大度的优秀品质和人格魅力——周瑜在处理与老将程普的关系时,从另一个侧面再一次深刻地显示了周瑜性格开朗、“折节容人”、“器量广大”的人格魅力。程普是为东吴大业屡建战功的老将,资深年长,那时候人们都尊称其“程公”。据《江表传》载,周瑜和程普之间不太和睦,主要是程普觉得自己年长但地位却比周瑜低下,心里很不服气,便自仗年长资深,数次凌辱周瑜,但是周瑜却从不跟他计较,“折节容下,终不与校”。最终程普被周瑜所感动,敬重并佩服周瑜,说到“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

(二)荐贤用能,极力举荐鲁肃

为了适应三国的智力、人才等各个方面的竞争,周瑜不仅能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创造“人和”的条件,而且他还宽宏磊落,十分注重人才,乐于推荐贤能,可以说独具伯乐的特质。如在极力举荐鲁肃的时候,就表现出他用人不徇私、识人具远见、对人守诚信的风度、气量及情操。

根据三国史籍记载,那时的周瑜已经身为“居巢长”,他听说东城的鲁肃“体貌魁奇,少有壮节,好为奇计”,便使用独特的办法和鲁肃交朋友,“将数百人故过候肃,请求资粮。肃家有两米,各三千斛,肃乃指一与周瑜,瑜益知其奇也,遂相亲结,定侨、札之分”。

历史上的周瑜真的是心胸狭隘吗(做人当如周公瑾)(3)

周瑜和鲁肃两个人都表现出超出常人的才智,可以说这种敏锐的识才和结交的方法,是让人十分羡慕的。《三国志》这样记述:“周瑜病困,上疏曰:‘当今天下,方有事役,是瑜乃心夙夜所忧,愿至尊先虑未然,然后康乐。今既与曹操为敌,刘备近在公安,边境密迩,百姓未附,宜得良将以镇抚之。鲁肃智略足任,乞以代瑜。瑜陨踣之日,所怀尽矣。’”最终,鲁肃没有让周瑜失望,很好地完成了周瑜对他的托付,辅佐君主,为其出谋划策,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为孙吴政权的稳定和巩固立下了重要功勋。

(三)精通音乐,情趣高雅

在三国的历史上,周瑜不仅智勇双全、性情恢宏,而且还十分精通音乐。《三国志·周瑜传》记载:“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在这个时期,曹氏三父子、建安七子等人的诗风“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词逐貌,唯取昭晰之能”。故《文心雕龙》称为“汉魏风骨”、“建安风骨”。其以劲健清峻、刚健有力而著称,同时还具有悲凉慷慨之气。这个时期不仅文学成就显著,而且在音乐史上也很著称,名曲《广陵散》就是在这时期失散的。该曲主要描写的是战国时期铸剑匠师的儿子聂政为了替父报仇去刺死韩王,最后自杀的凄壮故事,是琴曲中仅有的具有杀伐之气的一篇。不过,在嵇康死后,便无人能再奏此曲了。

与《广陵散》并著的《长河吟》,传说是周瑜作的曲目,同时还传周瑜称此曲只有诸葛亮能和其弦、会其意。因而不管该曲是周瑜所作还是后人附会之作,我们都能得知周瑜精通音乐、雅量高致。

二、军事上,骁勇善战、谋略过人

周瑜不仅是东吴政权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而且也是古代历史上少见的军事谋略家。孙权评价周瑜说:“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难继。”“孤非公瑾,不帝矣。”。同时,步骘和诸葛瑾还称赞周瑜在军事方面的功勋:“瑜昔见宠任,入作心膂,出为爪牙,衔命出征,身当矢石,尽节用命,视死如归,故能摧曹操于乌林,走曹仁于郢都,扬国威德,华夏是震,蠢尔蛮荆,莫不宾服,虽周之方叔,汉之信、布,诚无以尚也。”[15]西晋陆机夸奖道:“交御豪俊,而周瑜为之杰。”

周瑜在军事方面的才华,在他辅佐孙氏开拓江东大业时就已经崭露头角。然而,赤壁之战则是周瑜军事才能的全景式展现:周瑜对当前形势的分析、军事估测、临战指挥、战术战略以及善于广纳群意、决策果断的胸怀,都表现得酣畅淋漓。在兵力悬殊的情形下,大败欲吞天下二十余年的曹操大军,取得了赤壁大战的完美胜利。

历史上的周瑜真的是心胸狭隘吗(做人当如周公瑾)(4)

这次经周瑜具体谋划、安排和指挥的赤壁大战,成为三国历史上难得的著名战役,周瑜也因此而“威声远著”。赤壁大战的前后,周瑜智勇双全、骁勇善战的军事才华,主要体现为以下几方面。

首先,在对战前形势的分析和战争安排部署上。

战争前,周瑜高瞻远瞩,通过分析当时的情势,结合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客观且全面地分析了曹、孙、刘三个方面的大势,总结出了孙权抗曹的有利因素:从“人和”来看,曹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所以曹操不可能得到拥护,反而扫荡曹操是众盼所归;而孙权更具有包括物力、人力在内的“地利”、“人和”,足以抗衡曹操,“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兼六郡之众,兵精粮多;将士用命,铸山为铜,煮海为盐,境内富饶,人不思乱;泛舟举帆,朝发夕到,士风劲勇,所向无敌”,“当横行天下”。

周瑜对孙权方面的人心、基业、兵将和军需(物力、人力)的供给条件都作了恰当的评估。同时,他也深刻地指出了曹操挥兵东吴的不利条件:“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又今盛寒,马无藁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其次,在战术运用和战略指挥上。

周瑜在指挥大战进攻过程中,不仅身先士卒、调度有方,而且部署严密,善于集思广益:战争前期采纳了黄盖的计策;战争后期运用了吕蒙的计谋。在整个赤壁大战中,黄盖、吕蒙的计策,融会成了周瑜击破曹军的核心战术体系。

最后,在追击和鼓舞士气上,更是周瑜军事才华的整体再现。

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周瑜追击曹仁之战时再一次运用了吕蒙的计策,使甘宁解除危机,于是“渡屯北岸,克期大战”。周瑜因“亲跨马阵,会流矢中右胁,疮甚,便还”为了鼓舞兵将们的斗志,周瑜“自兴案行军营”,最终击破了曹仁。

三、政治上,慧眼独具、远见卓识

(一)慧眼独具,帮助孙策开拓基业

周瑜幼年的时候,东汉政权就面临着严重的危机,经济凋敝,政治腐朽,各种矛盾空前膨胀,斗争激烈,战事迭起,加速了皇权削弱及割据局面的形成。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周瑜打算渡江去探望叔叔(周尚)。这时,他收到了孙策派人送来的书信,邀请他一起东渡江东。

此时的孙策正准备返回江东发展自己的势力,而周瑜这时候也正在寻找新的政治出路,因而他收到书信后,便率领自己的部下千余人奔赴历阳,而且他还带去了大量粮秣船只。

看到周瑜应邀而来,孙策喜出望外,说道:“吾得卿,谐也。”孙策进攻江东的行动非常顺利。周瑜和江东名将程普、张昭等人帮助孙策先后攻下秣陵、湖孰、江乘等地,声震江东。

孙策还任命周瑜去镇守丹阳(今江苏南京),“吾以此众取吴会平山越已足。卿还镇丹阳”。丹阳地势险峻,龙盘虎踞,是通往江南的关卡要地。袁术不想让孙策占据丹阳,派遣他的弟弟袁胤代替周尚。

周瑜没有办法对抗袁术,但是他深知袁术目光短浅、骄横无知,所以极其鄙视他,特别是他擅自称帝号,让周瑜更加厌恶他。这时的孙策已经先后占据了江南各郡,在江东初步建立了自己的政权,而周瑜一心打算回到孙策身边。当他抵达江东后,孙策非常欢迎和重视他,并派他去驻守江东的要冲之地。

孙策考虑到周氏在舒县是很有威望的家族,任命周瑜为都督,借用他家族的社会地位及影响,招揽人才,扩大力量,更好地巩固和发展自己的政权。袁术死后,他的军队多数归顺了刘勋。孙策害怕刘勋像袁术那样,决心要消灭他,和周瑜袭取了宛城。

通过这次起兵,庐陵、豫章一带均归孙策所有。战争结束后,孙策任命周瑜为中护军、江夏太守驻守巴丘,提防刘表的东侵。

(二)高瞻远瞩,劝阻孙权勿送子为人质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县)与袁绍大战,结果是袁绍惨败,而曹操大获全胜。这一战,为曹操统一中原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从此,曹操的兵力日益增强,于是他下书给孙权,让他送子入许都作为人质。孙权把众臣召集过来,共同商议,张昭、秦松等人犹豫不决。

于是孙权单独带周瑜去见自己的母亲,做出最后的决断。周瑜说:“昔楚国初封于荆山之侧,不满百里之地,继嗣贤能,广土开境,立基于郢,遂据荆扬,至于南海,传业延祚,九百余年。今将军承父兄余资,兼六郡之众,兵精粮多,将士用命,铸山为铜,煮海为盐,境内富饶,人不思乱,泛舟举帆,朝发夕到,士风劲勇,所向无敌,有何逼迫,而欲送质?质一入,不得不与曹氏相首尾,与相首尾,则命召不得不往,便见制于人也。极不过一侯印,仆从十余人,车数乘,马数匹,岂与南面称孤同哉?不如勿遣,徐观其变。若曹氏能率义以正天下,将军事之未晚。若图为暴乱,兵犹火也,不戢将自焚。将军韬勇抗威,以待天命,何送质之有!”

孙权的母亲吴氏也赞成周瑜的意见,说:“公瑾议是也。公瑾与伯符同年,小一月耳,我视之如子也,汝其兄事之。”于是,孙权决定不送子为人质。

总之,历史上真实的周瑜形象和《三国演义》中抽象完整南辕北辙,他不只容颜漂亮,并且宽宏大量,是个气度不凡、运筹帷幄的军事家,并且为人襟怀广大,能够称得上是一个完美的人,号称中外第一儒将。

,